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刊讯2月18日至25日,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为团长的上海佛教参访团一行43人赴台湾进行参访。  相似文献   

2.
随着台湾社会现代化的提升,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逐渐契合.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经营机制,由之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佛教应社会市场之需求变化决策信仰的生产和营销.但现代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并非已然无别,实是传统之寺院经济的改造与衍伸.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经济的研究,为大陆乃至台湾学界所较少涉及.本文的努力,旨在为当代台湾社会及宗教文化形态的把握提供某种分析路径,同时试图资作大陆佛教当代发展的有益借镜.  相似文献   

3.
李尚全 《法音》2010,(7):13-18
<正>就当代台湾的佛教信仰而言,1945年光复后的四五年间是以民间佛教——儒释道杂糅在一起的斋教为主,闽南寺院的五堂功课为辅,慈航法师创办的台湾佛学院为星星之火,并以日本化了的学术佛教为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讨论和介绍林镇国教授,为何堪称他是“当代台湾学术性佛教多元哲学研究的诠释建构者”?并对其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都做了相关的检讨.  相似文献   

5.
何绵山 《法音》2005,(6):27-33
从1948年慈航法师于中坜圆光寺开办台湾第一所佛学教育机构——台湾佛学院至今,台湾已开设了八、九十所佛学院所[1],今天有影响的仍有三十余所。台湾当代佛教的兴盛与台湾佛学院所联系密切,当代台湾佛学院所的崛起,提升了台湾僧人的素质,培养了台湾大批佛教人才,促进了台湾宗教师资的养成,开拓了台湾佛教徒的视野,对台湾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台湾佛学院所的崛起,首先表现在佛学院所分布广泛和数量众多。目前较有影响的佛院所约有30余所,其分布如:台北的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2]、天台教学研究所、法光佛教文…  相似文献   

6.
台湾南部的佛光山、东部的慈济功德会、北部的法鼓山、中部的中台山,是台湾当代佛教崛起的四大道场,它掌握了台湾佛教界的大部份社会资源,已成台湾佛教发展的方向。这四大道场在短期内崛起有着多方面原因,如:有明确的目标、有各自的鲜明特点、创办者都是经营管理大师、有高超的口才、注意对人才吸收培养、注意与祖国大陆保持沟通和联系、积极向海外拓展、努力适应台湾社会的变化、与社会产生互动等。  相似文献   

7.
何绵山 《法音》2006,(9):54-63
台湾解严后佛教的兴盛与居士团体的勃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将其居士团体的勃兴具体情况陈述如下。(一)居士团体的兴起。台湾解严前最主要的居士团体是“中华佛教居士会”,创办者李謇居士,河北顺义人,出生于1908年,199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去世,他曾任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校长等职,1963年皈依印顺法师,主理“中华佛教居士会”达18年之久。“中华佛教居士会”成立于1968年1月5日,至1978年9月才于台中市成立台湾省分会。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华佛教居士会”实际上是由国民党掌控的两大佛教团体之一(另一个为“中国佛教会”),一开始就有着浓郁…  相似文献   

8.
在"人间佛教"的引领之下,台湾佛教将宗教的神圣性融入于世俗的生活之中,积极地从事社会关怀与福利事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台湾佛教也因此遇到了许多困境与挑战,首先,佛教的世俗化与神圣性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其次,佛教亟待进行文化的更新以及自身形象和功能的完善;再次,佛教面对着资本操纵和经济资源搏斗的生存困境。这些新的课题,会对大陆的佛教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圆佛教作为韩国的一种新兴宗教,颇具有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创教宗旨方面,强调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第二,在教化内容上,以四恩四要、三学八条等作为提升人的精神的手段;第三,将精神修养和宗教事业的发展置于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圆佛教是在改造传统宗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传统佛教的继承与效仿;第二,对于现实需要的把握与引导;第三,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与建造;第四,对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星云法师、悟明长老、圣严法师、惟觉法师,尊敬的台湾佛教界高僧大德、诸山长老,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善知识、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台湾佛教界在这里隆重举行恭迎佛指舍利瞻礼会,实在因缘殊胜,功德无量。我谨代表大陆佛教界表示无比的赞叹和热烈的祝贺!佛法起于西天,东传华夏,契机应机,随缘勃兴,建丛林于青山绿水,播圣教于大江南北,度化众生,利乐有情。佛祖慈悲,留佛指舍利于娑婆世界度化众生;圣教殊胜,传三藏经典于文明东土饶益有情。佛指舍利沉睡1100余年后,于1987年重见天日。这是四众弟…  相似文献   

11.
圆佛教是当今韩国比较有影响的新宗教之一.圆佛教第一代宗师少太山提出"一圆相"真理,阐明"一圆相"内力的四恩,并按"四要"实践建设一圆世界;第二代宗师鼎山则以"一圆大道"和三同伦理思想提出中道主义的实践原理,揭示了圆佛教实学特性的基本内涵;第三代宗师大山则通过人类皆真运动和宗教联合运动,表明了"灵肉双全、理事并行"的教理实践特色.总之,实学性是"圆佛教"教理实践观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20世纪初开始,学界便开始广泛关注"佛教文学"。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佛教文学"的研究历程,考察学界关于"佛教文学"的研究现状,始终回避不了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佛教文学"?它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13.
胡炜光 《法音》2021,(3):30-32,33,34
我国汉传佛乐在当代仍保留着诸多古代音乐传统,这在我国传统音乐中颇具特色,如当今常见的盂兰盆法会、水陆法会等已流传近千年;而明清时随寺庙间交流而传入各地的梵呗,至今依然与原生地保持着一致。[1]汉传佛乐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很可能拥有一套独特的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4.
南怀瑾是当代有"禅宗大师"之称的著名佛学家,他为回应现代科学的挑战,对佛教义理作出了创新性的阐发和弘扬.通过融通佛教禅学与现代科学,他探索了禅宗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借助对传统"神秘"文化的阐释,他沟通了佛教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话渠道.但是其"禅者"的致思倾向以及佛法观念上的保守性,也影响了他融通佛教与科学文化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meditation is inculcated throughout the life of Shan Buddhists using poetic phrasing and texts, culminating in several forms of meditation as part of the practice of temple-sleeping undertaken by lay Buddhist seniors from the age of 40 upwards. I look at how the poetic texts, lik loung, that form the basis of temple-sleeping practice, may have shifted in content in the 19th to 20th centuries to focus on meditation topics, in a move parallel to the development of vipassanā in lowland Burma in reaction to the threat colonialism posed to Buddhism. I then document the rise of separate vipassanā meditation centres in Shan regions from the 1930s and their ambiguous status as either representatives of Burmese hegemony or drivers of Shan revival. I note the influence of Shan lik loung on practice at such centres, as well as a more recent development, the uptake of vipassanā within temple-sleeping contexts.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中国古代省亲制度和古代僧人的省亲现象这一长期以来比较为学界忽视的问题。提出从唐代开始出现僧人省亲现象,但当时还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文学作品也很少表现。宋代僧人流传下的诸多省亲作品,是宋代三教合一思潮的重要表现,是宋代佛教人间化的产物。宋代僧人对出家者的归家省亲行为给予了颇具人情味和禅意的充分肯定,意味着佛教对中华伦理观念的全面接受。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太行山系北端。以五峰耸峙,如垒似台,称为五台山;又以岁积坚冰,夏无炎暑,复称清凉山。其东南西北中五峰巍峨相望,环周五百里,最高者北台,亦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有“华北屋脊”之誉。景区范围因地势分为台内台外,总规划面积376平方公里。台内中心旅游区台怀镇,面积47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8.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佛教发展史就是一部"得人"史--"得人",则兴宗立派,光宗耀祖;不"得人",则门庭冷落,影响式微.而"得人"之关键,则在教育.面对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以寺院为基地的传统僧才教育体系已明显不适应于新的僧才培养要求.佛教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宗教,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要求新的僧才培养以僧教育为本、俗教育为枝,两面开展,兼收并蓄,庶可使佛教更真地、更深地契入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