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京西潭柘寺是北京名胜之一,流传着“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现在每天都有众多的中外游人,前来领略这座千年古刹的风光。潭柘寺是人们叫惯了的俗名,因为寺后有龙潭,山间有柘树而得名。此寺始建于晋代,寺名几经改换,原名嘉福寺,唐代名龙泉寺,金皇统时改名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1457)复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改称岫云寺。在潭柘寺的历史上,有一段中日佛教友好的因缘。  相似文献   

2.
敦煌慧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史上,僧人取名慧远者很多,就隋朝以前来说,见于史载者便有三人。即庐山慧远(雁门楼烦氏)、江陵长沙寺慧远(籍贯不明)和京师净影寺慧远(敦煌李氏)。庐山慧远为东晋人,是早期佛教史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僧人,故多为人们熟知。长沙寺慧远,为南朝刘宋时人,在佛教史上,没有多少影响。至于本文要谈及的汝煌慧远,虽无庐山慧远之声誉,但也不失为一代高僧。正因如此,有人把他与庐山慧远相比,称之为“小慧远”,然因庐山慧远在中  相似文献   

3.
罗什寺位于陕西户县正南8里之罗什堡(堡因寺而名),创建年代不详。明成化二十年(1484)《重修罗什寺记》碑载:“地形雄丽,并于村端,纳圭峰之拱翠,映涝水之□兰。云□深处,有寺一区,题曰罗什寺者,乃鸠摩罗什游锡之所也,因建寺焉。”今考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秦主姚兴待以国师之礼,请入逍遥园(即今草堂寺)翻译佛经。来华时路经涝水之滨,有倾其履中土而生异木二株的传  相似文献   

4.
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为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四十里,群峰罗列,其中九峰高出云表,旧名九子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太白),以九峰如莲华削成,改称为九华山(见《太平寰宇记》)。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关于此山的开山建寺,清喻成龙(正庵)的《重修九华山化城寺碑记》说:“寺始于晋隆安之五年(401),初名九华。”又说:“天竺杯渡禅师所筑。”其说无文献足征。化城寺实建置于唐至德初(756),先是开元末(741),有僧(?)号,来九华结茅度众,为土豪及长吏所逐。其时有释地藏,俗姓金,原为新罗国(今朝鲜中部)王族,航海游方来到  相似文献   

5.
吕激  肖永明 《法音》2005,(3):21-29
予本来久有意思作一佛学通论,终以人事牵连不得安定,无法着手,只能将所有零碎意思分类为题,不拘时日,有空即谈。今日所谈,题为“佛学分科及其传承”。佛学之谓学,非如通常所言科学、哲学之学,亦非戒、定、慧三学之谓学。言佛学者,以佛说为本,有其性相、因缘、次第,自成其为学也。佛学原是完整,分科之事乃历史上变迁而然。在印度谈佛学,中世有寺学。寺学者,寺院之学也。若有高僧大德在寺讲学,自成一科,成为寺学。从此寺学起后,佛学乃分科也。那烂陀寺(460—540年建成)为印土最重要之寺学。后之谈那寺史者,推之极远,谓龙树、无著、世亲均曾在…  相似文献   

6.
桑吉扎西  王丹炜 《法音》2013,(3):37-43,73,77
一、扎塘寺的历史沿革扎塘寺位于西藏山南扎囊县城内,雅鲁藏布江南岸,是藏传佛教后弘期著名的道场之一。该寺由后弘期鲁梅楚臣喜饶的再传弟子格西扎巴俄西所建。关于扎塘寺修建的时间,目前说法不一,有说初建于吐蕃时期,也有说兴建于11世纪前后。藏文史料《青史》记载:由(鲁梅派)全体敬仰的格西扎巴俄西所建扎塘寺,其庙堂特别殊胜。在他年届70岁时,岁次辛酉(宋元丰四年,1081年)为扎塘寺奠基,直  相似文献   

7.
文化革命以前,在五台山楼观谷的左侧,有座蜚声中外的寺庙,名叫太平兴国寺。太平兴国寺原为宋沙门睿谏结庐之处。后因睿谏得到北朝宁王与夫人及北汉主刘继元的资助而募工修建,以寺侧有泉名曰鹿泉,故名鹿泉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五日,“宋太宗讨平晋地,师乃躬诣行宫(即太原平晋寺——引者)请见,上问台山兴建之由,师奏对称旨,又蒙恩赐甚厚,寻赐额太平兴国之寺”(《广清凉传·释睿谏》卷下)。太平兴国寺内有正殿三间,内供“  相似文献   

8.
在五台山台怀镇东北2公里处,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着的宏丽古刹,它就是名列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的碧山寺。碧山寺亦名普济寺、北山寺、广济茅蓬,创建于北魏,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建成一大丛林。今天,碧山寺仍以建筑宏伟、古迹颇丰、香火旺盛和高僧辈出而著称于五台山。碧山寺之所以能有今日之盛况,皆得力于心系佛法的有为高僧因修和尚的勉力撑持。  相似文献   

9.
(一) 由于五台山对外开放,朝拜圆仁慈觉大师灵迹五台山竹林寺的日本佛教界人士日益增多。竹林寺在五台山历史上曾有过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有五台山竹林寺的修复。竹林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大车沟的最里面,距台怀八华里,历来是从西路、南路进入五台山和朝拜中台、西台、北台的必经  相似文献   

10.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天岩村,为北地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路。寺中现存石碑一通,碑尾有“(?)正隆三年戊寅岁十五日建讫”。则此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正式建成,以后历代均有修葺,但留存至今只有南殿(文殊殿)为金代原物(惟屋顶为元重筑),难能可贵的是四壁满布壁画,熠熠生辉。据文殊殿西壁南上方题记说明,壁画是六十八岁的宫殿画家王逵等用了十年时间(从正隆三年到大定七年)。  相似文献   

11.
靖居丛录     
古刹游踪四十年代,居于旧都,有幸至各寺随喜,暮鼓晨钟,启人遐思.虽半个世纪过去,而鸿雪因缘,一念之间,犹时展现,爰随手录之,以存梦痕云尔.鹫峰寺鹫峰寺在西城卧佛寺街,寺有唐代《心经》石幢,上镌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勅修淤泥寺,为宫官张功谨敬德监造.寺原有旃檀佛像,来自西土,流传震旦,元  相似文献   

12.
肖伊绯 《法音》2019,(3):75-77
正据考,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即以年号为名。南北各地纷纷奉诏建寺,苏州、泉州、扬州等地创建的开元寺,香火尤盛,有些至今犹存。原本归辖于益州(今四川成都)的"汉州"(今四川广汉),亦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创建开元寺。不过,此寺于元代毁于兵变。据清代嘉庆年间(1760-1820)撰修《汉州志》记,有州人周文彬提及此寺重建境况,文曰:"广汉城内有开元寺者古道场地。国朝定鼎以  相似文献   

13.
一、清真南寺的历史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的清真南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真南寺于明代崇祯九年(1636)就曾有“院落较小,房屋不多的简陋寺院”。(杨耀恩:《沈阳清真南寺考略》)而清真南寺的建造和规模扩大与辽沈地区的回族望族——铁氏家族密切相关,皇太极崇政五年(1633),铁氏家族在沈阳建立南清真寺(一说是清天聪元年,即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  相似文献   

14.
刘国强 《佛学研究》2004,(1):214-217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荆楚古邑,湘东名珠。”佛教传人醴陵始于唐代,雪庵禅师为开山之祖。雪庵俗名李琼,豫章(江西)人。居家习禅并精医术,唐贞观年间(627-649)得道,敕封正一品荣禄大夫,一真明尊大师。奉命从江西前来醴陵选寺址。选定长连冲狮子山建大佛寺。寺高九丈,敕赐三钟七鼓,寺后有七星池、铜钉石等名胜,后寺毁于火而不存。唐代出家为僧,限制很严。  相似文献   

15.
略叙登霄节     
《古兰经》云:“赞美真主,超绝万物,他在一夜之间,使他的仆人,从禁寺行到远寺,他在远寺的四周降福,以便我昭示他我的一部分迹象。”(17:1)他的仆人是穆圣,禁寺是麦加天房,远寺是耶路撒冷圣殿。因为四周有果木,河流,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故称赐福干其四周。夜赴远寺一事,从来的传说不是一致的。穆圣登霄这件事的日期,是在为圣传教后第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地  相似文献   

16.
和泉 《佛教文化》2018,(3):30-35
诺那塔院坐落于江西庐山北高峰小天池,初名法海寺,因小天池池水终年不涸不溢,又名小天池寺。据《庐山志续志·山川分纪》记载,小天池寺于明神宗时由无染和尚始建,寺前有千佛崖杨岐洞,据说杨岐禅师曾居于此。  相似文献   

17.
正一、寺院历史南山禅寺原名石泉寺,为山东龙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寺庙。据史书记载:佛教在唐代时传入龙口,自唐至清,佛教兴盛,全县800余村,均建有庙宇,境内著名寺观有三观八寺之称,石泉寺位居八寺之首。寺名原称昭庆寺,唐代贞观元年(627)初建,宋建隆、明万历、清雍正、光绪年间屡经重修。鼎盛时,庙容金碧辉煌,为邑内一大胜景。寺址位  相似文献   

18.
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城区南门里西侧,俗称“南寺”,系辽金两代陪都西京(即今大同)的大型佛寺建筑之一。据碑文记载,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年号得名“开元寺”。后晋初年易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寺宇大部建筑毁于兵燹,“楼阁飞为埃粉,殿堂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由住持和尚圆满大师募资重修,凡15年始成。据《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载,金代重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5)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访问日本永平寺暨诸山代表团一行七人,应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的邀请,于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访问日本。代表团由潮州开元寺住持慧原法师任团长,郑立新(佛协国际部副主任)任主任秘书,团员包括:净慧(佛协理事、本刊主编)、通一(宁波阿育王寺住持)、俞昶熙(浙江省佛协副会长)、道生(浙江普陀山普济寺都监),由刘建(佛协国际部翻译)任秘书  相似文献   

20.
北京通教寺     
孔勤 《法音》1988,(10)
通教寺是北京有名的尼众丛林,它座落在东直门内的一条小街深巷中。山门外不远处有一座遍地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进寺即见几年前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的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使人们肃然起敬。大殿两侧为僧舍,左前方是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两通石碑,几株果树,一条甬道,数丛花木,使整个院落分外雅静幽美;堪称都市中的一块清净佛地。相传通教寺始建于明,重修于清,是一座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小庙。因无寺志,明清之际的北京史籍又均无记载,此寺究竟创建何时已不可考。据说清末民初,这座小庙已殿堂残破,佛像毁坏,只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住寺清修苦行。现在的通教寺是1942年重建。如是功德,寺碑有记。寺中老比丘尼告知,解放前从福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