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北道情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静 《中国道教》2005,(6):31-32
钢碇锛逯宸锌Hピ子胁≌呷17]大如羊矢温酒饮之日三四与宰捣之丸大如赤豆心寒气胁下恿吞五丸日三吞[18]”简中方名为“治百病膏药方”,方中蜀椒、附子又是辛温散寒治痹之品。既治百病,笔者认为必然包括痹证在内。“□身不□□名曰□□□□扁雍种上下左右□[26]□者名曰  相似文献   

2.
“道情”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道情”的源起与体制“道情”作为一种道教声腔说唱艺术,起源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道情”原为“道歌”,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用来宣传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宗教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伴奏,亦称渔鼓;有人认为道家的《步虚词》是“道情的先声”,《步虚词》由道家之徒所吟唱,未几便产生出了正式的“道情”;陈汝衡先生在其《说书史话》中引用《新唐书·礼乐志》“高宗调露二年命乐工作道调”的记载,欲从中寻绎出道情的起源①;郑振铎先生在其《中国俗文学史》中说:“道情之唱,由来甚久。元曲有仙佛科;元人散曲里复多闲适…  相似文献   

3.
论道教的唱道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芸 《中国道教》2009,(1):52-55
<韩湘子全传>,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韩湘子>等,是由明代杨尔曾编写的一部通俗小说.杨尔曾,字圣鲁,号雉衡山人,又号夷白主人,又号钱塘卧游道人;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除<韩湘子全传>之外,他还编撰了<东西晋演义>等通俗小说,另有<仙嫒纪事>九卷、<海内奇观>十卷、<图绘宗彝>八卷等.他热心于书籍的编撰出版,与其从事书坊业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红 《中国道教》2010,(1):51-52
2009年12月18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举办的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系列活动中,来自陕北佳县白云观的十二名道长,为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作了现场道教音乐演示。邀请深山道观的道长走进高等音乐学府  相似文献   

6.
一《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是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的新成果,今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泽洪教授是四川大学哲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在此书之前,他已经撰写了《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7.
邓玉宾和元代道情散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卉 《中国道教》2004,(2):17-22
邓玉宾其人邓玉宾是元代前期的散曲作家,其生平事迹不详。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将邓玉宾列入“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中,并说他曾官“同知”①。元明时诸散曲选本和曲谱,如《太平乐府》、《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都有邓玉宾的散曲入选。隋树森先生辑《全元散曲》时,分列“邓玉宾”、“邓玉宾子”两人,其中“邓玉宾”名下有小令四首、套数四支;“邓玉宾子”名下有小令三首。隋先生在犤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犦三首小令后注曰:“《太平乐府》所注此三曲之撰人为邓玉宾子。《太和正音谱》征引第二首犤雁儿落犦一支,《北词广正谱》征引…  相似文献   

8.
《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一书,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的新成果,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张泽洪是当今国内外勤于学术创作的学者,他对道教斋醮科仪、道教史之道派关系、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研究,以考证精审、思想锐利为学界所注意。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就是张泽洪学术创新的一个有益探索。该书所研究的主题是道教唱道情,道情从宋元时期开始流行于中国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9.
略论道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影戏,也叫皮影戏、灯影戏或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等剪影形象以表现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受地方戏曲艺术影响很大,由艺人一边操剪影动作,一边演唱戏文,并配以音乐.北宋时影戏已开始流行,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影戏,如河北滦县的驴皮影戏、西北的牛皮影戏、福建龙溪和广东潮州的纸板影戏等等.  相似文献   

10.
申桂红 《美与时代》2014,(7):101-102
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戏曲种类和光辉灿烂的戏曲文化。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风靡全国的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河南为数众多的剧种大多产生于清代,它们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逐渐发展、成熟的。  相似文献   

11.
过去,在许多农村集镇,经常有一些民间艺人,走乡串村,说唱“道情”。 “道情”,是曲艺的一种。在四川叫做“竹琴”,在北方称为“渔鼓”。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山东、广西、陕西等地,都曾广泛流传。它原为道教布道的一种“道歌”,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用来宣传因果报应、劝世行善等宗教思想,由游方道士在各地演唱。南宋时,开始用渔鼓与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其曲调有[耍孩子]、[清江引]、[二六调]、[夸夸调]、[步步娇]等,曲调优美动听,很能吸引观众。 “道情”艺人,分为“内档”与“外档”两种…  相似文献   

12.
道教音乐养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蕴涵丰富的道文化.道教音乐的神是虚静柔和的韵,形是五音六律;神通于心,故韵可修心养性;形合于阴阳五行,故五音六律能调养五脏六腑而炼形养命.道教的性命双修,从传统医学而言是形神共养,从现代医学而言是心身并调.本文从道教的性命双修、传统医学的形神观及现代心身医学等多重角度探讨了道教音乐的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石竹 《中国道教》2008,(6):60-60
2008年11月13日,上海音乐学院举行"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成立典礼.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香港蓬瀛仙馆理事长李宏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董金平以及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道教协会的代表出席了成立典礼.  相似文献   

14.
李艳 《宗教学研究》2004,(1):125-127
道教劝善书是宋明以来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戏曲相同,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结构和道德秩序.道教劝善书劝善惩恶、阴骘观念和因果报应等思想对戏曲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从另一个方面看,戏曲也成为道教劝善书传播的重要媒介.这种关联源于二者受众主体在民间以及"有功于辅教"的共同特质.  相似文献   

15.
张阳 《中国宗教》2021,(3):84-85
一、互联网传播对当代道教研究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的道教研究中,“数字人文” (digital humanities)这一概念已经备受学界关注.通过“数字化”将道教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网络建设数字人文平台,为道教研究提供上传、下载、检索等方面的功能,为道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的文本资源.同时,运用...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生活在具有浓郁民间戏曲传统的环境下,自小就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他所喜爱的“余姚腔”,属于民间杂剧的一种,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性格中的庶民化成分。他不仅把吟诗歌舞作为讲学论道、吸引众人入门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将其作为调节情绪、排解郁闷的主要方式。后来他从道学家的立场出发,单纯地把音乐戏曲当作教化的工具,加剧了音乐戏曲艺术的泛政治伦理化倾向,从而脱离了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2月5日,作为澳门道教协会举行2009道教文化周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暨《澳门道教科仪音乐》首发式假澳门博物馆演讲厅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各方来宾,共同见证了第一本有关澳门非物质文  相似文献   

18.
胡军 《中国道教》2001,(1):27-30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两市之间 ,原称地肺山 ,又名句曲山。据《茅山志》载 :西汉景帝时 ,陕西咸阳南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于山安扎茅庵 ,行医济世。茅氏兄弟仙逝后 ,山之远近黎民百姓为铭感茅氏生前恩泽 ,更句曲山为三茅山 ,后世简称茅山。茅山道是在梁朝陶弘景时所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 ,奉“上清”经 ,并虔奉于茅山成道的“三茅真君”。它倡导三教调和 ,佛道双修 ,从南朝至北宋中期 ,茅山名师荟萃 ,高道辈出 ,历为诸朝所重 ,尤在唐代显赫。唐朝 ,“以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音乐的兴起和繁盛 ,谱写了音乐史上的新篇章 ,亦为道教音…  相似文献   

19.
成燕 《中国宗教》2021,(4):66-67
一民间道乐是指“在我国各省民间许多民间演奏团体世代相传,所演曲谱实为道教音乐或由道乐演变而来的音乐形式”。(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民间道乐与道教宫观通行的道教音乐有所不同:道教音乐主要是宫观斋醮活动中使用的仪式音乐,而民间道乐尽管源自道教,但是已经淡化了宗教属性,成为隶属于世俗音乐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