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4个研究探究了权力感对调节定向的影响。研究1通过测量被试的特质性权力感和特质性调节定向初步探索权力感水平与调节定向的关系。研究2和研究3分别通过外显角色扮演和故事回忆法来探究状态性权力感对调节定向目标表征和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4采用身体姿势法启动权力感,进一步探究在内隐层面权力感对调节定向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权力感个体更倾向于促进定向;而低权力感个体更倾向于预防定向,并且排除了其中可能的无关变量(情绪)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整合现有的权力感研究结果,并能预测更多未知的权力感效应。  相似文献   

2.
调节定向的测量维度及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RFQ、B IS/BAS和LOT-R对331名企业新员工和920名在校大学生施测,以探讨H iggins等提出的调节定向测量维度在中国文化中的适应性及其问卷(RFQ)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1)在删除1个偏重从策略角度测量调节定向的项目后,得到由10个项目组成的调节定向问卷,可有效测量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两个基本维度;(2)调节定向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区分效度,可作为开展相关研究的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3.
基于调节定向理论搭建了着装风格(正式vs.休闲)影响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模型框架。在观察者视角下,他人正式着装(vs.休闲着装)时,消费者通过关注收益、积极情绪体验、抱负目标状态表征这三个动机特征维度表现出促进型反应;通过关注威胁、消极情绪体验、警戒行为策略这三个动机特征维度表现出预防型反应。在穿着者视角下,消费者自身正式着装(vs.休闲着装)时,通过理想自我导向、抱负目标状态表征及积极情绪体验这三个动机特征维度表现出促进型反应;通过责任自我导向、道德需求、消极结果关注这三个动机特征维度表现出预防型反应。上述过程中自我建构、卷入度,自我监控及环境规范通过影响调节定向的特征状态发挥调节作用。未来研究应继续关注特质性和情境性调节定向对消费者着装反应的交互影响,用调节定向理论阐释其他着装类型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着装风格导致消费者促进定向还是预防定向的调节变量,以及着装风格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其他后效。  相似文献   

4.
期望与绩效的关系: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琦  马华维  乐国安 《心理学报》2010,42(6):704-714
经典动机理论认为高期望能提高绩效水平,本研究结合调节定向理论进一步回答这种效应"何时"存在或"如何"产生的问题。研究1通过测量期望水平、并用任务框架操作调节定向,检验了情景启动的调节定向对期望与行为间关系的影响;研究2采取更严格的被试内设计通过任务难度操作期望,考察了作为个体长期差异的调节定向的作用。结果表明:①调节定向调节成功期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定向,成功期望与绩效正相关;对于预防定向,期望与绩效相关不显著。②动机可以部分解释调节定向与期望的交互作用机制:高水平的成功期望会提高促进定向个体的动机强度,进而产生高的绩效结果;其对预防定向个体的动机强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姒刚彦  李庆珠  刘皓 《心理学报》2007,39(1):163-175
Harwood等人(2000)对已应用于体育运动领域的任务-自我目标定向理论及其相关的测量工具提出了批判与质疑,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运动成就目标三维模型,该模型将体育运动领域的成就目标分为三种,分别是纯任务目标;自我关联的自我目标;以及他人关联的自我目标。本研究的目的是对Harwood等人提出的运动成就目标三维模型进行检验。全文由两个子研究组成。研究一是成就目标问卷的发展与检验,对问卷的发展与信度、效度的检验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研究二中,研究者采用所发展的成就目标问卷与录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4位(2男,2女)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特质性目标以及赛前,赛中,赛后的状态性目标进行测评与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运动成就目标问卷的三维模型拟合较好,三因素结构较为清晰。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的三个维度均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教练员对4名运动员成就目标的评估结果与运动员的问卷所得结果的一致性进一步支持了运动成就目标问卷的内部效度。对4名运动员的研究结果表明:(1)特质性目标对赛前状态性目标的预测主要与个人特点有关;(2)运动员在赛前与赛中状态性目标呈多元化趋势,既有只突出某一目标的单维现象,又有两种或三种目标同时占主导的多维现象;(3)运动员赛后状态性目标的变化倾向于受到比赛过程与结果的影响;(4)当运动员在比赛中经历重大挫折的时候,会有“亚目标”状态出现。本研究结果对Harwood等人的运动成就目标三维模型提供了支持。通过本研究,人们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特质性目标及赛前、赛中、赛后状态性目标的性质及其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高钦  刘儒德  贾玲  袁稹 《应用心理学》2010,16(3):201-207
将209名初中生被试分为掌握、表现-接近与表现-回避三种特质性成就目标定向,随机分配在掌握定向与表现定向这两种情境性成就目标要求之下,依次阅读一系列10个同质性材料并回答一道位于每段材料之后并与该材料首句信息相关的选择题,根据被试完成每次任务的阅读时间与答题正确率,考察被试的实际目标定向以及目标调节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特质性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在特定任务情境下,情境性目标要求掩盖了特质性目标的作用,而且,情境性表现目标的被试比情境性掌握目标的被试更快地调节目标以适应实验任务所隐含的实际目标线索。  相似文献   

7.
毕生控制理论能较好地解释毕生发展,认为适应能力的中心特质是动机调节,可促进个体发展并使其达到最优化.生命历程被视为由一列有序的目标定向行动周期组织而成,该周期包括目标选择、目标结合及目标解除.基于该角度,在回顾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初级控制的首要性和毕生发展轨迹基础上,对毕生发展的调节模型和控制策略的适应功能进行了综合阐述.未来研究应从跨文化情境下的适用性、满足适应目标选择三个因素的进一步验证和成功老龄化相关研究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汪玲  逄晓鸣  肖凤秋 《心理科学》2011,34(3):703-708
作为Higgins自我调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模式理论认为自我调节包括运动和评估两种模式,两者分别关注状态的改变和最佳方案的获得。本文分析了两种调节模式的特点并介绍了其测量及诱导方法,概括了调节模式对基本心理现象的影响以及调节匹配效应有关的研究,并对新近进展进行了介绍。未来研究尚可针对调节模式的形成、多元化测量工具及诱发范式的开发、及其对反事实思维等特定心理现象的影响等问题作更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标定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解释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早期的研究者提出个体具有的目标定向分为学习目标定向和绩效目标定向两类,并将目标定向视为单因素结构。此后,Button等人通过实证研究,首次用数量化结果否定了目标定向的单因素论,证明学习定向和绩效定向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近期VandeWalle提出了目标定向三因素论,认为除学习目标定向外,绩效目标  相似文献   

10.
特质性与情境性调节定向匹配效应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玲  林晖芸  逄晓鸣 《心理学报》2011,43(5):553-560
研究试图探讨基于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特质性调节定向和情境性调节定向)而达成的匹配所导致的效应是否一致。实验一、二均采用2(调节定向:促进、防御)×2(信息框架:积极、消极)被试间设计, 分别考察了两种匹配对信息说服效果(包括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行为意向3项指标)的影响。MANOVA检验表明, 实验一中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2项指标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实验二中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和行为意向3项指标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这表明, 基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所达成的匹配在对信息价值评价和情绪强度的影响上具有一致的效应, 但在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上具有不一致的效应。这一结果对于理解两种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之间的差异以及基于两者而达成的两种调节匹配之间的差异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调节焦点理论,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两种调节焦点:促进焦点驱动人们关注理想,防御焦点驱动人们避免失误。虽然调节焦点理论源自社会心理学,但近年来却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解释组织现象,对管理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回顾调节焦点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常见的操作化方法,梳理了调节焦点理论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We use regulatory focus theory to derive specific predictions regarding the differen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gulatory focus and commitment. We estimated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using a sample of 520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employees and found in line with our hypotheses that (a) promotion focus related more strongly to affective commitment than prevention focus, (b) prevention focus related more strongly to continuance commitment than promotion focus, (c)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focus had equally strong effects on normative commitment.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commitment, especially the ‘dual nature’ of normative commitment, as well a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根据调节焦点理论, 个体在追求目标和选择行动策略的过程中存在两种调节焦点:促进型调节焦点的个体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倾向用“接近式”的方式达成目标; 防御型调节焦点的个体以损失最小化为目标, 倾向用“避免式”的方式达成目标。近年来, 调节焦点理论在领导力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关于两种调节焦点之间的关系及两者共同作用的研究却十分稀少。在回顾调节焦点在领导力领域研究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 本文指出了矛盾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基于矛盾理论,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姚琦  乐国安 《应用心理学》2010,16(4):341-348
新员工在进入企业工作前,会基于已有信息对即将从事的工作产生一定的预期,即新员工期望。期望对行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目标设定或自我调节起作用的,因此本研究尝试分析调节定向对新员工期望的影响。通过对480名新员工的问卷调查发现,调节定向对期望的重要性、可能性和确定性都存在影响,这些影响受期望内容的调节:对于与发展和创新相关的期望,促进定向占主导的新员工对其重要性的判断程度高于预防定向占主导的新员工,且当期望的确定性高时,前者对期望可能性的判断程度高于后者;而对于与安全和责任相关的期望却相反,预防定向占主导的新员工对其重要性的判断程度高于促进定向占主导的新员工,且当期望的确定性高时,前者对期望可能性的判断程度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16.
探讨个体与同伴的调节聚焦对目标追求的影响及感知相似性在其中的作用。回归分析显示,个体促进聚焦×同伴促进聚焦交互项显著预测同伴作用评价、求助意愿及动机水平,简单斜率分析表明,同伴为高促进聚焦时个体促进聚焦的积极效应更明显。中介分析表明,感知相似性是个体促进聚焦×同伴促进聚焦交互项与同伴作用评价、求助意愿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总的来说,同伴调节聚焦能调节个体调节聚焦与目标追求的关系,且这一作用部分受到感知相似性的中介。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Using a task approach,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employee regulatory focus would “gravitate” employees towards promotion- versus prevention-oriented tasks within their jobs, and whether a subsequent regulatory fit/misfit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ir well-being (i.e., mental health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a pre-study among 37 employees, we determined the regulatory focus of work tasks from the Netherlands Skill Survey, which are relevant to the general working population, resulting in a selection of 7 promotion and 11 prevention tasks. For our main study, we used the Dutch Longitudinal Internet Studie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LISS) panel and collected data from 1,606 respondents. In 2011, we collected respondents’ regulatory focus and in 2012, we collected their work tasks and well-being. Promotion-oriented employees considered both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tasks to be highly relevant in their jobs, and this relevanc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ir mental health. Prevention-oriented employees, however, did not respond to the relevance of promotion or prevention tasks and generally reported lower well-being, irrespective of the regulatory focus of their tasks. We tentatively conclude that promotion focus gravitates employees towards job with a richer task content, containing both promotion and prevention tas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