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时间性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模式展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之时,后现代的空间转向针对时间性的这种普遍性提出质问和挑战,从而引入空间性话语,对以往一切阻碍空间想象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清算与批判。列斐伏尔的空间解放的本体论和福柯的权力空间论,在开启后现代空间转向的同时,也遮蔽了其后来者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理性空间的解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列斐伏尔对城市空间的批判与重构,为国外都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列斐伏尔结合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现实,从空间维度重新审视城市问题,在元哲学范式下对资本主义城市化实践作出了新阐释,为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主张争取城市权利,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研究路向。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境况作出的回应,为我们全面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我们诊断中国城市问题提供了思考路径。当然,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思想是抽象和思辨的,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气息和乌托邦色彩,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有选择地吸收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H.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01-1991),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1928年至1957年为法国共产党(FCP)成员,有60余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建筑与城市理论著作,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日常生活批判》《资本主义的幸存》《空间的生产》等。列斐伏尔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旧常生舌比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  相似文献   

4.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3,3(1):57-64,102
列斐伏尔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是他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出发.批判现代消费社会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列斐伏尔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这是一个风格消失、意义走向零度化的社会,日常生活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谋者。从日常生活批判出发,以文化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构成了列斐伏尔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5.
鲁宝 《世界哲学》2023,(1):35-47
社会关系再生产理论在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批判理论中一直以来是备受重视的研究热点。阿尔都塞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诊断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隐秘机制,他将资产阶级统治归属于无意识的表现性结构问题,这种表现依托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质询”与“物质铭刻”机制。列斐伏尔进一步将阿尔都塞阐释的机制明确转换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实践的具体再生产问题,通过“空间生产问题式”对抽象空间霸权给予总体性解蔽。阿尔都塞与列斐伏尔的论题都受到了拉康主义观点,即镜像主体与家庭关系的分裂式再生产的强烈影响。“镜像”“机器”与“空间”便成为拉康、阿尔都塞与列斐伏尔通过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判与现代性空间批判揭示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三个关键隐喻。他们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分析视域,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实践的科学话语。反思三位哲学家在该问题上的贡献与局限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生产关系再生产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城市理论的兴起是20世纪70年代全面展开的空间转向的结果。卡斯特曾抱怨列斐伏尔的空间转向理论过于晦涩,从而与城市实践相隔离,而从卡斯特开始,空间的探讨自觉地转向实践,形成了都市理论界拒斥纯粹理论研究的取向。不管怎么说,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仍然是一种理论资源,并通过大卫.哈维等,进而对当代空间及城市实践发生重要影响。但本文关注的依然是理论方面而且是存在论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城市与空间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所谓空间转向正是从形式上终结于海  相似文献   

7.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在法国现代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潮的鼓动者,也是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转向的领航人。因此,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由来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在列斐伏尔酝酿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异化理论为其深入地分析现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而辩证法学说中关于扬弃的思想则为其寻求通往总体性的道路提供了重要方向。不过列斐伏尔所接受的并不是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  相似文献   

8.
空间正义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开始被学术界重视,空间正义理论源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兴起,空间正义研究的问题谱系出现重大转变。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哈维、福柯,学者开始以空间的思维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对资本、权力和空间的互动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为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忽视空间价值性的研究,就极有可能走向空间决定论,因此要结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重视作为主体的"人"对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展开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进展,促使人类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市作为载体无论从其空间形态还是视觉表象都映射出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急速的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城市形态的变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这些变异的城市空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扮演着矛盾又尴尬的角色。然而,根据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三位一体"的理论,一个物理空间的变化是空间的实践者与其环境相互影响制约而成。城乡结合部的特殊空间形态在于它没有一个规划者,而是完全由实践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商业空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以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为理论基础,梳理新零售业态下的商业空间设计,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及表征的空间出发,分析新零售业态下商业空间设计的活化方式,推动线下零售空间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的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与众多的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的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坚持用辩证法研究批判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一生的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日常生活的辩证批判视角。其前期基于一种总体性辩证法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性日常生活革命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的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的都市生活空间生产辩证法与身体化的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革命想象向差异性的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一方面表明了西方激进左派所面临的现实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中的强大优势与持久生命力。他的日常生活革命、空间的生产与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与运用的理论方法模型。  相似文献   

12.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是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他以及时而全面地对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概括和评价[1],而成为当代西方学界著名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詹姆逊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分析的要旨。本文将其意识形态理论归结为"文化历史主义",即他主张对现代社会特别是晚期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晚期资本主义,资本积累模式的变迁是空间批判理论从"隐性逻辑"凸显成为"显性逻辑"的关键要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资本现代积累模式推动了资本同质性空间的建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掠夺式积累模式引发了资本异质性空间的对抗;而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弹性积累模式导致了资本差异性空间的生产。资本积累模式的变迁不仅是空间批判话语不断嬗变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彰显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对于批判当代空间现象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仰海峰 《学海》2004,(6):205-206
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1968年的"红色风暴"似乎构成了一道分水岭.在这一次"革命"的冲击之后,现代资本主义大跨步地进入到了全球化时代,以其无法控制、令人心醉的资本逻辑,将一切都纳入到了这个体系之中.一切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冲击,都开始变化为抵抗的话语政治,在思想史上,这就是从极具批判性的法兰克福学派转向后现代思潮.这实际上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后革命氛围中,如何面对全球资本主义?我们是再次回到海德格尔式的形而上学,还是从马克思思想深处,经过一些重要的理论中介,寻求社会批判理论的新的基点?胡大平的近著<后革命氛与全球资本主义>,通过对晚期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德里克的研究,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林南 《美与时代》2021,(3):14-16
文章是以福州中洲岛的建构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个案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通过文献法和实地调研对中洲岛进行研究,阐述中洲岛是如何形成现在这样的风貌的,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何最终变为商品批发市场,中洲岛的在场者采取了什么空间实践。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及人工智能似乎创造了一个"后身体"时代。2013年美国科幻电影《云端情人》男主角不但与电脑谈恋爱而且"虚拟性爱",但是计算机最后提到希望有身体可以拥抱,并因此凸显了身体的重要性。吊诡的是,现代及后现代西方重要哲学及社会学家却对"后身体"颇为迷恋。例如,后现代预言家鲍德里亚就提出"拟像"说,认为后现代资本主义消费时代中的身体与自然皆消失于网络数据中。就在这种思潮弥漫之时,一种针锋相对的身体学凸显出来。近些年来,阿莱默提出了"跨身体"概念和"物质生态主义"概念,认为身体与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思考如何为自然和身体复魅。借助身体和跨身体概念,一种"生态后人类"主张出现了。显然,后者更符合当代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结论。由此可见,后现代性中存在着内在的张力,而这有利于身体美学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主题,学界已经为这一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储备和开阔的理论视角.在此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的研究被摆上了台前案头.具体说来,应当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生成、第二国际时期经典资本主义理论向帝国主义理论的过渡、苏俄(联)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左派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激进话语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居住地的分化与隔离及其非公正性后果空间问题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尤其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间批判而对人的空间实践方式所进行的探究,为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对空间及空间正义理论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城乡对  相似文献   

19.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世界观的结合,是一种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过程思想或过程哲学的一种形式。有机马克思主义并不像它的一些主张者们所说的那样"超越"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但它对于在当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和主张有利于澄清当今世界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歪曲和误解;其次,有机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作了比较深刻的批判,有利于人们认清对资本主义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再次,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生态重塑",凸显了当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维度的理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有机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文化嵌入式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语境与马克思哲学总体性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4,30(4):1-10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扩散,总体性的哲学观念受到了根本性的否定,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理论,作为现代性谱系的构成要素,也成为后现代批评的焦点。本文从资本逻辑的历史形态学出发,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思想是他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理论基础,强调差异、非总体化的后现代主义,体现了资本在后组织化(弹性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理念,这是不同于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的另一种总体性,重思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观念,才能更为真实地透视后组织化资本主义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理解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