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论是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还是对于当代西方哲学来说,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本体论和知识论都是形而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黑格尔主义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根基是本体论,其从自明的本体论出发联系知识论。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通过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来重视存在本身,他以知识论世界为确然的存在,并脱离这个世界,从而返回到存在本身;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结合康德学说,借助良知的坎陷来重建中国当代道德形而上学,以完成本体论和知识论的联系。最后我们回到中国传统儒家,发现在这里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关系相对于西方传统是颠倒的,知识论被收摄到本体论之中。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在逻辑和科学中的地位明显受到哲学方法论对合理地使用“存在”概念这一要求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传统哲学对“存在”概念的使用充满了含混和歧义,以致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本体论问题被宣称为是一个设有认识意义的假问题,被排斥于哲学之外。那些“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被称为属于“形而上学的”,“这些命题都是不可证实的”(参见怀特编:《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3.
萧净宇 《世界哲学》2017,(4):117-122
20世纪初,世界语言哲学发生着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哲学,诠释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形成的。施佩特作为这一语言哲学现象在俄国的代表,不仅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而且把该现象学与诠释学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现象学。该学说根植于胡塞尔现象学,深受狄尔泰诠释学影响,亦有着洪堡语言哲学、斯拉夫派和莫斯科形而上学学派的思想印迹。施佩特对俄国语言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和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们的研究,开创了俄国语言哲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超越现象学——列维纳斯与他人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 (1 90 6— 1 995 )从现象学出发最终又超越了现象学。通过融通思考希腊和犹太两大文明 ,通过批判反思现象学的他人学说 ,他形成了自己关于他人问题的独特看法 ,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观点 :超越关于他人的各种相对他性主张 ,力主他人的绝对他性地位。这既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认识论姿态 ,又与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 庞蒂等人的现象学存在论立场有别。本文从列维纳斯有关意向性、时间性和主体性等问题的新思路出发 ,探讨他是如何超越现象学立场的。一、别一种意向性在现象学运动中 ,意向性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不仅把他的现象学看成是一种探究"本原"的哲学,而且认为现象学是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之理想的最终实现。但正因为如此,他的现象学被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批评为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或"在场形而上学"。本文根据胡塞尔在不同时期对于本原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论证胡塞尔现象学的初衷是要克服传统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困难,保持"形而上学的中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他的现象学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形而上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论存在者与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逻辑学与本体论的区分入手,强调了本质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体论或实存论性质,提出了一条区别于传统思辨哲学的从经验的存在者到先验的存在者的致思路线;尔后依次从质料与形式、本质与存在、主体与偶性三个层面阐述了阿奎那的本质特殊学说和实体(单纯实体和复合实体)学说;最后则强调了作为“第一存在”的“绝对单纯性”的上帝的本体论地位和形而上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数学本体论的提出从直接意义上说是巴迪欧反叛海德格尔"诗歌本体论"的理论尝试,后者一方面既未摆脱传统形而上学"本原"和"在场"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又脱离社会历史语境抽象地讨论存在问题。巴迪欧认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既需要将"存在"从"一之规范性权能"中释放出来,同时也要对理论所由以产生的社会生活本身进行批判改造。在此基础上,数学本体论首先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存在的理解,即"一不存在"、"存在是多"。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当代裹挟电子媒介而来的数码操控,以及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呈现出的统一性量化趋势,数学本体论还构成了对这一新的社会现实的历史映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探讨形而上学的原初制作,意味着要从技艺的角度去追问原初形而上学的构造。本文拟从语言技艺的技术现象学视域,来尝试探索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之原初形而上学制作的隐秘。一、原初形而上学与语言技艺一般认为,形而上学的形成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初步完成。(张志伟等,第16页)这个观点并非没有争议。譬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袖都严重地误解了这一基础,并使之局限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总体框架之中。为了从这种粗疏混乱中摆脱出来,有必要思及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上)有决定性开展的"同时代人",而这样的同时代人将特别包括海德格尔。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性在于"意识"的存在特性,这种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被规定的,从而现代形而上学作为"我思"哲学或主体性哲学是以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来作为基本建制的。因此,对于意识或一般主体之内在性所持的本体论立场,便成为决定某种哲学是否从属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尺度。在这一主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积极"对话",将开启出一个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视域,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明。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初步奠基。古希腊形而上学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从奠基路径上看古希腊形而上学是通过概念逻辑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其基本思路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来把握万物的本质和真理。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古希腊时期起就蕴含着理论与精神的一体性,力图彰显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深层关联,以及其超越性的神学旨趣。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初步奠基。古希腊形而上学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从奠基路径上看古希腊形而上学是通过概念逻辑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其基本思路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来把握万物的本质和真理。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古希腊时期起就蕴含着理论与精神的一体性,力图彰显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深层关联,以及其超越性的神学旨趣。  相似文献   

12.
三、《吕氏春秋》的自然观关于自然观,存在着两种颇有歧义的见解:就其本体论而论,或主唯物主义,或言唯心主义;就其发展观而论,或主辩证法,或言形而上学。其分歧在于对书中自然观的基本范畴及其构架的理解上。(一)关于“道”。《吕氏春秋》以“道”为自然观之最高范畴,为世界万物的本根  相似文献   

13.
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一种新的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正悄然进入许多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的著作中.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进行对话的结果.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对现象学唯心论的批判和改造;另一方面,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现象学解释.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最初是一种偏重于认识论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其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哲学上的古老问题.为此,他批判了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即所谓“心理主义”和“客观主义”,强调主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 ,它所体现的某种现象学方法论的东西 ,在斯皮尔伯格看来构成了现象学运动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现象学的直观方法。胡塞尔本人则称之为“一切原则的原则” ,其真实含义是 :“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 ,在直观中原初地 (可说是在其机体的现实中 )给予我们的东西 ,只应按其被给予的那样 ,而且也只能在它在如此被给予的限度中被理解。” (Husserl,1 982a ,§ 84 )德里达用“在场”来解释胡塞尔的“直观”概念。对德里达而言 ,“在场”是一种不变的观念存在。如果现象学的直观最…  相似文献   

15.
樊浩 《哲学动态》2007,(11):56-61
伦理道德是一种理性,是关于善的价值理性,这是道德体系的重要形而上学前提之一。但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如果仅滞留于此,那它便只能皈依于哲学的形而上学,而无法进展到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特点,是由理性继续前进,使之从人的思维中逸出,具有外化为现实的品质和能力。所以,道德形而上学体系逻辑地需要完成一次重大转换,即由“理性”向“精神”的辩证运动。这一转换的方法论实质,是由现象学思辨向法哲学分析过渡。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法哲学结构,由概念的两个辩证运动过程构成:由“冲动”向“冲动的合理体系”的辩证运动;由“‘冲动…  相似文献   

16.
尼采的形而上学侧重于人的自我实现,他将这种自我实现视为真正的道德。尼采的形而上学从目的上看是道德的;从性质上看是思辨的;从方式上看则是隐喻性的。其中,道德是核心,思辨与隐喻是必要手段。然而这三者都需要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某种理论为奠基:道德的主体本身必须是主体间性的,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其奠基;思辨则隐含着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诉求;隐喻作为一种想象力活动、联想活动,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中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同质性联想、异质性联想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尼采的道德形而上学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为其奠基。  相似文献   

17.
论萨特尔     
如果说,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追随者;那么可以说,萨特尔是海德格尔的追随者;如果说,海德格尔按照胡塞尔否定了的方向发展了现象学,那么萨特尔则是遵循着被海德格尔所摒弃的方法发展了至关重要的本体论学说。尽管海德格尔和萨特尔二人具有同样的现象学倾向,尽管他们都认为人处于一种衰落境况之中,但是,他们的理论动机却有着深刻的差别,并且他们的经历也很不相同。首先,萨特尔似乎对所谓浪漫主义的“存在的情感”不大感兴趣,而海德格尔却深受那种情感的影响。在萨特尔看来,存在既不向我们自动显露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秉承亚里士多德和波埃修等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存在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学说。阿奎那首先界定了"存在"的含义及其在对存在者的认识中所具有的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地位;进而对"存在"和"本质"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认为它们是构成不同存在者的基本原则,是区分存在者(实体)三种基本类型——复合实体、受造的理智实体和第一存在——所赖以展开的基础。阿奎那的形而上学存在论虽然在中世纪的语境中具有明显的神学意蕴,但他关于存在与本质真实区分的观点、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看法,则对以往的形而上学认识模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变革作用,并对随后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思想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是尼采哲学中的两个主导性学说。本文认为在这两种学说之间存在一种紧张的悖论式关系。本文将首先阐明永恒轮回、强力意志的含义,并进一步阐释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这种悖论式关系,并最终将这种阐释与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联系起来。本文认为,我们只有站在存在之真理被遮蔽的角度上、站在形而上学终结的角度上,才能理解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悖论式关系。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思考了古希腊哲学开端中的生成与存在,触及了形而上学史上的赫拉克利特主义和巴门尼德主义。但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希腊式的,是极端现代式的。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彻底耗尽了形而上学的一切可能性,彻底遮蔽了存在之真理的声音,以生命之强力为标准来解释一切,从而使现代人不得不直面虚无主义的问题,直面西方哲学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李彦如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对象,是人与自然即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所构成的现实世界整体。这个对象是最丰富和具体的,它既可以从具体的、完整的形态为人所把握,也可以分化、抽象为许多特殊的形式或侧面为人所认识。本体论就是关于万有之本原或本质的学说,是从本质及其表现这一特殊的方面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而认识论则是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一认识的特殊角度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都是对世界整体的一定的写照,但又都是不完全的,故而是特殊形式的世界观。完全意义的世界观,就是明确地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现实世界为对象,以回答人与自然是如何统一的问题为中心的哲学。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包含着本体论和认识论,但却不能把世界观简单地归结为本体论或认识论或本体论加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看作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世界观这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和三种思维方式。但这三者又不是互相外在的东西,也不简单地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中在前的问题的解决为在后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在后的问题的解决又是在前问题解决的真正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