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永昌同志的《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见《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2期)一文认为:“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因为这种提法“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我认为王文所提出的观点和论据都是不能够成立的。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根本问题,应该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2.
真理——认识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不依意识为转移的认识对象所再现的符合于客观现实的反映;为社会实践检验过的人的感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理论中的客观内容。真理是愈来愈全面地、深刻地反映着相互作用的、变化的矛盾客体的认识成果的这种无限联系着的连贯性、继承性。这种对真理的历史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基石;与这一点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把认识看做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运动。真理问题是辩证逻辑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不应把真  相似文献   

3.
胜义谛又名真谛、第一义谛,此对世谛或名世俗谛而言。谛是真理的意思。真理有二:一是相对真理,二是绝对真理。世俗谛多为相对真理,胜义谛多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由世间有漏智慧所通达,绝对真理由出世间无漏智慧所亲证。故胜义谛者,世尊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若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1]此中的“义”即是境,“胜”即殊胜的无漏智慧,意思是说,真如实相的绝对真理,是最胜智慧所行(证)之境,故名“胜义”。胜义谛既是绝对真理,当然绝对者,非转变性,非虚假性,常恒如如,故又名“真谛”。真谛于诸谛中第一…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哲学界用由相对真理不断接近或转化为绝对真理等观点来理解真理的过程性。近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认为,要理解真理的过程性,还应当研究真理的层次性,并对真理层次的含义及其基本的类型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意见,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反杜林论》未论述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关系,可从三个方面见出。一、恩格斯针对杜林绝对主义的真理观,只着力论述了真理的相对性问题,指出任何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具有思维的至上性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永恒真理”,人的认识成果总具有相对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绝对真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绝对真理包含二层意思:第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们的认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不能被推翻的,因而是绝对的;第二,是指“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诚”也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儒学认为人可以同天,“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也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人能通过倾听自然的言说而得到一点局部真理,但永远不可能把握绝对真理,即大自然的全部奥秘。只有作为绝对主体的大自然才掌握着绝对真理。这种绝对真理是人类的信仰对象,而不是人类的认知对象。现代性的一个愚蠢错误是把这种绝对真理当作人类的认知对象。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存在或存在者的本真显现,则真并不仅是命题的属性,也是事物的属性,真理(truth)与真实性(reality)、真(true)与真实(real)密不可分。诚正体现着二者的统一。现代人将道德与自然知识截然分开,失去了诚,扭曲了德。真理论须有个伦理维度才能避免极端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研究进展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I)具有经典的清道夫受体功能,且是HDL的高亲和力受体,并能介导HDL中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影响血浆HDL-C水平以及介导非酯化胆固醇在脂蛋白和细胞之间的双向运动,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研究过程反映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当新现象被逐一发现,相对真理就逐渐确立,而循序渐进并运用创造性思维,最终将揭示事物的本质,实现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具有经典的清道夫受体功能,且是HDL的高亲和力受体,并能介导HDL中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影响血浆HDL-C水平以及介导非酯化胆固醇在脂蛋白和细胞之间的双向运动,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研究过程反映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当新现象被逐一发现,相对真理就逐渐确立,而循序渐进并运用创造性思维,最终将揭示事物的本质,实现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一近来论述道义逻辑(规范概念的逻辑)的许多著作都依据于这样的看法:道义逻辑是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而且基本的规范概念“义务的”、“许可的”和“禁止的”可被认为类似于“真理(alethie)”模态概念“必然的”、“可能的”和“不可能的”。在本文中,我把这种看法称为道义逻辑的标准模态观点。这种观点似乎至少要回溯到中世纪后期哲学。  相似文献   

11.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一年多来,在哲学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很多同志的兴趣。从讨论开始到现在,我们收到了二百六十多篇稿件。看来,现在的意见分歧,主要是在什么是阶级性、根据什么来确定真理有阶级性或没有阶级性、怎样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真理的内容及其属性等问题上。下面,我们将一部分同志关于这几个问题的来稿摘要发表,以便大家进一步研究讨论。 在讨论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概念要明确,使用概念时要前后一贯,始终保持同一。否则,各种观点不好交锋,认识也不可能达到一致。但是我们认为,比较复杂一点的理论问题,使用的概念又有多种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讨论,概念才能逐步明确,认识才能逐步达到一致。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的正确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一般认为,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同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一致的。但是冯丛林同志却认为,承认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和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对立的,从历史上看,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和坚持这个口号。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12.
不能否认价值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发表了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文,把“价值真理”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期发表的薛克诚同志的文章对“价值真理”提出了异议,认为承认了价值真理,就没有了客观真理。 我认为,薛文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价值真理首先必须是客观真理。真理是科学性(即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理之所以是真  相似文献   

13.
既然认识过程是反映、评价和创造的统一,那么认识成果则是真理、价值和理想的统一。但究应用哪一哲学范畴来概括这一成果在认识论中的理论表现,将真理、价值和理想组成一个概念系统呢? 显然不能是真理概念,因为真理概念的内容是通过反映性认识获得的,不包含评价性认识和创造性认识的成果。更不能是“价值真理”。“价值真理”观点的根本失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价值问题在我国哲学界逐渐引起重视,一些同志相继发表文章,就价值、价值关系、价值认识和价值真理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现对这些探讨中的各种观点作一综述。一、哲学的价值概念与经济学“价值”概念的区别有的文章认为,价值可以成为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价值,不同于作为人类劳动凝结的商品的“价值”,但却可以相当于商品的或物的“使用价值”。不过经济学“使用价值”的概念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它只涉及物质存在物(主要是商品)在经济上的使用价值,而且只在直接的意义上考察物、商品对于主体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运动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逻辑真理是可错的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真理是可错的,逻辑原则上是可修正的”(陈波,2000年,第217页;另参见1998年,第251、256、259页)①,这是陈波教授常常谈论的一个观点。在他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认为“逻辑和逻辑真理可以被修正”(同上,2005年,第94页),并且强调认为,“一切知识都可以因为某种经验的理由而被修正,因而在原则上都是可错的”。(同上,第95页)我认为,陈波的这些表述虽然有些区别,比如前者是从逻辑真理的“可错”到逻辑的“可修正”,而后者是从逻辑和逻辑真理的“可修正”到“可错”,但是实质是一样的,即认为逻辑是可错的和可修正的。因此,我把他的观点简…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03,(8):F004-F004
用箴言训诲人是古时的一种教学法,即是在日常生活小节上“比喻”真理(智慧)之奥秘。故古时史官于帝王前亦晨夕诵读箴言,使他谨慎戒惧,治国有规。“箴言”一字的原文有二意:一为“比喻”,用日常事例表达真理(智慧)。一为“统治”,即示其教训之权威,世俗伦理教条非绝对真理,故无此权威。故箴言实乃人生有权威之格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胡克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一书的第十一章。作者企图从实用主义观点出发,集中地、系统地攻击一切关于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观点,首先而且主要是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观点。胡克首先把辩证法的各种意义归结为:(一)“作为存在的变化的范型”的辩证法,(二)“作为一种了解变化的方法”的辩证法。在前一总的概念之下,又细分为(1)“作为摆动节奏的辩证法”,(2)“作为斗争的辩证法”,(3)“作为历史的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在后一总的概念之下,又分述了(1)“作为相互联系的辩证法”,(2)“辩证法和整体论”,(3)“辩证法和调查研究”,(4)“辩证法和命运”等四个问题。接着还提出了(三)“辩证法中的意义和无意义”,(四)“辩证法和双重‘真理’的学说”这样两个问题。文中除主要攻击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攻击了黑格尔和斯宾格勒等人的观点,但其目的无非是企图借此来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其主要手法,就是把经过实用主义歪曲的“科学方法”来和辩证法相对立,认为在“现有”的“科学方法”之外提出辩证方法不仅是“无意义”的,而且会导致“双重真理”的学说,而实际使科学真理服从于“信仰的真理”。胡克道出其最终目的就是想使辩证法“沉沦于废止的古语之中”,即企图根本消灭辩证法,以便否定按照辩证法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维护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62年4月12日《文汇报》刊登了陈翰伯的《关于科学史上的错误观点》一文,引起了关于真理与错误关系问题的讨论。从同年5月起到8月中旬,该报先后发表了余源培的《错误观点是相对真理吗?》(5月15日)、丘权的《如何理解错误和真理的对立》(6月12日)、李宝恒的《真理和错误》(8月17日)等讨论文章和来稿综述(7月31日)。接着,该报又发表了陈翰伯的《真理是一  相似文献   

19.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精神生产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较大进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精神生产的涵义及其特点关于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一种观点认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见,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即意识生产。它以生产观念形态的产品(思想、概念、方案、计划、理论体系等)为目的。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把精神生产等同于意识生产。意识生产除了包括精神生产之外还包括日常生活意识的生产。所谓日常意识生产就是同物质活动、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初级形式的意识生产,它指的是人们在日常实践中的直接感受、观点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