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灵宝经借鉴佛教"劫"的观念并创立了"劫运"学说。"劫"的观念本身属于印度佛教宇宙论最典型的表现形态。近年有研究者提出古灵宝经"劫运"学说实际上否定了其《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本源的性质。将古灵宝经相关论述置于佛道两种根本不同的宇宙论中来考察,可以发现古灵宝经对佛教"劫"的观念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全盘吸收,而是以道教宇宙论为基础对其做了具有关键意义的取舍和改造。因而其"劫运"学说恰恰是对《灵宝五篇真文》宇宙论意义的极大丰富和拓展。弄清古灵宝经"劫运"学说的真正含义及其本质,对于我们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古灵宝经一系列根本性教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有机宇宙论在晚清遭遇基督教自然神学的挑战。而天演论作为晚清时代最先进、最有影响的科学宇宙论,与传统中国的有机宇宙论高度一致。两者都认为宇宙是自动生成的,而不是被一个超越的上帝创造的;两者都坚持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和规则来自宇宙自身而非外部事物。这使天演论能够被中国知识分子用来支持传统有机宇宙论,并对抗基督教自然神学中的神创宇宙论和机械宇宙论。这是天演论迅速风靡知识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4.
把握宇宙的两种规范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类就试图对自己所置身的宇宙进行整体的把握,当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即近代科学还没有建立以前,对宇宙的整体把握是通过自然哲学来进行的,近代科学兴起以来,自然科学的宇宙学开始在同自然哲学的宇宙论模糊的关系中发展,直到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现代宇宙学产生之后,自然哲学的宇宙论(以下简称“哲学宇宙论”)和自然科学的宇宙  相似文献   

5.
《周易》蕴涵的自然哲学思想,可谓是一种以生命为隐喻,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的生成哲学,它基于道德实践与认识实践统一的生命实践。文章根据《周易》"经"、"传"本身之内涵,按现代哲学表述方法,从源于道德之宇宙论,三才圆通之本体论,知行不二之实践论,生成整体之方法论等方面,阐明中国式自然哲学的特性与意义。指出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哲学,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化超越的价值之源,为中国古代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且应在21世纪伟大历史转型和中西对话中,共同创造人类不同文化"殊途同归"、"和而不同"的世界生成之序。  相似文献   

6.
《大林间奥义书》"蜜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文本,描述太初的文字展现了较为丰富的宇宙论。结合第一分的"马祭"譬喻、太初说的宇宙论和第二分的"蜜义"理论可以发现,该处的宇宙论并不指向宇宙生成的原理的探析,而是指向性灵本体的解释,特别是呈现了还没有完全系统化表述的"梵我同一"思想。蜜部宇宙论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梵我同一"这一基本命题较为古朴的理论形态的了解,对于把握印度哲学宇宙论的旨趣、"梵我同一"思想发展的理论方向有至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例,来说明在道教宇宙论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是从神学上提出带有神喻启示特点的宇宙神创说,以彰显“道”的主宰性、神圣性与超越性;二是从哲学上建构了以“道气”为本的宇宙生成论,力图对宇宙世界以及人的生存作出一个根本性的解释,从而为人的修道实践提供依据。只有厘清这两条线索相互交涉的复杂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道教宇宙论思想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致力于比较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以下简称《陈起》)与柏拉图对话《蒂迈欧》,以此为例考察中国早期与古希腊基于数的宇宙生成论之异同。首先,本文将分别论述二者中音律与宇宙生成论核心要素(如行星与恒星运动、年月日周期的形成及宇宙结构)的关系。其次,本文关注二者从音律(纯比例)逐级创生(一维到二维到三维)的方式:在《陈起》中,该过程是以黄钟律作为嘉量的方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而在《蒂迈欧》中,该过程则表达为平面与立体几何的构造。二者差异在于数之地位不同:《陈起》中,数内在于日常生活,但《蒂迈欧》中,数则超越于具体事物(位于具体事物与理念之间)。最后,本文进一步探究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并说明:柏拉图宇宙生成论的主要工作是解释哲学家如何能够藉助理解天的秩序来认识更高的理念世界的绝对秩序,同时以该秩序来理解自然界和人之生命的秩序;而在早期中国宇宙论中,没有超越于天之外的秩序,圣人贤臣之特质正在于能认识到这些隐含在自然秩序中的音律数和历法数,并将它们要么通过度量衡的方式带入百事经纪,要么通过具象化的宇宙图像,带入与个人生活相关的择日占卜或与国家行为相关的祭祀礼仪。  相似文献   

9.
"或"在楚竹书《恒先》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宇宙生化论概念,它居于"恒"之后、"气"之前。这个疑难概念在竹简中作不定代词用,是"或物"、"某物"之义,而不是"有"(动词)、"或然"(副词)或"或有或无的状态"的意思。不过,在宇宙生化次序上,它确实介于无("恒先")、有("气"、"有")之间。不定代词"或"用作哲学概念在《管子·白心》和《庄子·则阳》中都有发现,且词义也是以"某物"为基础的。而《恒先》采用此词来表示宇宙生化的一个阶段,这一方面表明作者的宇宙论思想有所深化,但是另一方面也同时表明他对宇宙生化结构的认识还是不够具体的。此外,"或"与"恒先"都是对"恒"概念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考察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通书》的流传情况 ,以及历来对两书关系的争议。下篇论述周敦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认为周敦颐之所以能成为理学开山之一 ,主要表现在他努力尝试从本体论角度建立儒学的宇宙论和心性论 ,使儒学能够开始真正从本体论层面上回应来自佛道二教的挑战 ,并且为宋明理学初步提供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体,因"道可道,非常道",为描述"道",老子又提出"无""无极"的概念。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无极生太极,但朱熹为建立理学思想体系的需要,将无极与太极改造成相互说明的关系。在科学昌明的时代,面对现代宇宙论的发展,综合研究中国哲学的本体思想,发现:朱熹的无极太极之说对现代宇宙论的本体思想无融通之处。然而无极生太极、道生一的宇宙创生及演化思想,为探索宇宙的本体及宇宙的演化提供了新的思维维度,为现代宇宙论的发展形成了不可或缺的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12.
研究《周易》生命哲学,单向度地从宇宙论演绎太极阴阳变化,或从心性论凸显易道生命实践的主体能动性,都无法实证宇宙大生命一体贯通的诚明合一之境。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和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哲学创新的最深邃的理论源泉和精神根基。宇宙本体与生命主体圆融为一,以生生之道涵化主体心灵,用主体心灵担当天地之情,成为熊十力《新唯识论》生命哲学理论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道教的共生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太平经》为例,探讨早期道教经典的共生思想。经过研究可知,通过"元气自然说"和"三统共生说"的有机结合,《太平经》构建了一套完整而深刻的宇宙论。在此基础上,《太平经》又提出了"元气自然乐"的价值论。在实践论上,《太平经》有两个特色,一是尤其注重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承负说"作为保障的;二是将"乐"与"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提出了"乐怒吉凶诀""以乐却灾法"等富有特色的实践措施。这套理论不仅能够适用于个人之修养,更能够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方。据此《太平经》根据天地"中和同心"的程度,将乐治的境界分成四个层次,并详细解说了由之产生的六气。在尤为需要对"共生"做出创新性安排的今天,《太平经》进行了先导性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值得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4.
《易传》通过对《易经》进行诠释,表达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社会和个人人格三个层面,可将《易传》人文精神宏观地分为:"大德曰生"、"天下随时"的宇宙精神,"保合太和"、"容民畜众"的爱民精神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易传》中这些人文精神中"阴阳合德""刚柔有体"的原则、"损以远害""明罚敕法"的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对当代生态保护、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个人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给出了践行标准,也为人类文明的合理发展提供人文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由"气""通""和""生生""时""道"构成的范畴体系。"气"是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人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质料。"通"是气在不同物质实体之间、人与物质实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流通、循环,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是阴阳二气的运行能够产生生命的状态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然状态。"生生"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生长,是对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机能和发展趋势的说明,是一种包含死亡在内的辩证统一性。"时"是宇宙运行,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节奏、节律和阶段性,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表现在对"时"的把握。"道"是对宇宙起源及运动规律的总体概括,它综合地含有宇宙的整体性、有机性、有序性、联系性、合目的性等。有序和谐、生生不息的道是自然界的事实,也是自然界成员应该遵守的规则和价值。"气""通""和""生""时""道"是人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于人的行为的制约,这是其生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涵着深刻的环境伦理思想 :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中 ,人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 ;在人与自然关系中 ,人不是自然的所有者 ;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 ,依赖于社会的整体进步。《资本论》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对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造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人类的文明生存和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或“存在本身(being per se)”为基础的实体本体论,它确保了人类经验的基础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由于eidos和telos的结合是个体事物(如人)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这种“实体(sub-stance)”必然在变化中保持不变。这种基础或本质包含了事物存在的目的,并且是对所有特定事物“作为这类事物意指什么(what it means to be a thing of this kind)”的定义,从而设定了一个封闭的、排他性的边界,使事物具有非此即彼的严格同一性。在《易经》中,我们找到了一套宇宙论假设词汇,和古希腊的实体本体论差异鲜明。这种宇宙论假设通过将儒家经典置于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中,为其提供了一个解释语境。为了与关于“on”或“being”的基础假设形成有意义的对比,我们可以借用希腊的“zoe(生命)”观念,创造一个新词“zoe-tology”,意为一种“生的艺术”。这种宇宙论始于自我生生,它本身就是变化背后的动力,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无限“生成”的世界:不是现成的“事物(things)...  相似文献   

18.
贾志璞  盖光 《管子学刊》2010,(4):99-103
《周易》通过"一阴一阳"彼此互补、交合的"创生"过程,构建起一个充满"生"之节律的宇宙自然,生命彼此"互化"呈现出流转不息的"生生"运演节律,同时为自然天地提供了多样、繁复、循环及演化的可能。《周易》阐释的这一充满节律、循环往复、多样统一的宇宙自然所彰显的魅力,实际是对生命的颂扬及多样之"和"的赞美,而这一切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典美学。  相似文献   

19.
《易传》视八卦为伏羲氏仰观俯察即经验认识的成果,又用八卦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经验活动的认识成果八卦如何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所凭借或立足的理性基础而具有"通神明"、"类万物"的功能?本文从知识论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易传》是通过将八卦先验化,赋予八卦彰显宇宙万物之动态变易性的功能及统一时、空、人的功能,以及对整体宇宙论的预设等,使之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但并非一种"基于生命的哲学"。柏格森区分了生命概念的两种含义,而他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中所讨论的生命主要是生理生命。这样理解的生命,实际上是宇宙的两种运动,物质和意识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识概念在一种宇宙论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因为柏格森哲学有一种宇宙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