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的"保合太和"说在理学史上的重要影响是由张载发端的.太和"中涵"两体或万物是张载"太和"论的重要内容,由此构成的整体气运动,"时措"而"时成",始终条理的相互呼应."仇必和而解"的命题亦可以在此前提下得到恰当解释."太和"在王夫之发展为宋明理学诸宇宙本原概念的统一体,超越了张载对"太和"概念内涵的规定."太和"意味无处无时不和."一物两体"说在张载主要是一种思维方法,王夫之却经由此方法进一步去追溯实体.张载的"不有两则无一"与王夫之所注的"非有一则无两",体现了双方重两与重一的思想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康德关于"存在"的几乎所有论题都表现在了这个批判里.这些论题主要包括:1."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2."存在"是对某些规定性本身的肯定,3."存在"是对某物本身的肯定.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个批判的解析而获得对康德的"存在"论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3.
正念疗法是一系列以正念思想为基础的心理疗法的总称."注意当下"与"不作评判"是"正念"疗法的两大理论要点."正念"疗法在美国产生与发展,其外因是禅宗在美国的广泛传播,其内因是传统心理疗法的局限."正念"疗法的理论谬误在于抛弃了禅宗的理论内核,而仅继承了其形式外壳.  相似文献   

4.
张敬梅 《宗教学研究》2004,1(1):133-137
从"玄之又玄"到"重玄"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玄之又玄"本意是"幽远而又幽远",指道的不可知性与终极性."重玄"的最初含义是"重天",佛道两教学者用它来指宗教的终极境界.隋唐时期"重玄"与"双遣"连用,指"遣有、遣无、遣其遣"的三重否定思想方法."重玄"与"双遣"的结合标志着从"玄之又玄"向"重玄"的转变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5.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儒家据"诚于中,形于外"的观念展开其教化的工夫历程."诚中形外"或曰"合外内",着重于内外的一体性,可用"旁通万物之情"一语来表示."旁通"表示个体存在之横向范围上的展开和"超出",其境域常带有空间性、平面性和实存的有限性.这"旁通"中,又必然蕴含着天人合一或"一天人"的维度."一天人"表现为一种天人之立体纵贯的关系,可用孔子"上达"一语来表示."上达"即上达于天、天命,是通过"超克",即对每一当下具有时空范围限定之"旁通"进行转变升华,赋予其普遍性意义而达至的"超越"境界."旁通"与"上达"并非有时间先后的两截."旁通"本即涵蕴纵贯"上达"之一几,其上达天德之成就,同时又反哺于横向之"旁通"而为之奠基,二者相摄互成,本来一体."旁通而上达"可用来表示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教化途径."旁通"与"上达"两个维度是动态互成、内在统一的.儒家特立独行的君子人格亦由此"旁通而上达"的教化历程而得以奠基和实现.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说,伦理学研究有三个层次:一是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二是道德哲学研究;三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伦理学的分型研究主要是在道德哲学和应用伦理学领域展开,相对来说,对于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则关注较少."道德形而上学"是关于"道德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体系",它主要是探究伦理价值概念与命题证明系统.以"伦理学的哲学本性"为根本原则可以将西方(从柏拉图到马克思·舍勒)道德形而上学理论划分为五种型态."应当之应当"的道德基础是西方道德形而上学分型研究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诸子的义利观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义利合一"的社会价值取向.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传统社会的"义利之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义"的确立来设定个体利益获得方式的评价标准."义"是社会交往的抽象原则,而"礼"则是"义"的具体化."礼"是通过"分"来实现的.将"礼"的规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公布即是"法".在传统社会中,"礼"相对于"法"来说具有指导性地位."礼"与"法"实质上是对"利"的一种调整机制."义·利·礼·法"关系的历史建构与展开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元阳的<心性图说>,细致地辨析了性、心、意、情四者之间的关系."性"动产生"心识","心识"发而为"意识","意识"流而为"情识",它们之间层层出现,并且距离"中"的状态愈来愈远."中"是一种性之未发之前的"寂然不动"的状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未涉心、意、情识"的天性.李元阳提出心性思想,主要目的是教人"复性...  相似文献   

10.
"伦理"是中国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基本话语之一,既不能与"道德"循环互释,也不能与"ethic"直接对话,否则将导致意义肢解甚至文化殖民,必须在话语体系及其辩证运动中才能倾听到其文化脉动."伦理"话语是由"伦"—"理"—居"伦"由"理"—伦理世界四要素构成的话语体系."伦"是"国—家"文明的特殊话语,是具有终极关怀意义、世俗而超越的伦理实体."理"是"伦"之"理",它不是西方式的认知理性,而是中国式的良知理性;在文化形态上,它不是理性主义,也不是情感主义,而是中国式的情理主义."居'伦'由'理'"是"伦"—"理"关系的文化原理和文化规律,其要义是从"伦"的家园出发,行"理"之达道."伦理世界"既是由"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所创造的一种特殊世界观即"伦理世界观",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理想."伦理"话语及其体系,携带特殊的中国文化密码,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气质,也具有特殊的文明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理性医疗"是对疾病进行科学、客观地综合分析,由此筛选出一个理性的处置方案的医疗过程."理性医疗"不但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医患双方,更符合自然科学的规律,同时,对传统的伦理学观念也是一种补充与完善."理性医疗"的实现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12.
"恩"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的本质是仁慈、爱,恩惠形成于人类之爱."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意,源于人类的基本需要."爱"分为"爱己"和"爱人",基于二者之上的恩德也就相应地分为感恩道德和施恩道德."感恩"是对"他爱"的道德回应,"施恩"是"爱人"的道德自觉.前者体现的是"恩"的道德责任,后者则是"恩"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3.
单渭祥 《天风》2021,(1):32-34
[前言] 宗教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社会的一支巨大力量."宗教和谙"是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切的一件大事,也是与宗教本身健康相关的大问题.宗教和谐包括宗教与社会、宗教与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以及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的揭导者孔汉思(Hans Küng)曾说:"没有宗教间的...  相似文献   

14.
"明"即辨别、验证,"夷"即弓矢的合文,表示弓、矢上面的符号一致."明夷"即"验证弓矢".弓矢是东夷民族发明的工具和武器.弓矢是论功行赏论罪行罚和确认战利品归属的重要凭据,也是确定猎获物所有权和损害赔偿责任的重要依据.古."(渡)"字中的"去"由弓矢二字构成,表示弓、矢上面的符号不一致."明夷"与《洪范》九畴之"明用稽疑"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明夷"或即"明疑."这种方法由于曾经被殷末箕子所提倡或坚持而与其名字联在一起.西周金文"(渡)"字的产生与"明夷"制度有关."(渡)"字标志着古代法律由神判法(独角兽扁)向人判法(重视证据)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在帛书<要>篇中,"前祥而至者,弗祥而巧也","前羊"即翦祥,"弗羊"即祓祥,此句当释为:翦除凶邪而得福,消除灾殃而避祸."孙正而行义",孙正即循正,意为遵循平常的做法.义为宜,行义即行得其宜."则是用倚于人也",倚通奇,"用奇"之"奇"与"孙正"之"正"构成一对范畴."唯周粱山之占也,亦必从亓多者而已矣",是由多人占的一种占法."后世之士疑丘者",疑为责怪之义.  相似文献   

16.
董延奎 《天风》2022,(9):15-17
谈及基督徒的灵修,有人用"灵修生活化"或"生活灵修化"来表达,我认为更恰当的表达可用"生活中的灵修",这种表达既有传统的渊源,也使灵修与生活有清晰的分界."生活中的灵修"源于圣依纳爵·罗耀拉的《神操》,是指基督徒从繁忙、嘈杂、烦闷、忧郁中停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进入与神同在的默观,反观自我."生活中的灵修"既出世又入世,是基督徒在时代处境中灵命成长的灵性修为1,也是基督徒不断与主接近的生活见证.  相似文献   

17.
刘飞云 《美与时代》2007,(11):76-78
声乐教学的目标性主要体现在"技"与"艺"上."技"主要是指物性层面上的技巧,如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等;而"艺"则属于理性层次上的东西,它涉及到艺术情感、文化素养等理论因素.在"技"的方面,良好的嗓音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的训练,才可以学到好的歌唱方法.在掌握了演唱的技巧和保持良好的发声状态后,更重要的是要让歌声准确生动、声情并茂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非常流行但争议很大的术语,用来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的活动,更具体地说主要是针对西方世界的"领头羊"美国,与美国大众文化在发展中国家传播引起"美国化"这一现象密切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美国媒介对世界各地大众生活的影响甚至控制."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解释全球"美国化"上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执著,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故,复名摩诃萨."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著"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  相似文献   

20.
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这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形神观的诞生.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理论的运用使人物画最终走向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形"是可见的、表象的,是物象外在的面貌;"神"是不可视的、本质的,是事物的精神内涵.形是神存在的依托,如张彦远说到:"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如果没有"形似"为依托,那就更不用谈什么"全其骨气"了,即无形则无神.神是形的灵魂,潘天寿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一书写到:"然有形无神,系死形相,所谓‘如尸似塑’者是也.未能成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