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父母教育子女提供有效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长江大学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自尊与情感温暖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与偏爱被试无显著相关;2.高自尊大学生与低自尊大学生在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亲的过度保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受城乡环境等因素影响。结论:父母应当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塑造孩子的自尊。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问卷集体施测,收集了651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拖延以及时间管理倾向的状况,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及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中介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效能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与学业拖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时间效能感在父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度干涉保护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个体形成合理的时间管理倾向,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的学业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281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大学生自我概念(除自我批评之外)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极显著的负相关;(2)不同自我概念水平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3)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形成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为被试,全面考察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单因素X^2检验发现,母亲吸烟行为与态度、情感温暖,家庭沟通、凝聚力,父母监控,父亲吸烟态度、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与初中生的吸烟行为有显著关系;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只有母亲吸烟态度和吸烟行为、家庭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欣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6,29(4):798-801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53名初二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内隐攻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男生和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和母亲干涉保护、惩罚严厉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在内隐攻击性测验上,男生和女生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惩罚严厉等3个因子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城乡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勤 《心理学探新》2009,29(4):77-82
通过调查689名大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概念,考察不同地域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女生比农村女生感受到父母更多的温暖理解和过度保护、更少的偏爱,而城乡男大学生在父母养育方式上没有差异;城市大学生在自我概念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而这种差异在女大学生中尤其明显。父母温暖理解对子女的自我概念有正向影响,而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对子女自我概念有负向影响;城市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主要受父亲养育方式影响,而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同时受父亲和母亲养育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纪林芹  张文新  董会芹  李芳 《心理科学》2006,29(5):1237-1239,1242
采用问卷法考察青少年早期父母惩罚的特点。发现,父亲与母亲对青少年的惩罚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城市父母的惩罚多于农村父母,他们对青少年的限制与严厉多于农村父母;父母对男青少年的惩罚多于对女青少年,对男青少年的体罚与限制多于女青少年;城市父亲对初三青少年的惩罚多于初一和初二青少年,农村父亲和城市母亲的体罚随年龄而下降;父母惩罚以限制为主,其次是体罚,严厉最少。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对300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男女初中生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受子女性别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影响;③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兰州市190名中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以及相关家庭因素的问卷调查发现:(1)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水平,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对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无显著影响;亲子关系满意度、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的评价对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2)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型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3)亲子关系满意度、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型教养方式是预测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的有力因子。  相似文献   

10.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EMBU和SCL-90对某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拒绝否认和过渡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父母对男大学生惩罚、严厉,过分于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P〈0.01);结论父母对大学生的养育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为被试,通过学生对父母抚养方式的报告来探讨父母的抚养方式。结果发现:(1)父母抚养方式之间除惩罚严厉外其余维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父母对男孩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行为明显多于女孩;父母抚养行为无明显的年级差异;(2)父母抚养方式存在较为一致的四种类型。在四种类型中,积极型的父母抚养方式所占比例最高;除父亲抚养方式类型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外,母亲抚养方式类型的性别差异,以及父母亲抚养方式类型的年级差异均不明显;(3)父母抚养方式存在较不一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70名小学生和初、高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以及亲子关系(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母依恋与父依恋均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的负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除了F4(父亲偏爱被试)、M5(母亲偏爱被试)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没有相关外,其他各个维度与攻击性行为及其各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3)亲子关系对于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上,M3(母亲拒绝、否认)、F1(父情感温暖理解)、M2(母过分干涉保护)、M4(母亲惩罚、严厉)这4个维度能预测攻击性行为23%的变异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父母养方式自评问卷(EMBU)和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量表对江西师大500名大一、大二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心理适应能力强与心理适应能力一般的人在父母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保护母子上存在显的差异。说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巨大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父母应采取何种教养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李祚山 《心理科学》2001,24(4):445-448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196名初中生进行测量,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依次是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对人焦虑;性别因素只在心理健康的学习焦虑、养育方式上的父亲的惩罚、严厉、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父母的拒绝、否认等因素上表现出了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子女比较,在恐怖倾向以及惩罚、严厉的养育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离异、下岗等因素,只有母亲的职业状况因素对心理健康构成了影响;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将使学生的焦虑增加,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将使学生的焦虑减少。  相似文献   

15.
以75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与羞怯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母亲惩罚严厉和父亲过度保护对羞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父亲情感温暖对羞怯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在母亲惩罚严厉和父亲情感温暖对羞怯的作用中,社会支持起着中介作用;(3)父亲过度保护对羞怯的正向作用受到幻想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问卷集体施测,收集了788名小学高年级“脱独”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同胞关系以及心理理论的状况,探讨小学高年级“脱独”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对同胞关系的影响及心理理论作为中介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理理论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与同胞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心理理论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与同胞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个体提高心理理论,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同胞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文版),测量了429名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创造思维,并对其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父亲温暖、理解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创造思维,父亲惩罚、严厉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创造思维,母亲教养方式与之呈现出相似的预测模式;(2)自我概念在父亲惩罚、严厉与独创性间起中介作用;(3)在自我概念的三个维度中,只有自我认同在父母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与创造思维间起中介作用。作者着重探讨了父母惩罚、严厉,自我概念与创造思维的关系以及对父母教养子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8,31(3):556-561
本研究以内隐联想测验(IAT)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以17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来自家庭方面的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状况与青少年的内隐自尊存在显著相关,来自离异家庭的个体内隐自尊显著低于来自完整家庭的个体;(2)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的外显自尊没有影响,个体可能通过形成积极的外显自我评价对父母离异带来的负性经验进行补偿;(3)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的偏爱对个体的内隐自尊有提升和促进作用,提示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发展;(4)父母的拒绝与否认、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的惩罚与严厉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相关显著,提示消极的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一致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量表法以349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1)差异检验表明:女性大学生的亲情孤独感、总体孤独感多于男生,且气质类型上更情绪化;城市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分显著高于来自乡村大学生;在爱情孤独和总体孤独感上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理工类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尤其是爱情孤独感.(2)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孤独感的各个维度与其气质类型中的社会性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大多因素显著相关.(3)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母亲情感温暖对总体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父亲严惩、母亲干涉保护对亲情孤独感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社会性、父亲严惩对爱情孤独感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母亲干涉保护、父亲干涉对社交孤独感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268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无性别上的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否认、拒绝的教养方式可以很好的预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结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