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智力超常与常态学生技术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中—德技术创造跨文化研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对134名智力超常和常态学生作了集体测验,着重考察了超常与常态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灵活性、流畅性和精细性,及心理折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反应差异。  相似文献   

2.
提高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行为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利用角色改变、自我评价、现场指导三种方法作为干预手段探讨了中学数学教师的自我概念的改变对其课堂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影响。实验设计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实验组接受10周训练。训练措施是①角色改变;②自我评价;③现场指导。前后测使用的测量工具是①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测验;②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量表;③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测验。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实验干预是可以改变的,变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②每种维度上各个成分在实验干预情况下,变化速度不一样。③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弗尔斯坦工具丰富法(FIE),是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哈达萨—维佐—卡那达研究所的勒文·弗尔斯坦及其同事所构思和设计的干预性课程。它在重建智弱儿童的认知结构、提高社会文化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潜力上,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学习潜力量表(LPAD)是测量个体学习潜力的创造性方法,它取代诊断性测验的静态目标,力求动态地测量个体的认知可变性,即通过学习引起变化的能力。学习潜力量表和弗氏工具丰富法,通过直接矫正已确定的认知缺陷,提供了探讨测量认知缺陷来源和改变落后学习者智力操作的方法。弗尔斯坦认为,在传统的智力测验上成绩不佳,是由于一系列的认知缺陷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从1905年第一个作为测量人的智力工具比纳—西蒙智力量表问世起,各种心理测验应运而生,在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心理测验作为测量人的心理的工具至今并不是没有争议的。此外,正确地、慎重地使用测验也是一个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故此,本文拟对心理测量的几个问题作一粗略的介绍,试图为正确地理解心理测验提供一些有益的东西,谬误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5.
传统学生评价存在诸多弊端,在“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转轨的现当代。以成功智力理论为指导改革传统学生评价体制.摆税传统智匀观念桎措。树立生生都能战功的理念;减少学业智力比重.注重对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评价;弱化甄别功能.建立激励的评价规制;改变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三元评估模武,这对实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薪课程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瑞文作业的年龄差异及其与“位置法”记忆训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工作采用华东师大心理学系修订的瑞文测验联合型(CRT—AC),对经过“位置法”记忆训练的青年人、老年人及在年龄、性别、文化和智力水平等方面均相匹配的青年、老年对照进行测验,比较观察力和推理能力的年龄差异,探讨“位置法”记忆训练对这种能力的间接迁移作用。结果表明:1.青年组瑞文作业成绩明显高于老年组;2.当作业难度加大或限定时间时测验,更扩大了年龄差异;3.青年训练组瑞文作业成绩明显高于其对照组,而在老年训练组与其对照组之间则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探讨中学生创造培养的可行性及有效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对中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可行的,有效的;并进一步探讨了创造性思维训练对学生的智力的影响,结果未产生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结果表明,数学能力的强弱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基本上成正比。但在一般发散思维能力上,这种关系对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不是绝对的。一般发散思维能力和数学发散思维能力虽有关联,但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数学发散思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可作为鉴别学生数学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般创造性思维测验和数学创造性思维测验中,男女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元认知10—15岁少年儿童记忆监控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杰 《心理学报》1989,22(1):88-96
我们采用了“学习—判断—再认”过程,以及“等级量表与再认测验”相结合的方法,对10—15岁少年儿童记忆监控中预计精确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企图探讨10—15岁少年儿童的记忆预计精确能力是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而证明其在少年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给果表明,10—15岁少年儿童的记忆预计精确能力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是不平坦;“感觉知道”经验在记忆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中起到了指导器和激活器的作用。同时表明,被试对自己信息储存的方式和位置是有监控意识的。这些规律的发现不仅为培养学生的智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在教学中如何按学生的元认知特点进行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普通学校选取小三、初二、高二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采用等组对照设计,一为实验班,一为控制班。研究分前测验、教育干预、后测验三个阶段。结果发现:(1)归因训练可使学生的交往成败归因向积极方面转化。(2)归因训练可提高学生对未来交往成功的期望值。(3)短时间内的归因训练对高中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为使我们年青的一代,在他们走向社会时(正值20世纪末,21世纪初)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贯彻“三个面向”的指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已成为现代化学校的战略任务.只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开设思维课,探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途径迫在眉睫.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逻辑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智力能否质变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我们的思维课选在初二年级这个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考察了流体智力基线水平对工作记忆训练迁移效果的影响。采用前后测设计,以视觉和听觉双任务n-back作为工作记忆训练任务,对训练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训练;积极对照组采用阅读任务进行训练。结果发现积极控制组的流体智力水平在基线与后测之间无显著变化;而训练组流体智力水平在后测时与基线相比有显著提高,且工作记忆训练提升量越大的个体其流体智力改善越大。说明认知训练有效迁移到了流体智力水平的改善上。我们还发现流体智力基线水平调节了工作记忆训练对流体智力水平的迁移,即工作记忆训练提升量越大,流体智力改善值越大,对于那些流体智力基线水平较高的人来说,工作记忆训练对流体智力改善的效果更大。流体智力基线水平、工作记忆训练提升量及两者的乘积共同影响了流体智力改善值。这一结果表明个体差异如流体智力基线水平可以调节工作记忆训练对流体智力水平的迁移。  相似文献   

13.
以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被试对智慧的内隐认知.实验1中,被试对人慧者与良好道德人文素质属性词联结以及物慧者与良好智力思维素质属性词联结的反应速度更快,表明大学生存在人慧者更具备良好道德人文素质和物慧者更具备良好智力思维素质的内隐认知取向;实验2中,被试对智慧者与良好德智属性词联结比愚蠢者与良好德智属性词联结的反应速度更快,表明大学生存在智慧者更兼备良好道德人文素质与良好智力思维素质的内隐认知取向.两项实验中,被试智慧内隐认知效应的性别与专业差异显著.综合两项实验表明,智慧是良好道德人文素质与良好智力思维素质的有机结合;学习与经验影响大学生对智慧的内隐认知.  相似文献   

14.
张丽锦  陈亮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11,43(9):1075-1086
本研究旨在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 (Inventory of Piaget’s Developmental Task, IPDT)中的守恒与关系领域分测验改编成动态测验, 并应用于不同程度学业成绩儿童当中以探查其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以往动态测验的编制技术, 把动态施测过程分为“前测—干预—迁移—后测”4个阶段, 分别确定各阶段的测题并构建了6等级提示系统。在中等学业成绩儿童(n = 33)和低学业成绩儿童(n = 35)中的应用发现, 动态测验测得的能力获得变量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证实了所改编测验的有效性; 动态测验情境下中、低学业成绩儿童的潜在认知水平基本相同, 所改编的动态测验有助于发掘儿童的潜在认知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新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砍掉了逻辑知识,我以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如果说,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工具,那么,逻辑基础知识就是语文这个基础学科的基础,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不利,而欲其事善,岂可得乎?逻辑,和语法修辞、读写知识等一样,它是培养语文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一把“利器”,抛弃了它,必然影响语文能力的提高,必然影响智力的发展。先说一个对比。在我们学校,新大纲颁布之后,一位高一语文教师停止了逻辑短文的教学以及有意识的逻辑训练;而另一位教师却一如既往,仍然把逻辑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并认真加以实施。结果仅在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思维发展水平测验的编制与测试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依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选取能比较客观地衡量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18个项目共90题,编制了“儿童思维发展水平测验”.经739名儿童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测验具有较高的分半信度和理论构想效度,可以作为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测查工具.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Torrance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对上海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1937名学生进行了试测,结果表明,上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随年级的上升,在词汇方面表现出阶梯上升的趋势;在图画方面呈现为波浪形的趋势,与美国学生相比较,研究得出:在词汇分测验上两国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只是美国学生在10年级达到峰值,而后则有所下降,呈倒U形;在图画分测验上,美国学生在四项指标上远高出上海学生,然而,两国学生都存在类似的升—降—波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洪戈力 《心理学报》1988,21(2):76-84
本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学龄期儿童的智力结构进行了发展性探讨。以上海市区六岁、十二岁和十六岁儿童为对象,使用WISC-E测验和CRT测验进行了智力测量。以“一般因素理论”和“g_f-g_c理论”为框架,对其测量结果所进行的因素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是多种探讨智力发展的理论假设之组成部份。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学龄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因素逐渐分化,导致智力发展上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的形成和发展,为智力发展的“分化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李庆安  吴国宏 《心理科学》2006,29(1):216-220
林崇德的思维结构模型,是其智力理论的核心。因此,林崇德的智力理论,是一种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不过,林崇德的智力理论,远不止其思维结构模型。他所提出的“智力结构是一个多元结构”的观点、“思维核心说”、“概括基础说”和“思维发展的模式”,也同样是其智力理论的重要内容。通观林崇德的智力理论,不难看出其四大特点:第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第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第三,智力培养与智力评价的有机统一;第四,不变性与可变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意在考查动态测验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作进一步程度区分的有效性。以传统且常用的数学学习困难鉴别方式和标准选取30名四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为实验组,30名同年级智力匹配儿童为对照组,以Swanson认知加工测验(S-CPT)的4个子测验为测量工具对被试进行动态测验。结果发现:(1)在传统数学学习困难鉴别方式的基础上,动态测验的“潜在认知能力”指标可以对儿童数学成绩增加19%的预测力;(2)以“潜在认知能力”指标为依据能够将数学学习困难儿童进一步区分为“发展落后”和“发展缺陷”两个水平;(3)“发展落后”儿童一年内数学成绩发生了增长性变化,与正常儿童水平相当,而“发展缺陷”儿童的数学成绩没有变化。研究证实关注潜能指标的动态测验范式在快速、准确甄别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上具有独特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