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及与其年龄和阅读能力相匹配的儿童为对象,要求他们朗读或默读正常呈现或以词间空格形式呈现的文本,采用眼动仪记录儿童的眼动轨迹,目的是探讨词边界信息的引入对三组儿童朗读和默读的影响。结果发现,相较于正常儿童,阅读障碍儿童需要更多的总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更短的平均眼跳距离;与默读相比,所有儿童在朗读方式下的阅读加工更困难;相较于默读,词边界信息更多促进了儿童的朗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比较重复学习新词时个体眼动模式的变化,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及改善途径。实验1以发展性阅读障碍、生理年龄和阅读能力匹配儿童为被试, 采用重复学习新词的范式,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 与匹配组相比,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新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上需要更多的语境才出现显著下降, 且在总注视时间上表现出更缓慢的下降。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慢于正常儿童。实验2以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两种文本呈现方式, 仍采用重复学习新词范式, 探讨词间空格是否能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 在词间空格条件下,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可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表明作为视觉词切分线索的词间空格, 可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本研究结果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新词习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使用眼动仪记录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正常年龄匹配和能力匹配儿童阅读插入空格文本时的眼动,考察在字、词以及非词间插入空格呈现文本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阅读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在字间空格条件下平均注视时间减少的程度大于正常儿童,注视次数在字间和词间空格条件下未见显著增加,能力匹配儿童的注视次数在这两种空格条件下却显著增加。结果说明,在字间和词间插入空格能够减少儿童的平均阅读时间,且字间空格文本呈现显著地提高了其阅读效率,说明空格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主要是由于空格减少了其视觉拥挤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4.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笔画数多少构成高低不同的视觉复杂性,操纵文本的字间距,来考察视觉复杂性和字间距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拥挤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阅读低视觉复杂性文本时,随着字间距的不断增加,字间距增加到一定程度时(+6 pt)阅读时间最长、总注视次数最多,随后在本实验字间距最大条件下(+12 pt)阅读时间变短、总注视次数变少,正常儿童不存在这种现象。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字间距和视觉复杂性对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拥挤效应起到调节作用,低视觉复杂性文本可以降低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拥挤效应,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拥挤效应强度和字间距大小的数量关系呈非线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性阅读障碍,国外研究者,基于认知和生物因素,先后提出了语音缺陷论、小脑缺陷论、一般性大细胞功能障碍论等对发展性阅读障碍进行解释,并考察了患者的眼动特征,提出了有效的诊治方法。目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主要局限在语音和正字法领域,也涉及局部脑区的功能缺陷,但还未从多角度测查其成因,如眼动。这里,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眼动特征,如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回视等,及视觉加工的眼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文阅读及发展性阅读障碍眼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庆荣  邓铸 《应用心理学》2005,11(3):284-288,240
中文阅读眼动特征的评估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停留位置、眼跳、回视和注视时间等。基于眼动技术,并结合生理技术,研究者已揭示出正常读者中文阅读的多方面特点和规律。但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眼动研究,国内还没有开展起来。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这里总结了正常读者中文阅读的眼动研究,并探讨了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眼动特征及机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语音意识测验、语素意识测验、正字法意识测验和快速命名测验对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阅读水平匹配组儿童进行测验。采用标准差切分法对阅读障碍的主要亚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具有语音意识缺陷的人数比例最大,其次是正字法意识缺陷。结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主要亚类型为语音意识缺陷和正字法意识缺陷,快速命名缺陷和语素意识缺陷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中存在,但只是次要缺陷。  相似文献   

8.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 选取阅读障碍儿童及与其年龄相同、阅读能力水平相同的儿童为被试, 要求他们阅读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句子。结果发现, 在阅读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句子时, 阅读障碍儿童与年龄匹配组和能力匹配组儿童一样, 单次注视时往往将首次注视定位于词的中心, 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开头; 当首次注视落在词的开头时再注视该词的概率增加, 而且再注视往往落在词的结尾部分。我们认为, 中国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是“战略-战术”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识别早期加工事件相关电位的变化。方法:采用32导脑电仪和四种刺激材料,对发展性阅读障碍和正常儿童各18名进行实验,分析汉字刺激的P1和N170成分。结果:正常儿童左脑枕区的P1波幅明显大于阅读障碍组,但阅读障碍组左枕颞区N170波幅显著大于正常儿童,潜伏期无明显差异;阅读障碍儿童左-右枕颞区差异显著。结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明显的早期感知觉加工问题,对后续的认知活动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林欧  王正科  孟祥芝 《心理学报》2013,45(7):762-772
研究采用知觉学习经典范式中的视觉搜索任务探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知觉学习过程。研究考察了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简单搜索任务、复杂搜索任务和限制时间的复杂搜索任务上的知觉学习特点。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在复杂搜索任务中初始搜索时间显著长于正常控制组;在限制时间的复杂搜索任务中更进一步发现阅读障碍儿童的反应正确率显著低于正常控制组儿童;而且两组儿童视觉搜索任务的正确率与汉语阅读的识字量成绩存在显著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复杂搜索的知觉学习缺陷,这种缺陷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儿童的阅读技能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王晓辰  李清  邓赐平 《心理科学》2014,37(4):803-808
本研究对汉语阅读障碍的加工缺陷进行探讨,期望有助于揭示语言加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阅读障碍的成因,并可为后期的干预提供帮助。研究采用改编的言语认知测验对阅读水平匹配组与阅读障碍组和生理年龄匹配组进行比较后发现,阅读障碍组在语音意识和正字法加工任务上的成绩均明显差于生理年龄控制组和阅读水平匹配组;阅读障碍组在快速命名和语音记忆任务上的成绩不如生理年龄匹配组,仅达到阅读水平匹配组水平。因此,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语音意识和正字法加工缺陷,这两种缺陷可能是阅读障碍儿童面临的最主要的两大缺陷;阅读障碍儿童在快速命名和语音记忆上的不足可能是发展迟滞所致。同时,大多数的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存在不止一种的认知缺陷。阅读障碍儿童在语音意识和正字法加工上存在缺陷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2.
阅读发展相关的认知技能:汉语和英语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英语和汉语阅读获得所需要的认知技能及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认知缺陷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表明阅读发展所需认知资源表现出了跨语言的一致性,都要求有充足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和正常的视觉正字法技能,语音和语义知识表征足够精细;阅读障碍儿童的主要认知缺陷也表现出了跨文字的一致性,都包括语音缺陷和一般的学习与记忆问题。然而儿童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特性会影响到阅读技能获得的难易和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两部分实验探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中央执行系统的容量差异和这种差异的性质。通过比较匹配生理年龄的不同阅读水平儿童在自定步速和固定步速的复杂阅读广度测验中的成绩,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两种阅读广度测验中都表现出中央执行系统容量的缺陷,这种缺陷既不能用加工效率理论,也不能用资源分配理论来解释,而符合一般容量假设。因此,本研究支持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实时加工和存储信息的一般容量缺陷。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生理年龄匹配儿童比较新词重复学习中眼跳定位模式变化的异同,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新词学习中的眼跳定位是否存在缺陷。以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生理年龄匹配儿童为被试, 采用重复学习新词范式, 结果发现:(1)与生理年龄匹配组相比,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跳入新词的眼跳距离较短、首次注视落点位置更靠近词首; (2)生理年龄匹配组儿童利用学习次数调节新词眼跳定位模式的能力高于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 即随着新词学习次数的增加, 生理年龄匹配组儿童跳入和跳出新词的眼跳距离随之增长, 首次注视落点位置更靠近词中心; 相比之下,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仅在跳出新词的眼跳距离上有所增长, 但增加幅度也显著小于生理年龄匹配组。结果表明,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新词学习中的眼跳定位, 及利用学习次数对眼跳定位的调节上均表现出一定缺陷。  相似文献   

15.
数困儿童在内源和外源注意条件下数字比较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光远  吴燕  曹晓华 《心理科学》2006,29(3):583-587,549
运用内源和外源注意导向实验范式对三、六年级44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数字比较进行了眼动研究。结果表明:眼动指标的年级差异和组间差异显著,表现为低年级和数困组的注视时间更长、注视点数更多、瞳孔直径更大;正常组受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导向影响明显;各组被试均表现出显著的十位数距离效应和个位数距离效应;SNARC效应明显。实验结果支持数字比较的整体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6.
何先友  李惠娟  魏玉兵 《心理学报》2011,43(12):1355-1369
运用动窗与眼动技术考察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特点符合强印象假设还是场景理论。行为实验结果发现, 关键句和时间词的阅读时间以及探测词的反应时符合强印象假设, 而关键事件的阅读时间和对问题的反应时符合场景理论。眼动实验结果发现, 在时间词区, 总阅读时间、总阅读次数符合场景理论; 对于关键事件, 总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点次数也符合场景理论; 在时间词区以及关键事件上反应早期阶段加工的首次注视时间上不同条件没有显著的差异, 但总体趋势符合强印象假设。据此, 本研究提出的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得到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消失文本条件下的词的预测性效应,探讨影响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控制因素,为中文阅读的眼动控制理论提供实证证据。以2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被试阅读实验句的同时记录其眼动轨迹。被注视的词的呈现时间设为80ms,在这种特殊的实验情境下,考察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影响因素。以词的预测性为自变量,以被试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为因变量。结果发现,在消失文本条件下,出现了显著的预测性效应。结果支持眼动的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眼动实验方法,对20名大学生阅读不同颜色中、英文材料时的眼动特征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颜色对中、英文阅读成绩影响趋势一致,红色成绩最好,黄色最差;(2)颜色对被试阅读眼动指标影响差异显著:注视次数上,红色和黑色最多;注视时间上,红色最短;眼跳距离上,黄色最长;注视频率上,黄色最低。  相似文献   

19.
关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快速命名缺陷存在两种理论争论:副中央凹预视效益小和副中央凹负荷代价大。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汉字快速命名范式,操纵副中央凹预视和负荷两个变量,记录阅读障碍、年龄以及能力匹配儿童的眼动轨迹,区分两种理论争论。结果发现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副中央凹预视效益量上小于年龄匹配组,但在负荷代价上并无显著差异。该结果支持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快速命名缺陷源于副中央凹预视效益小,而非负荷代价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阅读插图文章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利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6,29(3):593-596,562
选择33名视力正常的二年级大学生,用眼动仪记录他们阅读不同难度的无插图、黑白插图、彩色插图的文章时的眼动过程。结果发现:1、对于不同呈现方式文章的阅读,从阅读指标看:彩色插图组显著优于无插图组;从眼动指标看:在本研究中表现为彩色插图组的注视次数明显低于无插图组,而眼跳距离小于无插图组。2、材料难度对大学生的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主要表现为注视次数、回视次数有显著差异,阅读指标也表现出显著差异,都是易材料组优于难材料组。3、无论阅读指标还是眼动指标,在本研究中黑白插图的效果都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