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强调,这种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这些表述主要从观念文化或知识文化的角度来界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并揭示了这种文化建设无论历史任务、目标取向还是就其思想基础、社会条件而言,都具有新的属性。那么,这种新的文化形态究竟“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就一个国家而言,…  相似文献   

2.
这是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代表,应邀参加在厦门市举行的“中国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的论文。文中提出了总结中国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崭新的思路,即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明观”、“结构观”、“发展观”、“实践观”和“战略观”这五个方面来考察,认为不仅要使这“五观”俱全与“五观”端正,而且要避免“五观”缺损和“五观”错位,并依据实践的呼声,建议调整“两个文明”的提法及完善精神文明内部的结构,才能从理论的高度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作者的上述看法,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兴趣。现将全文编发,以便进一步争鸣探讨。  相似文献   

3.
“河图洛书”与汉字起源李立新《周易》为五经之首、三玄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它“致广大而尽精微”,包罗万象,涵括万事万理,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而《周易》正是从“河图洛书”传承、演化而来的。《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  相似文献   

4.
1995年9月19日,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联合举办了“群众文化与爱国主义”专题座谈会。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以儒家学说为本位来吸纳、会通西学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或一种文化思潮)。这是目前国内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新儒家”思想所作的概括。“现代新儒家”思潮产生于“五四”以后,这不是偶然的。剖析“现代新儒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或许能揭示出中国文化变革的某些重要问题。对“现代新儒家”试图解决传统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应如何评价?总结和反思这些问题,这对于加深文化的研究和两个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做到“以立为本,讲求实效”?这里,我谨以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主要依据,谈谈个人的看法。 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以立为本”,必需认真抓好五个环节: 第一,要认真坚持“立”的目标。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中国的特定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深深植根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所谓“文化土壤”,一般是指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破”与“立”的统一韩文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建设”讨论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建设”讨论会纪要张晓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1995年9月14日,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课题组、《市场经济和文化建设》课题组、《哲学研究》编辑部和《哲学动态》编辑部联合召开了“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建设”讨论会,现将讨论中的内容概述...  相似文献   

10.
培养“四有”新人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侯霭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④有”新人的要求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总纲领、总目标。只有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1.
从鸠摩罗什开始,佛教在中国的译传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佛教的传播首先是一种异地文化的接触,适合的文化土壤便成为首要的条件。鸠摩罗什译场的成功,与“长安文化”的支持有直接的关系,也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那么,什么是“长安文化”?“长安文化”与佛教的传人以及鸠摩罗什译场的成立有什么样的关系?笔者在这里设定了一个“长安文化”概念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大人”抓起郭明这些年来,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有一条基本的思路是:“要从小(儿童和青少年)抓起”。诸如:“爱国主义教育从儿童抓起”,“培养革命理想要从小学生抓起”,“艰苦奋斗精神要从娃娃抓起”等等,这固然正确,也收到了某些积极的效果。然...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崛起于本世纪中叶并在当代西方愈益走俏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近来成为我国知识界的热门话题。从哲学上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发展的关系、现代“哲学革命”与辩证法理论的关系,也为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所关注。诸如:“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思维条件是什么?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是否可以归结为多元化?在思想的传播、接受与构建以及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看待语言(语词、指称、指谓)、隐喻、符号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看待当代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伴随着所谓“意义统一性的失落”、“上帝之…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当前为什么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呢?因为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它的发展既受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制约,又是衡量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它对调整自身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调整各职业内部及职业之间的关系,对树立社会主义新的道德风尚,对培养一代共产主义新人都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体系是两千多年来养成中华民族价值观和文化的基础之一,而作为其核心价值概念的“仁”,仍然具有普世的意义。孔孟的思想可以用“仁学”来概括,它既包含心性之学也包含政治儒学。作为道德哲学的仁学不仅仅有伦理学暨政治学的内容,而且有宗教信仰的维度;不仅是价值体系,也是信仰体系。本文从“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仁”的...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议题的理论探讨和对策研究──第一次“精神文明论坛”纪略黎声为落实党中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首钢精神文明研究所和中宣部宣传局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处、光明日报社国内政治部联合发起举办“精神文明论坛”。该论坛每季度举行一次,邀请国内...  相似文献   

17.
李伟 《孔子研究》2023,(5):68-74+158
“文”“儒”会通的文化基础在于对“人”的价值肯定与“人本”精神,这不仅是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底蕴。因此,其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基础。强调“文”“儒”会通,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更加贴近“人民性”与“时代性”,进一步指明文艺创作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则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开辟更为深广的实践道路,从文化传承、创作精神与人本价值等方面,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时代实践中。更为关键的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性”,坚持“人本”精神的“人民性”,贯穿文艺创作研究实践中的“创新性”,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加高远的时代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8.
倪培民 《哲学动态》2023,(7):46-54+128
“平庸之善”是由阿伦特“平庸之恶”一词引申而来。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正可以说是“平庸之善”,即善行成为人们无需思虑决断的常态。这种常态需要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更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条件。传统儒家“风行草偃”的观念揭示了个人修炼功夫与社会条件的关系,即个人(尤其是社会精英层)的功夫可以“外体化”为社会风气(文化)和社会体制,而大众的功夫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和体制的“功用”表现。只有当个人的德性“外体化”为相对独立于个人修持的社会存在,形成体制性的保障和文化氛围,才能防止“平庸之恶”的泛滥和促进“平庸之善”的形成。从作为整体的人类生存状态来看,功夫的提升就是“人类的成熟”;个人功夫“外体化”为社会的体制和文化,就是人类总体功夫的“体身化”。  相似文献   

19.
一、在讨论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时,如何认识和防止商品意识的“泛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商品意识的“泛化”,是指商品意识逾越了市场经济活动领域,毫无限制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成为认识、评价和指导社会生活的最高理念,而商品交换原则当然也就成了整个社会的通用原则。许多研究现代西方文化矛盾的学者都指出,西方社会文化矛盾最深刻的原因之一,是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完成了对整个社会全面的、深刻的商品渗透,理想信仰丧失、丑恶现象滋生等现代“文明病”大都由此而生。我国虽然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一但从目前社会上…  相似文献   

20.
<正>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10日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从空间范围来说,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覆盖了大半个世界。从共建内容来说,涵盖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共建“一带一路”10年,其空间范围分布之广、内涵之丰富、成绩之斐然令人瞩目。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