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知名学者、我国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先生于2008年9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闔然长逝,享年84岁。萧萐父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  相似文献   

2.
<正>为纪念我国著名哲学史专家、国际知名教授萧萐父先生对中国哲学特别是明清学术、思想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2009年11月2—4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会议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召开,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海内外学者与会。大会收到论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1月8日~9日,"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冥诞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来自国内外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学术报刊的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和"萧萐父先生学术思想与生平"两个主题展开。学者们从"对20世纪中国哲学史前辈学者的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诠释方法的讨论"、"哲学思想本身的元思考"以及"中国哲学史的专  相似文献   

4.
国际知名学者、我国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先生于2008年9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84岁. 萧蓬父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国际学术顾问,中国<周易>学会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国际儒联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等;  相似文献   

5.
依据著名哲学史学家萧萐父先生提出的"纯化"与"泛化"的两种哲学史研究范式,我们着力发掘并凸显清代哲学的形上学——"道论"思想,着重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角度揭示清代学术,尤其是考据学的思想史意义。对后现代一些思想家反对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的观点重新进行了哲学的反思,肯定其合理之处,同时也为现代性宏大叙事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的辩护,并从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形态变化的角度,深化侯外庐、萧萐父诸先生的"明清早期启蒙说"。本文还就当代中国哲学新概念的生产方式做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1994年11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禅学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活初,以“禅宗与中国文化”为主题,以“东山法门”为切入面,对禅理、禅法、禅风、禅史、禅文化以及禅学研究方法、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应等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学术探讨。为了全面展示将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最近武汉出版社出版了由萧、父、黄钊主编的《“东山法门”与禅宗》一书,该书分“东山法门论”,“禅宗精神论”、“禅史禅法论”、“禅与中国文化论”、“禅学研究述评”…  相似文献   

7.
关于明清思想的变迁与其复杂特性,余英时和萧萐父先生做出了重要探讨.在焦竑等人那里,清代思想的博学考据与经世致用之风便非常明显.思想史的复杂性为思想史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11月2-4日,由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召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会议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召开,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海内外学者与会。学者围绕萧先生"早期启蒙说"及明清学术之间的接续与转进关系,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明涵 《法音》2011,(11)
本刊讯10月27日至28日,由湖北省民宗委、黄冈市政府联合主办,黄冈市民宗局、黄梅县政府、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共同承办,湖北省佛教协会协办的中国.湖北第二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在禅宗发源地——湖北省黄梅县成功举办。湖北省、  相似文献   

10.
“禅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丁四新为了推进禅宗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加强世界与中国禅学的交流,探讨禅学的现代意义,由武汉大学、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书院、湖北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佛教协会、《禅学研究》编辑部和黄梅县政...  相似文献   

11.
<正>结识汤一介先生,是在1980年代初"文化讨论"勃兴之际。汤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化书院"是论坛中心之一,我多次参加书院活动(如在北大举行的文化讲习,随汤一介、萧萐父、庞朴先生等赴深圳大学考察深大文化研究所等等),亲炙汤先生优雅风范和卓异思想,服膺其"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宏议,余以为,这是改革开放起始期学术界人士发出的富于时代精神的呼声。与先生较贴近的接触,是1987年夏天赴美国加州参加第五届"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中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12.
吴根友、孙邦金等所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从道本论角度阐明乾嘉的哲学形上学,揭示乾嘉学术中考据与义理、求真与求善相统一的特质,提出"人文实证主义"的新概念来表述乾嘉学者的求道方法论,且详细考察了戴震哲学及其对乾嘉学术与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影响。由此,在继承梁启超—胡适、侯外庐—萧萐父等两系有关明清哲学中现代性内容论述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明清哲学中蕴含的现代性思想的论述。我们将围绕道论、人文实证主义、戴震、现代性等关键词来评述该书,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2012年12月15至17日,由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黄冈市人民政府主办,黄梅县人民政府、黄冈市民宗局、湖北省佛教协会、黄冈禅宗文化研究会承办,由四祖寺、五祖寺、老祖寺协办的"中国·湖北第三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在湖北黄梅隆重举行。此次论坛主题为"弘扬禅宗文化,重振东山法门"。  相似文献   

14.
6月26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了′99年度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年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跨世纪的哲学史研究与展望”。与会学者回顾了20年来中、西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中、西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对21世纪的哲学史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萧萐父教授结合自己20年来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从五个方面回顾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湖北地区哲学史研究清“左”破旧、拨乱反正所走过的历程。第一步从方法论入手,重点集中在如何抛弃日丹诺夫—斯大林模式,回到列宁所讲的像黑格尔—马克思那样辩证地研究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这一…  相似文献   

15.
"人文易与民族魂"的关系问题,是萧萐父先生对易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所作的宏论。"人文易"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义理易,而是通过对传统象数易、义理易、占卜易的合理要素的吸收,重新建构适应现代文化建设需要的一种人文哲思。这一人文哲思的文本依据是《周易》的经、传、注等易学史著作,其问题意识即是如何重铸现代中国精神。古老的中国既要建成现代性的国家,又要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族魂"。而易哲学所包含的丰富人文精神资源,将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特别是现代"民族魂"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持续为之研究与阐发。  相似文献   

16.
1986年5月20日至30日,中国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在杭州举行了名为“东西文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讲习班。先后到讲习班讲演的海内外专家学者有:黄万盛、朱维铮、陈鼓应、王元化、庞朴、李泽厚、萧(?)父、包遵信、梁从诫和成中英等。讲演内容涉及文化的结构、文化的人类性和民族性、文化学研究的缘起、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中西文化的差异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多种理论问题。现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0月21日至23日,“首届禅宗祖庭文化网络研讨会”在湖北省禅宗发源地黄梅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53篇。会议由黄梅四祖寺单独举办的,主题是“四祖寺与禅宗”。参会的代表来自国内学术界、佛教界和政府宗教管理部门。代表们围绕禅宗祖庭及其文化作了深入地探讨,指出禅宗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面对未来的禅宗,学者说,禅宗的宗门历史,无不说明了禅宗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出的历史产物,它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情况而发生自己的相应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积极与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0月21日至23日,“首届禅宗祖庭文化网络研讨会”在湖北省禅宗发源地黄梅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53篇。会议由黄梅四祖寺单独举办,主题是“四祖寺与禅宗”。参会的代表来自国内学术界、佛教界和政府宗教管理部门。代表们围绕禅宗祖庭及其文化作了深入地探讨,指出禅宗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面对未来的禅宗,学者说,禅宗的宗门历史,无不说明了禅宗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出的历史产物,它是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情况而发生了自己的相应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积极…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自上世纪20年代前后诞生以来,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虽经过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冯契、萧萐父、汤一介、李泽厚、陈来等数代专家学者的耕耘,这一学科仍处在成长与发展之中。百年来,凡讨论中国哲学史,必先涉及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人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本源、存在、发展之过程、规律及其意义、价值等根本问题的体验与探求。在远古时期,各个大的种族、族群的生存样态与生存体验,既相类似又不尽相同,人们思考或追问上述问题的方式亦同中有异,这就决定了世界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纯化"研究进路,即围绕纯哲学的问题、概念来展开研究。按照萧萐父先生的意见,中国哲学史的"泛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即从一般文化现象入手来展现人的智慧创造。在此意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酒"的诗歌,也可以作为哲学史研究的思想资料来源。传统文人围绕"酒"进行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礼仪生活和秩序精神的展现,演变成后来的文人个体心性、情怀、志向的反映。文人的诗酒意象,呈现他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性维度,也展示了传统知识分子思想世界中的非理性气象。对于诗酒及其蕴含的思想维度的探究,是哲学史泛化书写的一种表现,在一定意义上,或可拓展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