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婷玉  刘黎  李宜霖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8,50(12):1390-1399
幼儿如何选择性地采信他人提供的信息、获取知识, 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除客观的信息内容外, 信息传递者的特征也影响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另外, 在不确定情境下, 他人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可能存在冲突, 在二者冲突的情境下, 幼儿是否可以采信他人的证言, 并最终改变幼儿的已有判断是以往研究忽略的问题。本研究考察了当母亲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面对不同比例的合成动物时)对幼儿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的影响。研究采用冲突信息源范式, 向74名4~6岁幼儿呈现对不同比例合成动物(50%-50%任务 vs 75%-25%任务)命名的证言, 考察幼儿对信息提供者的询问意愿、对证言的信任情况和在证言前后对合成动物的判断(信念修正)。信息提供的一方为母亲(提供相似度低的动物名称), 另一方为陌生人(提供相似度高的动物名称)。结果发现, 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受到母亲证言与已有信念冲突程度的影响。在低冲突情境下, 幼儿对母亲证言的询问意愿和外显信任均高于高冲突情境。幼儿的信念修正存在年龄差异, 在低冲突情境下, 年长幼儿比年幼幼儿更倾向于改变已有信念, 在高冲突情境下, 年长的幼儿比年幼幼儿更不愿意改变已有信念。本研究结果表明, 当母亲的证言与幼儿已有信念冲突时, 中国幼儿可以区分不同程度的冲突情境, 并且可以根据冲突的程度进行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  相似文献   

2.
基于双信息源实验范式,考察3~6岁幼儿和成人对智能语音助手(Digital Voice Assistants, DVAs)的知识性信任,并验证准确性在其信任中的作用。实验1,操纵了信息源类型(DVAsvs人类)和知识领域(自然vs社会)。结果显示,与人类相比,幼儿和成人对DVAs的知识性信任更强。对DVAs的信任程度, 6岁幼儿高于4、5岁幼儿,成人高于幼儿。与社会领域相比,幼儿和成人均更倾向于询问DVAs自然领域的问题。基于实验1,实验2操纵了两种信息源提供证言的准确性条件,结果发现,当DVAs不准确时,幼儿和成人均不再信任其证言,且3岁幼儿对准确性的敏感性较低。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源类型、知识领域和证言准确性都会影响幼儿的知识性信任,准确性是评估DVAs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发展对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探讨当信息提供者的友善特质与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相冲突时,幼儿在认知信任问题与人际信任问题上的信任选择特点。以103名3~5岁幼儿为被试,研究结果发现3~4岁幼儿在与认知信任有关问题中做出的选择与随机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只有5岁幼儿表现出了对准确命名但不友善的信息提供者的赞同和询问偏好; 而在人际信任判断中,3~5岁幼儿均选择与具有友善特质的人为友,并将物品交于其保管。研究结果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信任选择倾向,且幼儿能依据不同问题灵活做出信任选择。  相似文献   

4.
实验1采用3×2×2 的混合设计, 考察4~6岁幼儿获取全新信息时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及其特点。结果显示:(1) 4~6岁的男孩和女孩均表现出对高面孔吸引力者的选择性信任。(2)在选择性信任程度方面:5岁比4岁高, 而4岁和6岁之间、5岁和6岁之间则相同; 女孩在询问任务中比男孩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信任, 在赞同任务中则相同。那么, 幼儿的这种选择性信任是否受到信息正确性的调节?为此, 实验2采用2×3的被试间设计, 探讨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对4~6岁幼儿基于面孔吸引力的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正确性为50% vs. 50%条件下, 幼儿未对信息提供者产生选择性信任; 在正确性为25% vs. 75%条件下, 幼儿对提供较大正确性信息的低面孔吸引力者产生了选择性信任。研究结果表明:(1)在信息缺乏时, 4~6岁幼儿普遍存在有偏见的选择性信任; 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社会偏见因素的影响。(2)在信息明确时, 4~6岁幼儿也能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性信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262名3~5岁幼儿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能力及其年龄间差异。结果发现:(1)实验1中,当陌生面孔单张呈现时,3岁幼儿还不能正确地区分被成人评价为可信和不可信的面孔,而4、5岁幼儿已经能够基于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2)实验2中,当配对呈现可信vs.不可信两张面孔时,3~5岁幼儿都能够在日常交往情境中依据陌生交往者的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准确率逐步提高。这些结果表明幼儿从3岁开始已经能够基于面孔做出信任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能力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物品命名任务的模式, 对60名2岁、3岁、4岁幼儿的选择性信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更信赖那些正确率高的信息传达者, 形成选择性的信任。这种选择性信任的认知能力在3岁左右出现, 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4岁达到稳定。(2)选择性信任一旦形成, 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即3岁以上的幼儿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再见到先前的信息传达者时, 依然能区分出他们。(3)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可以迁移到人际信任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信任指人们在面对不同信息传达者时,能依据信息的正误区分出他们的可信赖度,从而有选择地相信某些传达者。本研究探讨幼儿选择性信任与亲社会行为及决策判断的关系。研究一以7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信任任务与分配糖果任务相结合的模式,探讨亲社会行为与选择性信任的关系,发现3~4岁幼儿在选择性信任形成后,亲社会倾向更多地指向可信赖者。研究二关注选择性信任与幼儿的决策判断的关系,在对72名3~4岁幼儿的研究中发现,在众多颜色糖果的选择中,相对于对照组的均等偏好,实验组的3~4岁幼儿决策判断明显受到可信赖者的影响,即更倾向于选择可信赖者推荐的颜色糖果。  相似文献   

8.
初始信任是许多重要关系的开端,也是多数研究主要关注的信任形式。缺乏可靠线索的不确定性特征使得初始信任往往依赖于直觉。基于直觉判断的初始信任可从信任者自身和信任对象两方面获取启发式线索,同时还会受到来自个体和情境因素的影响。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启发式线索的相关研究、拓展直觉初始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并结合启发式线索和影响因素提高初始信任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类别知识的分类学习模式,选取72名4-6岁幼儿作为被试,对相似性判断和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相似性判断和类别判断存在知识效应。(2)相似性判断的知识效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5岁是知识学习对幼儿相似性判断产生影响的关键时期。(3)相似性判断知识效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类别判断知识效应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男孩更倾向于依据学习概念所强调的属性进行类别判断。  相似文献   

10.
袁鸣  邓铸  季培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3):480-486
个体掌握的知识很多来自于他人的传授。从4岁起,儿童就意识到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在可靠性上存在差异。他们根据与提供者间的熟悉程度、提供者过往陈词的准确性、以及来自他人的线索等策略对于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从而决定谁更值得信任。未来关于儿童对于信息提供者选择性信任的研究应从扩展探究的知识领域、对于信息提供者其他特征的操纵、以及潜在文化差异检验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记忆线索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儿童的面孔认知机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内部线索面孔、外部线索面孔和完整面孔为刺激材料,探究面孔线索对4~6岁幼儿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女童对真人面孔的记忆显著优于卡通;(2)对卡通面孔的记忆,男童显著优于女童;(3)对真人面孔:完整面孔记忆显著优于内部线索面孔与外部线索面孔;对卡通面孔:外部线索面孔记忆最佳,其次完整面孔,内部线索面孔最低;(4)幼儿对外部与内部线索面孔的记忆能力随年龄逐步提高,6岁显著优于4岁。综上,幼儿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的记忆模式存在差异;且面孔类别、性别、面孔线索与年龄等因素均影响幼儿的面孔记忆。  相似文献   

12.
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影响的线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丽  王振宏  王克静 《心理学报》2011,43(12):1408-1417
运用书写任务与信息反馈方法诱发与信任不相关和相关情绪, 采用信任投资任务和自我报告法研究了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影响的受信者信息与情境线索的依赖性, 即线索效应。结果发现:(1)在不相关情境和对受信者熟悉的条件下, 三种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显著高于中性与消极情绪条件下; 在不相关情境和在对受信者陌生条件下,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与中性和消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差异不显著。(2)在相关情境和在对受信者熟悉条件下, 三种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显著高于中性与消极情绪条件下; 在相关情境和对受信者陌生条件下, 三种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显著高于中性与消极情绪条件下, 中性与消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存在受信者信息与情境线索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选取122名3到5岁幼儿,同时测量了选择性信任、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并控制了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追踪研究进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探讨了幼儿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幼儿的选择性信任与执行功能呈显著正相关,控制了幼儿的年龄和语言能力之后,相关仍然显著;第一年的选择性信任可以正向预测第二年的执行功能,而第一年的执行功能不能预测第二年的选择性信任;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之间不存在纵向的相互关联。该结果为幼儿选择性信任领域的争议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吴婷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3):533-543
透镜模型强调线索的有效性是人格判断准确的重要条件。已有研究表明, 文字信息, 语音内容, 面孔图片, 反映不同情境的视频片段以及面对面交流涉及的言语、非言语信息在人格判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网络背景下常规的文字、视频信息等同样能够有效反映个体的人格特质, 而与人格特质密切相关的网络语言、表情的使用, 状态更新与点赞等特殊线索的有效性也值得深入探究。未来对人格判断线索的研究应加强现实生活情境以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考虑不同线索间的相互比较以考察线索有效性的适用条件, 深入探究网络情境中个体行为线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客体回溯范式,以客体预览利化效应(object specific previewing benefit, OSPB)作为指标,考察表面特征线索对客体保持的作用。实验1使用双向隧道创建时空线索不明确的条件,研究表面颜色特征线索的作用。实验2使用单向隧道使时空线索明确,研究表面颜色特征线索与时空线索一致、冲突情境下的客体保持。实验1和实验2均出现了OSPB效应,且实验2冲突情境的OSPB效应低于一致情境。研究结果表明在时空线索不明确的条件下,仅凭表面颜色特征线索就能实现客体保持;在时空线索明确的条件下,时空线索是客体保持的主要线索,同时表面颜色特征线索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璟  孙昕怡  李红  李秀丽 《心理学报》2009,41(10):958-966
选取148名4岁儿童, 运用实验法考察了幼儿的愿望采择发展水平对其情感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幼儿的愿望采择水平对其情感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情境中他人愿望信息充足时, 幼儿会采择他人愿望并以此为线索为他人决策, 但对线索的利用程度受其愿望采择水平的制约。(2) 在无关于他人愿望信息提示的条件下, 4岁儿童为他人与为自己的情感决策不存在显著差异。(3) 4岁儿童能够采择他人的单一愿望, 但其冲突愿望采择能力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17.
王异芳  苏彦捷  何曲枝 《心理学报》2012,44(11):1472-1478
研究从言语的韵律和语义两条线索出发,试图探讨学前儿童基于声音线索情绪知觉的发展特点.实验一中,124名3~5岁儿童对男、女性用5种不同情绪(高兴、生气、害怕、难过和中性)的声音表达的中性语义句子进行了情绪类型上的判断.3~5岁儿童基于声音韵律线索情绪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生气、害怕和中性情绪上.不同情绪类型识别的发展轨迹不完全相同,总体来说,高兴的声音韵律最容易识别,而害怕是最难识别的.当韵律和语义线索冲突时,学前儿童更多地依赖韵律线索来判断说话者的情绪状态.被试对女性用声音表达的情绪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3所幼儿园108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对儿童进行非标准空间测量时所依据的认知加工线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6岁儿童在一维空间测量中从两个端点和端点之间的连续空间提取信息进行量的判断,当从端点和端点之间的连续空间提取的线索不一致时,多数儿童不能对其进行整合;2、3~6岁儿童二维空间测量主要遵循一维规则,并且一维规则适用于各种图形;3、儿童根据空间量中显著特征进行量的判断,儿童对作为判断依据的显著特征的选择受各维度对比度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幼儿是否在博弈任务中表现出对陌生人的信任行为,同时考察可能对幼儿的信任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体认知因素(观点采择)和环境因素(负性反馈和代际传递)。研究对189名4~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多种任务的测量。实验一通过修订Evans和Krugger(2011)的信任博弈任务,考察幼儿在匿名信任博弈中的信任行为,结果发现与4岁幼儿相比,6岁幼儿对他人的信任更低;实验二考察了幼儿信任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幼儿在得到负性反馈结果后再次进行信任博弈任务时,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比前次有所降低,6岁幼儿对他人返还数量的预期比4岁幼儿下降程度更大;6岁幼儿的信任行为(第一次给出意愿)与观点采择能力显著相关;6岁幼儿的信任水平与家长的信任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张媛  苗小翠  刘登攀 《心理科学》2014,37(1):132-139
以Koriat的线索模型理论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两种学习判断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内外部线索对即时学习判断和延迟学习判断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延迟学习判断的相对准确性显著高于即时学习判断,验证了延迟学习判断效应的存在。(2)不同的线索类型对学习判断的影响不同,学习判断对内部线索更加敏感。(3)相同的线索在不同的学习判断条件下影响不同。(4)即时学习判断条件下的JOL值分布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延迟学习判断条件下的JOL值分布呈“U”型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