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非基运动发生后,作为基督教徒知识分子,马相伯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他站在护教的立场,从学理的角度以及历史的事实,对当时反教一方所持的宗教与科学进步不相容的理论观点以及"科学万能"、"宗教是束缚自由的"、"宗教是麻醉民众的鸦片"等论调一一进行了驳斥;他又从政治的角度对反基督教运动的动机予以揭示,指出当时非基运动的政治实质是一些反教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把反基督教作为宣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情绪的符号对象。在回应过程中,马相伯所发表的见解、思想观点以及所表现出的理性态度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思想政治分歧。  相似文献   

2.
《原道》2015,(4)
1922年的非基督教思潮是一次以民族主义话语作为主要运作方式的运动,展现出民族主义在历史语境中的复杂面相。民族主义话语使得本不确定的民族国家,显得确定无疑;它在危机中产生,因而充满紧迫感,并以此拒绝反思;它是人以共同体形式对求生意志的表达,是必需性暴力的延伸。类民族主义话语以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为科学主义、共产主义话语提供了支持,转换篡改了自由主义话语。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周作人、吴虞等知识分子在宗教民族问题上出现分歧和争论,类民族主义话语促成了20年代历史语境下,时势权力与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学衡》文章以民族立场发言,在珍视本民族宗教文化的同时,对外来文化持同情之理解,并对非教运动的消极影响提出批评,展现出文化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在国族问题上的务实品格、宽容态度、批判精神,提示出国族建构的另一种极具价值的路径和可能。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反传统的背景中,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精神资源的一部分。基督教知识分子也深入思考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甚至形成了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宗教问题的论争,可以看作非基督教非宗教的先声。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社的《生命月刊》、真理社的《真理周刊》和《真光》杂志刊登了大量"护教"文章,成为中国教会人士反击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的言论阵地。基督教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深化了基督教、宗教问题的研究,基督教文化思潮促进了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清末以来,著名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张亦镜开始探讨基督教本色神学问题。他站在"基督教审判文化"的立场上对中国文化进行选择性审判:对儒家思想、祭祖和佛教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原因是神的作为印迹较少;对道教和墨学持欣赏的态度,原因是神的作为印迹较多。虽然这种选择性审判中国文化不免带有武断粗糙之嫌,但还是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条中间本色神学路线,这条路线兼顾了中国人与基督信仰的"双面人"特点,可以为当今基督教本色神学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近代基督教是在19世纪传入中国的,它对中国社会曾经有过一定的贡献;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曾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利用的事实。20世纪中国基督教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发起的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其中最大功绩就是使基督教割断了同帝国主义的关系,摆脱了外国差会的控制,使一个为帝国主义侵略利用的“洋教”,改变成为中国基督徒独立自主自办的、自治自养自传的基督教,使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开辟了在社会主义祖国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和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的道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一…  相似文献   

6.
在热烈庆祝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50周年的时候,我们怀着向神感恩的心情回顾三自运动50年来的历程,深深感到,吴耀宗先生等基督教前辈发起和开创的、在丁光训主教带领下继续推进的三自爱国运动,其功劳和成绩是十分巨大的,它为基督教在新中国开辟了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并对世界基督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自运动50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一、三自运动最重大的功绩,就是使在外国差会控制下为帝国主义侵略服务的基督教,改变成为  相似文献   

7.
2020年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70周年。1950年7月,吴耀宗先生等40位中国基督教领袖联名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后称"三自宣言")。9月23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宣言并发表了题为《基督教人士的爱国运动》的社论,社论指出"这篇宣言是中国基督教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三自爱国运动"是基督教人士应有的使中国基督教脱离帝国主义影响而走向宗教正轨的爱国运动"。这一爱国运动迅速得到了广大爱国教徒的热烈响应,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三自爱国运动让中国基督徒真正同全国人民一道"站起来",决心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对教会的控制,建设一个真正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教会,中国基督教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70年来,中国基督教始终坚持爱国爱教方向、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表明,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举,所开辟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已经成为基督教扎根中国土壤的方向引领,成为爱国爱教精神在基督教领域的成功实践,成为凝聚基督教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和开展,既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为从更广范畴、更深层次探索基督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中国基督教界将在深入总结三自爱国运动发起70年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始终高举爱国爱教旗帜,进一步落实三自原则,继续沿着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前进,不断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为此,本刊特开辟专栏,回顾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70年来的光荣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2020年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70周年。1950年7月,吴耀宗先生等40位中国基督教领袖联名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后称"三自宣言")。9月23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宣言并发表了题为《基督教人士的爱国运动》的社论,社论指出"这篇宣言是中国基督教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三自爱国运动"是基督教人士应有的使中国基督教脱离帝国主义影响而走向宗教正轨的爱国运动"。这一爱国运动迅速得到了广大爱国教徒的热烈响应,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三自爱国运动让中国基督徒真正同全国人民一道"站起来",决心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对教会的控制,建设一个真正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教会,中国基督教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70年来,中国基督教始终坚持爱国爱教方向、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表明,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举,所开辟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已经成为基督教扎根中国土壤的方向引领,成为爱国爱教精神在基督教领域的成功实践,成为凝聚基督教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和开展,既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为从更广范畴、更深层次探索基督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中国基督教界将在深入总结三自爱国运动发起70年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始终高举爱国爱教旗帜,进一步落实三自原则,继续沿着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前进,不断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为此,本刊特开辟专栏,回顾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70年来的光荣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尊孔运动是民国初年在孔教会和袁世凯政府积极推动下企图以国教的方式恢复儒学在中国传统地位的一场复古运动。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尊孔运动,作为基督徒的张亦镜以《真光报》、《大光报》等为阵地,坚决反对把孔教立为国教。他从基督教的角度回应尊孔运动的主张,指出:定孔教为国教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与信教自由相悖,与民主共和相违,并驳斥立孔教为国教的荒谬性,阐释自己的政教观。对于张亦镜与尊孔运动关系的研究,不但让我们观察到百年前宗教大讨论的复杂局面,也为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重建和走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1922年的非基运动中作为领导力量的两大组织非基督教学生同盟与非宗教大同盟,在其宣言和通电中使用“非”与“反”两种对宗教态度的表达方式,通过语境的考察,发现在非基运动中“反”的是通过基督教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非”宗教并非反对宗教信仰自由本身,而是在学理上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教会合一运动继续发展,其中尤以宗派间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抗战爆发后民族主义的空前高涨促使中国基督教界更加关心社会新秩序的建构问题,而宗派间合作则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教会外民族主义对于中国基督教之于抗战救国的有用性诘问促使中国教会推动合一运动;中国基督教民族主义推动教会合一以使基督教有助于抗战建国。教会内外这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了抗战时期的教会合一运动,尤其是宗派间事工性合作。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历史上形成了以高等教育机构青年学生为基础、鼓励他们志愿到国外进行传教事业的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运动将这些学生的三分之一都派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传教事业.受其工作理念和方式的直接影响,中华基督教学生立志传道团于1910年成立,促使许多学生接受基督教并成为神职人员,是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在30年代以后消失于无形之中.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基督教史上产生于学生界和知识分子界,面向学生和知识分子布道,劝导他们成为教会神职人员的团体.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曾出现过持续久远的基督教自立运动.这场运动在20世纪初期的四川曾有强烈反应.30年代初在成都出现了以中华基督教改进会为代表的思想非常激进的基督教自立运动,其机关刊物<改进>半月刊刊登了大量文章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西差会.该运动产生在1922-1927年风靡全国的非基督教运动平息之后,因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教事业,依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被视为“骑在炮弹上”传播福音。近代中国是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传教士们推动的文教事业,以文化征服为主要目的,遭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抵制。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是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性批判。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基督教徒走上了“爱教必定爱国”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5.
"自立"与"合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中最为重要的两股潮流。在自立运动日趋发展的同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也日渐发达。自1860年全面开教以来,在华传教士意识到加强合作的益处,开始在圣经翻译、出版、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合作。受1910年爱丁堡世界传教大会的影响,中国各区域内及全国性的教会联合运动有了进一步拓展。而1922年基督教全国大会的召开及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建立,即是二十世纪前二十年各宗派教会合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之后二十余年各教会联合协作的起点。尽管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淡化了之前的宗派分割,各教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逐渐加强;但教会合一运动自身具有一定限度,而且同样存在着争端与困境。  相似文献   

16.
面对着宗教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民众对之态度如何?基于已有研究的缺失,本文从信任的视角来展示佛道耶等诸教当前的社会形象。同时,考虑到近代以来影响国人对宗教形象判断的两大因素: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我们基于长三角调查数据,以民众对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任为因变量,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为核心自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众的信任次序从高到低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科学主义态度对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任有抑制作用,但对民众之于佛教的信任无显著影响;文化民族主义对佛教无实质影响,对道教信任有促进作用,对天主教和基督教则表现出抑制效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宗教的"多样但有限多元"之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17.
50多年前,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中国基督教不可避免地被推到风口浪尖,何去何从,面临重大考验。1950年9月,吴耀宗先生等几十位基督教界人士联合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一文,主张中国基督教要认清过去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的事实,努力完成中国基督教过去所倡导的三自运动,达到基督教革新的目标。这篇后来被称作“三自革新宣言”的文章以及由此发起的三自爱国运动,改变了中国基督教“洋教”的面貌,翻开了中国基督教历史新的一页。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基督教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无神论》2021,(1):33-38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科学史中很有争议的主题。非基督教运动期间,反基督教思潮和科学思潮促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科学与宗教论战。在论战中,"非基督教"学者与"护基督教"学者围绕"宗教是否违背科学精神""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发展"和"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进步"三个主题展开激烈争论。论战加速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教会教育的世俗化,强化了"科学"在中国的地位,其影响一直至今。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云南傈僳族地区以来,通过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互动、整合与平衡,形成了独特的傈僳族基督教传统。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运用阐释人类学和科学实践哲学中"地方性知识"的理论分析说明"本土化"是基督教在傈僳族地区得以传播的必由之路;并试图通过"社会范畴化"和"自我归类"理论进一步阐释傈僳族基督教传统在其民族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即其在"化本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基督教在华发展路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福音"神学思潮在欧美广泛传播并开始对中国教会产生影响;中国国内民族主义兴起,"本色教会"建设步伐加快,超越宗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开始建立;加之教会改变以往福音传播区域局限之认知日渐明确,这一切,促成了中国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