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是人类轴心期唯一一本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其本身蕴含有极为丰富而独特的传播观念。在"传播学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周易》所折射出来的"以象为本"的传播系统、"取象比类"的传播模式、"假象喻意"的传播规范,不仅在中国古代传播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而且对当代传播理论和实践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电视节目娱乐化已经成为当今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潮流.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走进了"娱乐至上"的怪圈,对"快感"的追求替代了对"美感"的追求.有专家说,当娱乐和享乐蔓延时,它会消解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内在的坚韧与厚重,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艰苦奋斗、积极乐观的精神.也有专家认为广泛娱乐化不足为怪,娱乐是文艺走向市场的制胜法宝,娱乐化为文化的传播开启了新的通道.  相似文献   

3.
电视与电影媒体特征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人类在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两项发明,电影与电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形成丰富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各电视台和电视制作单位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既体现在电视节目的内在质量上,也同样体现在了电视节目的外在形态上.各电视新闻传媒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上,越来越重视电视节目的双重效益."包装"这个商业名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电视领域的.  相似文献   

5.
医改已在步步深入,然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仍未完全缓解.非理性用药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罪魁祸首之一.为更好地理解医改方针,更好地发挥医学在人类健康中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哲学原理出发,结合非理性用药的案例,对非理性用药开展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绿色技术包含绿色自然技术和绿色社会技术,其价值论基础是人类中心环境整体论.人类中心环境整体论主张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中心,去处理和解决人类实践性活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有别于本体论和目的论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对社会系统的"先在性",但又不同于各种形式的自然中心主义.现实中差异性主体特殊的环境需求,也无法否定和消解"人类共同"环境利益的客现存在.  相似文献   

7.
人类增强是生命伦理学领域中颇具争议性的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针锋相对、莫衷一是.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是学者们基于对增强概念的不同理解,分别在同代人之间和代与代之间两个维度上,围绕自由和公正两个伦理问题展开的.作为人类试图战胜脆弱性的努力,人类增强既给人类带来"变得更好"的希望,也可能会让人类陷入更大的风险中.厘清人类增强面对的本质性挑战,才能恰当地回答人类增强为何会成为一个道德上有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对于晚年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一种解读范式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在人类历史上依次扮演了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的"决定者"的角色。"人自身的生产"决定早期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其"决定者"的身份或地位被"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所取代,发生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其实,晚年马克思和晚年恩格斯并不认为物质生产、经济因素对人类社会每一微观领域、人类历史进程中每一具体事件都起直接的"决定"作用。但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和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对原始社会制度及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贯穿于原始社会的整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孙长征 《天风》2008,(5):22-23
在人类的精神领域里,书籍是提高思想,丰富心灵的营养品,也被视为人类进步的阶梯、精神的食粮,书籍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今天的网络时代,仍然无法替代书籍的存在,它是人类思想传媒的主要工具,也是科学和艺术传播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人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界又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类存在,不仅面临着"生存"问题,更因其自身的特性,同时还要"生活",要追求"发展",人的生存是真、善、美的统一.天然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保障,而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天然自然形成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具有自然性和人工性,在自然人工化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人类作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本质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不是以利益为中心的,而是以道义为中心的,这构成了其与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重要区别.从孔子开始,经过孟子,到宋明理学家,这种以道义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形成了儒家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儒家对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的主流方式,它视万物为与人类同源、同构、同体,要求人类将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扩展到对待自然万物,把仁爱万物作为道德的最终完成和最高境界."人者天地之心"是儒家人类中心论的核心命题,依据这种观念,人类在为自己确立了"天地之心"的价值定位的同时,不是拥有了主宰万物的权力,而是主动承担起了自然万物的"主持者"、守护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道义类型的人类中心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上发挥了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它可以为我们突破和超越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一种不可多得的传统思想资源,对于当今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政治伦理和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自古以来,人类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从不同视角对政治正当性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历程,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是人类政治同"善的生活"逐渐统一的历程.政治与"善的生活"的联系,在历史、法律和价值三个方面得到不断揭示和深化.政治的正当性,作为一种政治秩序应该获得其成员承认的价值根本,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它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与社会、政治家与公民有效结合的基础;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对谋取"善的生活"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决定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变更和形式.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两千多年的佛教和平传播历史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流传基本上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互动的,其中唯一的例外,是中韩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7到10世纪,韩国僧俗人士在中国佛教最兴盛时期参与到共建中国佛教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了携手共建、共同推动东亚佛教的繁荣和发展。这是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奇迹。今天在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的时候,我们总结中韩共建中国佛教文化、进而共建东亚佛教文化的历史,对于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和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google上搜索"poster"有229,000,000条,"招贴"有4,870,000条,招贴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和载体,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1].  相似文献   

16.
关信平  郭瑜 《学海》2008,(1):195-200
安全问题是从古到今一直是个人、社会和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安全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国家和军事转向了人类自身.在此时代背景下,联合国机构提出了"人类安全"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但是迄今为止对此概念仍缺乏社会学的分析.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中国的人类安全问题:以"个人-社会-国家"三维的社会学新视角架构了结构性安全和个人安全分析框架,指出了人类安全消除恐惧、匮乏和歧视的基本目标;根据联合国概念和本国国情界定了我国的"人类安全"七个主要方面,回顾了我国人类安全的历史演变并指出当代中国人类安全的重要议题;最后,总结了目前导致我国人类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变"零和游戏"为"多赢游戏"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化学是打开人类道德进化的一本书。化学演进史亦是人类道德演进史。在与传统化学技术互动的历史进程中,道德因之发生了正向增强与反向进化的双重演化。与传统化学技术相比,非传统化学技术基于自然主义的理论立场,把道德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继而借助化学药物的嵌入,对"道德因子"进行增删补益,从而实现了人类道德增强作用"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起到了极其特殊的作用。可以预见,随着化学技术作用的充分涌流,非传统化学道德增强技术的系统性实现,化学对人类道德增强作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8.
"孝"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阶段的产物,但它产生、形成的语义基础却是本于高级动物的"动物依存"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它所体现的最突出的社会特征是人际秩序,因此,它又是人类社会延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伦理定律.我们从<尚书·虞书>的相关记载中看到,原始社会晚期华夏人类已经把以"孝"为中心的人际伦序作了规定性的界说——"孝...  相似文献   

19.
艺术传播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的目的在于它的传播,艺术传播作为人类艺术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由艺术传播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过程.考察艺术传播的过程,不仅要分析艺术传播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而且要揭示艺术传播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趋势偏向超越--关于审美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碧 《美与时代》2005,(9):12-14
审美文化已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审美文化一方面有其兴盛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过"与"不及"并存的偏向.基于此,作者主张紧扣大众的审美实践加强审美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审美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区分审美的层次,并针对审美文化中感性化过盛、宣泄功能过强等偏向,注重在感性表现中发掘、弘扬理性意义,增强审美的精神超越性,从而使审美文化基于必然,超越实然,走向应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