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布尼兹通常被视为现代可能世界理论的先驱.本文在西方哲学传统的背景下,特别是从莱布尼兹的关系理论和共同可能概念出发来理解他的可能世界理论.根据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可能世界是可能个体的集合,而可能个体之间的“共同可能”关系则是构成一个可能世界的必要条件.由于莱布尼兹否认关系的实在性和必然性,这造成了理解莱布尼兹可能世界的困难.本文认为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需要关系,而共同可能既不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事态之间的关系,正是事态之间的不可共存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个体能否构成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1978年1月9日至10日。英国剑桥大学举行了一次意识问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哲学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灵致动家(psychokinetic powers)等多方面著名学者约二十人。会议的目的就是鼓励著名科学家对意识经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识问题是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较为令人满意的阐述,甚至没有致力于意识问题研究的专家。尽管许多科学家对意识问题有自己的观点,但他们一般是不愿意公开讨论自己的见解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一般科学家都不愿贸然步入自己专业之外的领域,去思考一些难  相似文献   

3.
鲍永玲 《世界哲学》2012,(3):118-128
在"人居领地"时代,反映实在整体之大全结构秩序的概念随着人类宇宙意识的孕育而萌生,而人类世界视野的扩展进一步催生了对人类此世和内在秩序的观照。在此背景下,汉语概念"世界"既脱胎于本土"宇宙"之时空相融的内涵结构,又借机印度佛教传入中土而成为一个颇为新鲜且具佛教渊源的词语。在公元二、三世纪的佛经翻译里,它与"世"、"世间"、"世上"等一起,对译于梵语和巴利语的loka、loka-dhātu和laukika等印度小乘和大乘佛教的术语。"世界"在汉语概念史上的缘起、滥觞和流变,深刻反映着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借助古印度佛教文化的冲击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和宇宙的。  相似文献   

4.
对模态和可能世界概念的哲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态逻辑是现代逻辑的一个蓬勃发展的分支。它所取得的许多重要成果对逻辑的其他分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研究提供了新课题。因此对它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方法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就十分必要了。目前国内涉及这方面的文献不多。本文仅就模态和可能世界这两个概念及其有关问题作哲学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各门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其概念的完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概念的明确化和具体化,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这项任务不仅有术语学上的意义,而且有方法论的意义。这对于多含义的科学概念尤其重要。“统一性”这个概念就是这种多含义的范畴之  相似文献   

6.
人们通常将机会理解成机遇、时机等。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机会包含实现条件、时间、主体条件三个方面。当这三个方面得到了统一时,就称为机会。在这里,客观条件既可能是原来的,也可能是新产生的,不论何种,在未被决策者认识并加以利用之前,都不能构成机会的因素。这里的主体也是一定条件的主体,即主体应处于一定目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7.
关于“无效治疗”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关于“全人类利益”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全人类利益”,是以往重视和研究都很不够、造成思想混乱较多的一个问题。随着全球性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局势剧变,南北冲突激化,新旧格局更替,人权问题上的争论,民族主义浪潮的泛起和宗教冲突的加剧,这个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涉及面很广、关系人类发展前景的重大课题之一。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集中体现不同社会集团和社会势力的价值观、历史观之矛盾冲突的一个焦点。要在应有的理论深度上对这个问题作出透彻的回答,首先需要从“事实”与“应当”的辩证关系或者说从真理观和价值观统一的高度,揭示这个问题的实质所在。为此,是否应当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观点,对金球范围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深刻的分析和精确的理论概括呢?同时,作为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对于“利益”、“需要”、“价值”等相关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区别与联系),也需要做出尽可能确切的界定。这篇论文的探讨是初步的,考虑到文中所涉及问题的重要性,现发表,以引起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怀疑”是皮尔士的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写道:“怀疑不是通常对于在某时某地所做的事情的疑虑。它是对于我日后将要做的事情的事先的疑虑,或者对一种虚设的事态的想象中的疑虑。它是取得我们有过疑虑的信念的动力,伴随着它的是在造成信念的两难中有所决择从而导向形成一个将在一个真实的时刻有所表现的真正习惯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1986年11月18—20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就如何理解列宁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参见《哲学科学》1987年第5期)。争论表明,对列宁的定义可以区分出两种极端的解释:一种认为物质是实物客体;另一种认为物质是在人的实践背景上才能得到解释的社会范畴。此后本刊信箱的调查表明,这两种极端的观点在学术界均有自己的坚定拥护者,而且人们就此发表了一些饶有趣味的见解。本刊登载的弗兰楚佐娃、彼得洛夫的父亲(1988年第7期)和尤尔钦科的文章就是这种多元论的结果。这引起人们对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问题产生更大的兴趣。现在已十分清楚了:人们一直坚持甚至更加强烈地要求从学术上,也可以说从社会方面重新研究这一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们来说,以往的年代并未白白流逝。现在我们就选用几个人的发言。我们认为,他们仅想把已在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争论中的发言者和在本刊著文者的观点向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三体》科幻故事发生在宇宙社会语境中,但映射着人类社会可能遭遇的极端情况,因此可理解为一种对最坏可能世界问题的极限测试。它意味着这样一个疑问:在伦理学失效的条件下,文明如何存在?本文基于《三体》提出的"安全声明"问题,对"冲突与合作"和"可信承诺"的问题进行反思,重点分析了弱者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12.
国内同行关于异体颜面移植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脸术为严重毁容患者重获美容带来了新希望。但是就像很多新生事物一样,在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我们以丁香园上的帖子为基础,对国内同行的争论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异体颜面移植这一成果有一深入的认识。通过初步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对于这一课题争论比较大,但是广大医护人员还是认可此次手术,并认为这是创新。  相似文献   

13.
换脸术为严重毁容患者重获美容带来了新希望.但是就像很多新生事物一样,在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我们以丁香园上的帖子为基础,对国内同行的争论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异体颜面移植这一成果有一深入的认识.通过初步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对于这一课题争论比较大,但是广大医护人员还是认可此次手术,并认为这是创新.  相似文献   

14.
近一个时期,“儒家与宗教”的关系特别是“儒家(或儒学、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2年2月 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二十世纪中国哲学”重大课题组、新加坡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召开“儒家与宗教”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孔子2000网站全文刊发了讨论的实况,引发各方面极大的兴趣和普遍的关注。这里刊发与此次研讨会相关的一组文字,以期引发进一步的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15.
奥地利议会议员、奥共中央委员费舍尔,不久以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这篇文章原先发表在意共刊物《新生》上,后来转载于奥共刊物《道路与目标》。现在,在这个刊物上正围绕着这篇文章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费舍尔打着反对“僵死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幌子,歪曲和修正马克思主义,胡说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受时代限制的”,“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他借口“各国发展的不平衡”,说什么没有“一模一样的社会主义”,否认社会主义革命的普遍规律;他说,“由于居民和工人阶级的结构有了变化,现代工人不再是马克思时代的赤贫者了”,企图抹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并把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工人贵族说成是“新的工人运动核心”。他鼓吹“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道路,他认为,由于“工人阶级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过时”,“通过党的代表人物的正直、才智和吸引力,通过党所放射出来的民主、文化和人道的光辉”就会赢得群众,“逐渐埋葬资本主义”。费舍尔把马克思主义的党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什么意识形态”,而只是一种“科学知识”,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世界观,他主张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平共处”,胡说什么“不管我们愿望与否,意识形态都在共处着",而且在两种对立的思想中,有一种思想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让对手纠正自己”。米特艾克尔、格鲁士、菲恩伯克对费舍尔的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米特艾克尔认为费舍尔“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倒退到‘永恒正义’上去了,因为费舍尔主张完全离开阶级的属性,而仅仅用‘正确’与‘错误’来判断事物”。米特莱克尔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正确’和‘错误’只能由阶级立场来决定”。他反对费舍尔关于“新的工人运动核心”的观点,他认为,“大批的工人干部是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无可争议的中流砥柱”,转移“阶级斗争的重心就意味着剥夺工人的道义力量”。格鲁士认为“赢得群众要通过党的代表人物的正直、才智和吸引力,通过党所放射出来的民主、文化和人道的光辉,这是一种错误的解释”。他指责费舍尔企图“修正”《共产党宣言》。他认为,费舍尔主张“逐渐埋葬资本主义的实力地位”,其结果是与社会民主党相同的。菲恩伯克认为,费舍尔“把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混为一谈”。他认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共处,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就没有什么共处,而只有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扬弃旧的思想在阶级社会里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场阶级斗争”。巴赫纳同意并发挥了费舍尔的观点。他胡说什么“马克思主义是解放人的哲学,它本身不是什么科学”。他认为思想论战是“不必要的”,“思想共处必须以容忍的态度来进行”。后来费舍尔又写了第二篇文章,为自己辩护。在这篇文章中他竟然认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指导工人阶级行动的,是阶级斗争的学说这两种提法,是多余的”。象资产阶级思想家歪曲马克思主义一样,费舍尔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经济基础?通常的定义是: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据说这个“定义”出自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其实未必尽然。让我们看看马克思是怎样说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相似文献   

17.
羊城晚报1985年7月至11月在《求是》版开展 了关于“一切向钱看”问题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 看法综述如下: 一、如何看待“一切向钱看” (一)划清“一切向钱看”与其它的界限 ①要划清“讲实惠”与“一切向钱看”的界限 有的人认为“一切向钱看”就是讲实惠,反对一 切向钱看就是不讲“实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 先,我们讲实惠绝不是片面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 割裂个人实惠同社会实惠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8.
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概念。如果三段论出现了四个概念,就是犯了“四概念错误”。高中语文第二册《演绎推理》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下简称“误例”): (1)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 (3)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鲁迅著作”在前提(1)、(2)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1)里表示的是鲁迅著作的集合体;(2)里的表述的是一个类。它们字面虽同,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这个三段论就出现了四个概念,因而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儒教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各种观点加以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儒教概念的使用十分混乱,这无益于严谨的学术争论的开展。因此,有必要考察儒教概念的缘起及其内涵,将宗教意义上的儒教与哲学意义上的儒家(儒学)加以区分,并进行研究视角的新转化。  相似文献   

20.
将人们脑海中对某一类产品的印象定义为产品的"原形",它实际上是人对产品信息的一种自我解释。当人们看到或使用过某件产品后,随即在自己的脑海中对产品信息进行处理,当再次提及这种产品时,脑海中对产品的印象就停留在对自己留下最深刻记忆的部分。人们对产品"原形"的认识是一种对产品的"潜在想象",如果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原形的因素,即使用者对产品的潜在理解,并基于此展开设计,就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使用者对产品的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