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隔代教育”已成为“亲代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隔代教育对祖孙两辈人的身心健康均存在“双刃剑”效应。生物进化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为理解隔代教育对孙辈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 角色紧张和角色强化理论可以加深隔代教育对祖辈影响的认识。未来研究应明确隔代教育的定义和类型, 控制边界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综合性研究, 并进一步推进隔代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教育对象在谈心教育过程中不仅有思想观念上的碰撞,而且也有着情绪情感的参与,其对谈心教育的效果起着强化和增幅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教育对象情绪唤醒的研究,对提高谈心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阳 《学海》2008,61(3):31-36
本文通过斐洛对人群的划分、对教育等级的设定以及其对教育历程的描述,系统考察了斐洛的教育观念和所谓的"预备性学习",探讨了斐洛眼中的希腊式百科学习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斐洛为希腊式教育设置了道德属性,使希腊因素融入希伯来文化之中,调和了希腊教育和犹太教育.本文还通过对斐洛教育观的散居语境的探讨,指出斐洛是如何通过教育观念表达犹太文化认同的.  相似文献   

4.
浅议旅游伦理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对旅游伦理教育的研究是我国理论界的一个“盲区”,表现为只注重对旅游伦理的研究,忽略对旅游伦理教育的研究;只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忽略对旅游者的伦理教育;只注重旅游活动的道德教化功能,忽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由于这方面的成果不多,因此,对有关旅游伦理教育的对象、特征、实现途径等问题的把握还在探索之中。根据旅游伦理教育对象的不同,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公德教育、生态伦理教育、交往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经济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5.
近代佛教女众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女众教育是佛教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近代女众教育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展示民国佛教女众教育之大观。其中,太虚大师和张圣慧居士的优婆夷教育思想是民国时期女众教育思想的代表,反映了近代以来女众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新的发展因素。基于此,可以对女众教育的意义和不足进行深刻反思,亦能对十年前关于女众教育的学术争论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进行生命意识培养,提升生命发展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本研究采用《长三角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长三角城市中的15所高校的2450名本科和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命意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命教育对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热爱、保护生命的能力和幸福感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未来,生命教育实践者应对生命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应尽早开展生命教育,注重各阶段的链接;应以问题为导向,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教育史上的奠基式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于中西教育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通过对两者教育思想形成背景、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又存在相似之处。研究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西教育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静云 《伦理学研究》2004,(1):76-80,10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实践中 ,思想道德教育对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环节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对广大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围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效开展法治、德治教育 ;在方法论上实现由以义务为起点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以权利为起点的思想道德教育 ,由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转变为以利益赏罚为载体的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威廉·冯·洪堡是18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普通人的教育和大学教育两部分,对现代德国乃至西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对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极具参考价值。以奥本大学为例,其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计逻辑性强,在设计理念上实行长效机制、淘汰机制,学校院系、专业经常举办设计大赛、展览和论坛,具有相对稳定的设计教育制度体系,提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可根据自身情况,参考、借鉴、吸收其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