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209-20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著作,文中阐述的许多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都已是初具成熟形态,尤其是对有关社会分工问题的诠释更为系统、全面,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分工的本质、社会分工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全球化视野下,系统梳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分工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分析和解决国际国内的矛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居住地的分化与隔离及其非公正性后果空间问题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尤其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间批判而对人的空间实践方式所进行的探究,为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对空间及空间正义理论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城乡对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誊清稿上,插入了一句对动物是否对他者具有"关系"的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语境中的"关系",不是泛指对个体事物的单纯超出和在概念中对诸个体的共同把握,而是注重事物对事物所施加的行为和影响。"关系"的这种行为施加的含义,具有施-受的方向性。关于这种狭义的"关系",马克思还将意识纳入其中,将意识视作一种特殊的行为,当作特定的"关系"。恩格斯则更加严格地界定"关系",并不纳入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述分歧,是在对事情具有基本共识的前提下,带有个人色彩的言说方式的差异,并且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草创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历史考证版的有关资料看,卢格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中,卢格与其他成员思想上的不同主要在三个问题上体现出来: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纯粹理论立场的批判、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因此卢格不能简单地被等同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中的那些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相似文献   

5.
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资本论》形成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阐发唯物史观的重要文本。这种历史观主要体现在共同体论、对比论、原始积累理论,这三者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然而涩谷版和陶伯特版都完全无视了的这种关联,割断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在编辑原则上都是不合理的。而广松版则把这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真正呈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内涵,这恰恰证明了广松版的编辑原则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广松看来,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从异化理论到物象化理论的范式转化,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恰恰就为这种物象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形成史上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19世纪40—50年代,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二人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的日渐成熟,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之中。在《人类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若干书信中,晚年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多样性,进一步贯彻并丰富发展了他们先前的生态文明思想。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重要著作。遗憾的是,这部著作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并未出版。因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作的有关"两厚册八开本"未能在威斯特伐里亚出版的说明就成为困扰学界的历史之谜。本文通过对MEGA~2第Ⅲ部分即书信部分,特别是对他人在1845—1847年写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的考证研究,基本重建了那段历史,从而揭开了这一历史之谜。这有助于学人更深刻地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莅 《现代哲学》2017,(3):21-2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先后三次系统书写人类历史,并且它们与批驳唯心主义历史观、追溯现代社会的历史起源、反思资本主义与人类命运这三大理论关节点一一对应。进言之,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运用路线"与"反思路线",反映了人类历史研究与现代社会解剖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有整合。  相似文献   

9.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重要环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即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由此,彰显了《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而且揭示了融资本主义历史于一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资本论》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建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涉及"非正义"的批判观念问题,主要通过着眼于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批判、阐释和规范性)来关注非正义问题。首先,它澄清了批判的社会批评具有内在性的必要。其次,它关注了上述三分法各要素间的关系,并强调了这种分析对批判的社会理论所带来的结果。它表明,只有在三个要素相互建构关系的链接中才能勾勒出非正义/正义的批判概念。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空间和正义是两个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一方面,空间的概念不仅具有物理的和自然地理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另一方面,正义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并在一定场域中得到体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兴起,西方一些学者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中存在的空间非正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也存在若干非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确立科学的空间正义观;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施行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12.
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费尔巴哈"章的不同版本相继问世以来,这部经典文本愈益成为国际学术界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相关文稿遗存的历史问题较多且难以解决,因此在对文稿的理解及编辑方面出现了分歧。本文结合对2017年底出版的MEGA2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评析,对该章的主要作者、主要论战对象和主题、文本构成以及结构和排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考证、辨析和重释,通过确认由恩格斯所标注的文稿印张数码编序,提出了以文稿印张编序为原则来进行文本重建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3.
当个体受到结构性非正义压迫时,正义行动者在"不平则鸣"和"八方来援"的回应中形成了"为正义发声"的社会互动交往行为。作为礼物的意见和问题在网络交往中呈现典型的"非对称性互惠"特征。在政治责任、道德尊重、差异性团结的伦理原则和礼节、修辞、叙事的交往方式的影响下,正义行动者在网络交往时能够迅速组建"正义者联盟",协同合作对正义进行补救。然而"非对称性互惠"交往伦理受情感失控以及代表制的权力滥用与视角差异的影响,容易产生以"正义"之名行"非正义"之事的异化。为此,网络空间中的"非对称性互惠"交往伦理需要进一步整合社会契约论、美德论等西方伦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情理交往"等理论资源进行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百年文献学研究历程中,德国MEGA2编辑专家英·陶伯特的编辑与研究工作可谓至关重要。正是陶伯特首创了MEGA2试编卷中“费尔巴哈”章的编排架构,构想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整版框架,并最终正式提出了时间顺序版“费尔巴哈”章。值得一提的是,陶伯特所构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整版是理解MEGA2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中介,它为我们在比较视域下编排中文二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汪信砚,李志//哲学动态,2007.9历史与实践——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金崇碧//湖北社会科学,2007.9文本的命运(下)——《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聂锦芳//河北学刊,2007.5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性质的定位问题/王金福//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走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马克思对劳动的存在论阐明/刘兴章//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翻译与差异性: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一个问…  相似文献   

16.
胡潇 《哲学动态》2012,(9):16-24
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学说,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必须深入理解并一以贯之,那就是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的关于"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相一致的思想。在他们看来,"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在正义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讨论正义问题不能仅限于此。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式正义思想即便在当代亦具有重要价值。亚里士多德在扬弃柏拉图"大、小字正义"类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双重正义"思想,其中政制正义的原则可归结为"相互性",个体正义的原则可归结为"完善性"。从"双重正义"的视域看,罗尔斯的正义论政制正义有余而个体正义不足。对正义的思考应纳入"双重正义"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正义观的争论表明,马克思对于正义问题的理解已经跳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探讨正义问题的理论语境。重新理解《资本论》的正义观成为重新阐发马克思现代政治批判思想的重要切入点。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区分为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正义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正义从一个道德二元抉择问题转化为政治经济学问题,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性正义理论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而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危机的同时,开辟了一条超越现代"道德政治"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期思想同成熟期思想相比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从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并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之后,主要是结合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验证、发挥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而早期思想偏重于对他们先驱者们思  相似文献   

20.
陈飞 《现代哲学》2023,(3):26-33
罗尔斯在建构其正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多次谈到马克思的思想,并从中获得重要的思想资源,并给予很高评价。正义问题是罗尔斯解读马克思的核心问题。罗尔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二是通过回应国际学界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争论,提出马克思预设的正义观;三是分析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超越正义的社会是否值得期许。罗尔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蕴含着双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他抓住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实质,但对共产主义与正义的关系存在着根本性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