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筠泉、殷登祥主编的《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一书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期间重大项目“科技革命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研究的重要阶段性学术成果。它反映了当前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在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这一新兴领域内辛勤耕耘的新进展和新收获。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收入“马克思论科学在生产力中的应用”等 8篇论文。这些文章探讨了科学技术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和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2.
杨大春 《哲学研究》2012,(9):69-76,84,128
本文关注自然在现代性及其转折进程中的命运。早期现代哲学明显地表现为观念论(idealism),后期现代哲学大体上倾向于精神论(spiritualism),后现代哲学则坦然地接受了物质论(materialism)。后期现代性是早期现代性的延续,又是其突破;后现代性既可能是极度现代性,也可能是对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 STS研究中心、清华大学 STS研究中心和《哲学动态》编辑部等六单位共同举办的“中日韩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 7月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举行。中日韩三国 2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分别就三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的研究现状、STS理论研究、大学 STS课程教学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汝信指出 ,近年来 ,STS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兴趣和关注。当今科技革命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  相似文献   

4.
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结合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进而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的创构努力。古希腊的存在(tobe)及存在论(Ontology)中所蕴含的生存及生存论的丰富内涵,被此后的实存(exsistere)及实存论取代生存主义哲学开启了生存论转向,但此转向作为一项历史性使命,绝不限于此。当代西方浓厚的语言哲学以及后现代相对主义背景表明,仅仅在西方范式下推展的生存论转向已走向终结。在这一情形下,内在地超越于西方并蕴含着人类性哲学方向的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生存论转向中的重要意义将会彰显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以及其中蕴含的实践一生存论实际上有理由被看作“-3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真正目标,只不过,在人类解放论的理论预设内,生存论转向作为人的不断生成、自我超越和创造的历史性的存在,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未竟性与不可终结性。  相似文献   

5.
李世新 《哲学动态》2012,(5):107-108
2011年1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中心与国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联合在京举办了"STS与技术评估"学术研讨会。来自首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重点从哲学、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对技术评估进行了深入热烈的研讨。与会专家简要地回顾了技术评估发展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美国的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对社会产生了一系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STS研究中心与中国STS研究会(筹)举办的北京STS论坛第二次会议"STS与科学发展观"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举行.来自北京各界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STS与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密切联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有关内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5年11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STS研究中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STS与和谐社会”第三次论坛会议。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就STS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STS与自主创新,STS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环境、能源与和谐社会,高科技与和谐社会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研讨。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性研究领域,重点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我国STS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贴近社会现实,充分发挥社会科学与…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从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移植到对技术的哲学研究,一种新的技术哲学——技术的社会塑形理论——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采用社会学研究纲领对传统技术哲学进行批判,技术的社会塑形论从经验维度实现了理论重建,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哲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哲学思维方式属于本源论模式,具有形象化特征,欠缺思辨性。佛教将万物视为相、用,以为其体或为心、或为空等,表现出哲学思辨模式。宋明儒家吸收了这种抽象化思辨模式,其代表之一为朱熹。朱熹以体用论为思维方式,将万物之理视为体,万物之流行与发用视为用,比如道之体为性,道之用为情。体用方式成为朱熹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模式。早期的朱熹体用论依然具有本末论色彩,其表现为"中和旧说"。后来的体用论有效地克服了本末论(本源论)的局限性,进入了思辨性阶段,其表现为"中和新说"。朱熹体用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哲学提升为思辨哲学,并成为一种追问终极性存在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0.
谈起中西哲学比较,大家都认识到比较方法的重要。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方法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伴随目的而来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就各异。黑格尔说过:哲学的方法与内容是同一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在讨论中西哲学比较的方法论时,首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中西哲学比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首先是为了认识中西哲学各自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其次是为了掌握中西哲学的基本走向。这里说的“基本特征”,是指中西哲学的主要倾向或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情况或局部现象。所谓“基本走向”,是说中西哲学从古至今全过程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某一阶段的情况。也可以说,前者是从“空间”、后者是从“时间”意义上来讲的。由此目的出发,我觉得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应该同时运用总体论(整体论)和动态论(变动论)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逻辑哲学论》对维也纳学派的影响和经验主义解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哲学论》对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基本观点中。维也纳学派的奠基人莫里斯·石里克很早就在奥斯特瓦尔德的《哲学年鉴》(1921)上读到过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德文版,对这部著作发生了强烈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很快在维也纳学派内部传开和扩大了。数学家韩恩(Hans Hahn)  相似文献   

12.
尚庆飞 《哲学动态》2023,(2):118-1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推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诉求。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立胜研究员通过撰写《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等学术论文,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体系建构、学术研究范式的更新;通过组织举办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并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分会,推动学界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学者将其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学者将其理解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被赋予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解,这一研究出现了同一概念走向不同解读的复杂格局。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林元教授早在21世纪初就关注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发表了系列相关学术论文,并与他的团队撰写出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本刊委托南京大学哲学系尚庆飞教授深度访谈刘林元教授,试图在进一步辨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基础上,就其产生与发展机制、目标使命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刘鹏 《学海》2012,(1):143-148
对实在概念的传统本体论界定和本质主义的认识论进路,导致了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论陷入了一个怪圈而无法获得解决.拉图尔在改造“实在”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建构主义和实在论结合到一起,提出了建构主义实在论.本体论上,物或事实都是被建构的,同时,被建构的物或事实是实在的,而且物或事实的建构性正是其实在性的保证.认识论上,认识论的问题被本体论化,科学所指称的并不是外在的自然,而是从自然到知识的一条转译链.建构主义实在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论,成为当前科学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中的一种代表性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方向的主张及其回应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走向,是本学科建设必须首先确定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甚为热烈,众多学者观点各异,一时难以达成共识,现将诸多观点大致归结为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体用论在邵雍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邵雍思想的特色所在。邵雍的体用论与哲学史上常见的内与外、基础与表现意义上的体用论颇有不同,代表了另外一种较为陌生的思想传统。此种体用论的直接来源是邵雍之父邵古的声音之学,体用概念是邵雍对声音之学特有的全用概念所作的哲学抽象。其更为久远的渊源则是发端于汉末曹魏之际的“形质论”的体用论传统。此种传统重在分析物理,与在佛教影响下形成的重在分析性理、空理与天理的“本体论”的体用论传统恰相对立。邵雍“观物”的哲学宗旨,与其“形质论”的取向内在相关。  相似文献   

16.
北京2011·科学技术与低碳社会高峰论坛于2011年3月2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研究中心主办,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协办,上海苏  相似文献   

17.
谭苑芳 《现代哲学》2011,(3):99-104
对语词与事物关联的探讨,在古代印度哲学中付诸阙如,这成为早期佛教语言思想的基本语境。从部派佛教走向般若经类思想的过程中,语义的实体性被消解,中观的假名论开始成为佛教语言哲学的主流。在中观的名论与唯识的存有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唯识由"空"、"无我"等命题,尤其是对阿赖耶识的性质、内涵的界说,开出了一条引导语言走向自我消解,从而在本体层面上转向存有论的语言思想途径。中观与唯识是两种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佛教学说,而在名实之辨上,唯识表现出了比中观更为丰富、缜密的思维逻辑,主要包括本体论的觉性和存有概念的缘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将军工企业所具有的科技优势与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与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为此,中国STS研究会(筹)、贵州驻京办和我院STS中心等单位于1995年5月3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军转民与西部相对滞后地区发展”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正穆尔(A.W.Moore)是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其研究领域广阔而深湛,涉及形而上学、康德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哲学史、数学哲学、逻辑学与语言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很高声望。其代表作有《论无限》(1990;2001)、《观点》(1997)、《康德道德与宗教哲学的主题与变奏》(2003)、《近现代形而上学的演变:理解事物》(2012,以下简称《理解事物》),等等。目前任哲学杂志《心》(Mind)主编。《理解事物》出版之  相似文献   

20.
认知建构主义是植根于古希腊的一种现代认知方式。认知建构主义对于康德、对于整个德国观念论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认识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就康德而言,康德的批判哲学应被理解为一种建构主义,因此是对所有形式的表象主义的反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