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新证读《周易图象几表》札记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周易》的主观能动思想《周易》象数与古代科学中国《周易》研究之新进展刘先枚蒋国保金景芳杨钧唐明邦唐明邦金春峰刘蔚华潘世宪徐锡台《易经》与量子力学的形而上学方以智的易学方法论评议〔美国〕康灵撞科学易理《易经》与针灸冯子道中国古代算筹二进制数表和《周易》《周易》通读手稿《易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迪智能逻辑初探(专著)罗炽安智珠麻福昌张吉良张吉良舒默尹奈“河图”、“洛书”数图试析易学方面的一次考古发现谈《周易》八卦释四位奇偶数和四位(包括五位)…  相似文献   

2.
邢益海 《现代哲学》2013,(1):119-128
研究方以智有三个面向需要关注:一为方以智自评和时人私评,二为官修史志藏否,三为现代学术研究.其进路(方法)大致有六:一是西学与科学(研究文本为《通雅》和《物理小识》),二是哲学(《东西均》文本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三是遗民志节与遗民社会(重视诗文与史志资料),四是教科书或通史(思想史断代研究),五是生平与思想传记,六是分文本及专题.其广受关注者又有四:其一《东西均》,其二易学(以《周易时论合编》与《易余》为主),其三庄学(以《药地炮庄》为主),其四禅学和佛学(以《冬灰录》《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为主).方以智研究依赖于方以智文献的整理,研究的深入将有待于《方以智全书》和《方以智集》的出版.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对哲学、自然科学都作出了贡献。本文仅就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作些探讨,以就教于读者。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物理小识》和《通雅》中。《物理小识》中“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物有则空亦有则”(卷一,长白本,第3页)的光辉命题相似于笛卡尔的物质存在无真空说。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方以智称之为“秩序变化之原”。他在《药地炮庄》中说:“物呈帝则,知而无知,出入以度,不  相似文献   

4.
关于《周易》的性质, 学界长期以来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周易》是一部筮书; 《周易》是一部史书; 《周易》是一部伦理书; 《周易》是一部哲学书; 《周易》是一部管理书等。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差别, 一方面取决于《周易》所包含的内容。《周易》内容包罗万象, 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 “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代学者对《周易》的解释, 《周易》的内容和性质也在发生变化, 这为确认《周易》的性质增加…  相似文献   

5.
李学勤先生所著《周易溯源》,是以"二重证据法"研究《周易》的典范。《周易溯源》主要对《周易》经传的年代、筮法、帛书《周易》经传以及《易纬》进行讨论,相关结论和方法不但推动了《周易》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读了宋祚胤同志所著《周易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多受启发。该书对《周易》的宇宙观、政治观进行了分析,不少见解颇有新意。但总的感觉是,由于作者在研究方法中没有摆脱《易传》提出的“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的思想束缚,对该书提出的“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实际没有做到。本文不拟对《周易新论》一书所涉及的内容作全面的讨论,只是通过分析《易传》对《易经》的注释,就治“易”方法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海内治“易”通家及宋祚胤同志。  相似文献   

7.
论司马迁对《周易》的范式践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是熟谙《周易》的,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著述行文上,更深层次的是,无论其创作动力、著史宗旨还是史著构架无不深受易理的影响。“发愤著书”所涵寓的奋斗精神、使命感、忧患意识等理性内核实皆本之于《周易》高扬的“自强不息”、“致命遂志”、“居安思患”等精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宗旨则是对《周易》作为巫、史、子文化集成典范的自觉践履;《史记》的著述构架更是深受《周易》宇宙生成图式、筮仪范式、“三才”学说及类属意识之浸润。  相似文献   

8.
乌恩溥先生所著《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式》一书,自1988年出版以来,已经引起了易学及中国哲学史界的广泛关注。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周易》内在结构及其六十四卦所构筑的世界图式的研究,而这一研究的根本立足点,则是对卦爻辞星象基础的揭示。这是乌先生对易学研究的一个新贡献。历来对《周易》的研究,多以《传》解《经》,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象数和义理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人们对《周易》兴趣的日渐提高,齐鲁书社影印出版的《易学精华》无疑是一部十分有用的书。它从前人数百种研究《周易》的著作中精选出15种最基本的著作,概括地反映了《易》学史上各主要学派的面貌。如果说此前欲了解前人治《易》的代表作,起码须付出书目检索、多方寻觅的劳动的话;现在一部《精华》在手,就方便多了。此书的推出,诚可谓顺乎《周易》研究和爱好者心意之举。十五种著作,以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始。李氏集当时所能见到的名家《易》著,博采凡数十家,撰成此著。《四库总目提要》评之日:“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  相似文献   

10.
《易余》是方以智的易学代表作之一,著于方氏中年“流遁百越”的患难之际.此书包含两大主旨:第一,以“余”概念为中心继承、发展了方氏家传易学的思想精髓,特别是解决了其中有无,虚实之间贯通何以可能的问题;第二,以“三冒五衍尽三教百家”,提出了以易学作为方法,会通儒、释、道三家的主张.这部著作在方氏易学史以及方以智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方以智(1611—1671)处于明末清初“山崩地解”、“破块启蒙”的历史大变动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资本主义的破土萌芽,自然科学研究的逐渐兴起,方以智一方面“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另一方面又“借泰西为剡子”,取其所长,以“且劈古今薪,冷灶自烧煮”(方以智:《语录》卷一)的科学精神,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哲学与各门科学,“烧煮”出他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易之道》     
苗孝元、姜在生著,齐鲁书社2002年9月第1版。全书20万字,259页。本书是一部关于《周易》数理探原性质的著作,作者对某些易图、卦序、卦位以及大衍之数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周易》是中国古代贤哲依据生命现象创造的一个用严密的数理逻辑语言表  相似文献   

13.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圆∴是方以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将易学中的太极、两仪与佛学中的∴(伊字三点)相结合成圆∴图式,通过对《周易》中相关思想的重新解读,阐释了圆∴图式"公因反因"、"二虚一实"的哲学内涵。方以智对圆∴图式的理论建构体现了象数和义理并重的易学观,旨在强调实学的重要性,主张中学与西学的互补,以中国的"通几之学"救弊西方的"质测之学"。  相似文献   

15.
陈重 《周易研究》2013,(1):17-24
陈襄在其著《易讲义》中对大有、谦、豫、随、师等五个卦作了详细的讲论,是宋初较早采用"义理解《易》"方法诠释《周易》的儒者。陈襄以"即天道以明人事"的方法解释《周易》;引用儒家典籍与《周易》文本互释从而证明之;诠解人生、议论时政进而应用《周易》。无论在解释方法还是应用手段上,陈襄都对《周易》及其思想进行了开新式的探讨,可谓开一代风气之先。陈襄解释、证明、应用《周易》,对之抱有深厚的情感,《周易》也成了陈襄心灵寄托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刘大钧教授著,四川巴蜀书社1999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30万字,421页。该书曾于1986年初由齐鲁书社初版,旋于1988年元月再版,是年6月又予加印,是建国后第一部正面肯定象数易学并对其进行简要系统诠释的著作,对于人们了解易学的本来面目,恢复象数易学的学术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书中,作者以《〈周易〉泛说》和《关于〈周易大传〉》为题,对“周易”一词的内涵,《周易》一书的性质、结构,《易大传》的称谓、著作年代、学术思想归属以及六十四卦排列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与探析。在《关于<易>象》一节…  相似文献   

17.
<正>《周易》的图象之学是我国传统易学的重要内容,以"图"解《易》也是传统易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常光明先生专心致力于"易图"的系统研究达三十余年,他在早年系列相关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研究的新成果,编纂成《周易图解》一书,将《河图》、《洛书》、《八卦图》、《太极图》、《六十四卦图》诸图的研究融为一体,既单独解析各个"易图",又综合论述诸图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周易》系列"易图"得以全面而完整的诠  相似文献   

18.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日)池田知久著牛建科译凡例(1)本释文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全文的释文,由《要》篇的“经文”“训读”和“注”构成。所用底本是笔者借到的“马王堆汉墓《周易》帛书”的影印件。使用的文字,虽将影印件...  相似文献   

19.
周易辨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襄公九年记载“姜曰:‘亡,是以《周易》曰:隋,元亨利贞……”;昭公七年记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可见《周易》之名在周代甚或更早便已经存在了。《周礼·春官》有云:“太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郑玄在其《易赞》中便断定:“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之影响极深,故而后人皆认为《周易》乃周朝之《易》。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看法。一、“周”之辨对于“周”、“易”之…  相似文献   

20.
清代易学大师李南晖著《读易观象惺惺录》(全套四册)于2006年1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尊古而不泥古,崇贤而不惟贤,对前人研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逐卦逐爻,逐字逐句,赜其源薮,寻其枝脉,原始要终,对《周易》经传文做出解释。其特点:(一)抓住理、气、象、数四个要素解易;(二) 认为河图数为《周易》之源;(三)全面绘制《周易》图象,坚持以图解经;(四)运用六爻旁通理论,疏通易理;(五)按易象解卦、爻、彖、象辞。《读易观象惺惺录》全套四册定价198元,有需要者,可与甘肃省通渭县水管所张叔铭先生联系。联系电话:139093259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