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生活在这世界上痛苦总是多于快乐,这是人们所共知的。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暗藏在人生的每个角落,等待着心灵的一次又一次的承受。人类与天主失去盟约之后,伴随罪恶的到来,人类免不了痛苦、灾难与死亡。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老师,因为主耶稣先为我们尝了苦爵。天主造人的时候,给人的欲望之心太大了,人的欲望永远满足不了自私的需求。人的每—个目标是瞬息而逝的,占有了一件东西,当对这件东西不再爱不释手时,便会对这件东西的欲求逐渐消失。于是,欲望又以新的形态出现,即新的痛苦就会伴随其它形式席卷而来。 人生像商品,谁都想在外表包上一点光彩的东西,以迷惑别人的眼目。人有痛苦的时候总想饰掩;反之,凡是出风头,凡是有值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被造的本性决定了人必须在对终极实在的爱与顺服中才能保全自己.罪之为罪正是表现为人的意志偏离了终极实在,转向了低于终极实在的其它存在物.罪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我中心性,人试图荣耀自身而不是那最高存在者.由于自我中心性,人的存在趋于虚无,人性开始陷入一连串的衰败之中,从而产生了人的各种阴暗的欲望,并失去了节制这些欲望的力量,权力欲正是这些阴暗的欲望之一.由于人的这一本性的败坏,人的救赎必须依赖恩典.  相似文献   

3.
在《意志的自由与人的概念》这篇文章中,哈里·法兰克福提出了人的本质在于二阶意欲的理论,二阶意欲为我们理解欲望的冲突提供了关键的概念工具。我们运用二阶意欲这一概念表明,欲望的冲突并非是出现在人们心中一阶欲望之间的冲突,而是关于一阶欲望的二阶意欲的冲突。基于这一论断,我们论证,由于误解了欲望冲突的本性,使得法兰克福提出的人的本质在于二阶意欲这一理论所依据的对于不自愿的瘾君子和所谓放浪者的分析是错误的,进一步,法兰克福在深化上述文章所提出的观点时,对涉及欲望冲突的现象做出了错误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信仰的境界     
信仰就像人的清白一样:一个是能让人看到的清白:一个是自己能够切身感受的清白;一个是坦荡无私的清白。一个人的信仰只有心灵坦荡、灵魂清白、表里如一,信仰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反之,心灵自私、灵魂不纯、心口不一,就会因这样的人生态度而陷入心灵不安、精神空虚。最终导致信仰生活处于满足个人利益和欲望的境地,最终导致信仰的毁灭,让纯洁的信仰失去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不讲政治宣传,电视就失去灵魂;不讲自身事业的发展,电视就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如何发挥宣传对电视事业的能动作用,巩固经济基础,在新形势下把电视做强做大,这是电视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不讲政治宣传,电视就失去灵魂;不讲自身事业的发展,电视就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如何发挥宣传对电视事业的能动作用,巩固经济基础,在新形势下把电视做强做大,这是电视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古希腊,哲人和俗众构成了整个城邦,哲人永恒地追求真理和智慧,是受理性控制的一群人。除去少数的哲学家之外,城邦中大多数人都是俗众,他们是靠统一的意见在城邦中生存下来的人,是受激情和欲望控制的人。追求上的差异导致了目的上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于是,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的矛盾达到了顶端,哲人就必然陷入"异教徒"的诅咒之中。  相似文献   

8.
王卡:按照道家的观点,人是形与神的结合,中国古代学者经常讨论形神的问题。人的生命就是肉体与内在心性或者说是精神的一种结合。道家认为人的精神空虚,喜清静,但人的肉体是有欲望的,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美声,舌头喜欢尝美味。总之,人有各种各样的感官欲望。由于人的肉体有欲望,受到外界声色财利的诱惑,就会神不守舍,精神脱离形体而去,就会造成生命危险。所以道家有一种修炼的方法,叫存神。这是一种养生的方法,就是要清心寡欲,不受外界声色叶利的诱惑,把内心打扫干净以后,精神才能安居在人的体内。所以道家一直把清心寡欲作  相似文献   

9.
贪欲的警示     
蔡毅 《美与时代》2006,(5):29-30
巴尔扎克用一张驴皮来象征瓦仑丹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象征人的欲望和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他严正指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如果想要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无疑要付出更大的生命代价《。驴皮记》就是巴尔扎克依据近代科学对人类生活作出的一份生理判决,一张警示通告,它用彻入骨髓的醒世之言昭告人类,必须克制欲望,检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免糊里糊涂地走向自我毁灭之道路。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性恶论"是以特定的人性的内容为基础的。事实上他并不关心"性"是否让人成为了人,而只注重这"性"让人产生了怎样的行为。在荀子看来,属于性的东西有两种:人本身具有的基本能力(如目辨白黑的能力)和欲望。而荀子所谓的那种人本身具有的基本能力是无法推动人产生行为的,因而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就落在人的欲望上,而"恶"也最终落脚在欲望上。因此,人的弃恶从善也最终转化为如何对待欲望。  相似文献   

11.
诗意栖居的核心内涵是人对诗性生存的追求,即人努力超越现实生存的不足而实现一种诗意的生存,实现对爱、对美、对自由等目标的追求。对诗意栖居的追求贯穿于西方艺术文化发展的始终。当今中国有不少艺术文化作品片面追求现实生存和现实功利,忘情于平庸、欲望而放逐生命的诗性。这样的艺术文化有悖于艺术的存在意义,无法实现人的完满与自由,悖离了人类追求诗性生存的高贵本性。  相似文献   

12.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当代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部成功的戏剧。在这部伟大的当代精神悲剧中,威廉斯运用他的“诗化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在精神上的生存困境。作者从现实与幻想、灵魂与肉体、欲望与死亡三个方面的冲突表现了主题,展现了被世上各种矛盾法则弄得进退两难、苦苦挣扎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生存困境,揭示出人类灵魂所遭受的独特折磨和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13.
朱子的欲望观继承自孟子,在肯定欲望和强调寡欲这两方面保持着一定的思想张力。就对欲望的肯定而言,朱子认为欲望是天理在人身血气上的表达,是天地生生之德的表现。而在强调寡欲方面,朱子认为良知良能才是人的天职,人应当与欲望保持距离,以保守自己作为人的本分而不僭越,同时应当以欲望本身所禀受的天理来裁成、安顿它。朱子对欲望予以积极肯定,与汉代以下一般儒者对欲望的贬低有别;而朱子对欲望的严格态度,又与"认欲为理"者迥异。  相似文献   

14.
生活叨语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欲望是动力之源,没有欲望的人,便毫无希望可言,有欲望才有进步,有大欲望才有实现大理想的可能。但欲望的弹性极大,无法用标尺去度量,欲望一旦无限膨胀,就是贪婪,这时的欲望就成了罪恶和悲剧之母。对欲望火候的拿捏调节,全在于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5.
德勒兹从微观视角出发,放弃了马克思以生产力或人的生存状况为人类社会划界标准的立场,根据欲望的运作机制及管理方式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的领土机器、野蛮的专制机器、文明的资本主义机器三个阶段。领土机器是一种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的社会集团,用大地作为管理欲望的手段,记录着生产对象以及生产方式。专制机器用抽象的符号取代大地的符号,启用了全新的编码体系及登记方式,对欲望实行超编码操作,这构成了国家的本质操作,法律是超编码的工具。资本主义机器通过吸取欲望流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资本的本质可以描述为数学意义上的微分关系。"欲望社会形态"思想某种程度上承继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可以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16.
“欲”字之又是希求,“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唯识论》五)。希望获得快乐,努力追求快乐,这就是人的欲望。一股认为佛教否定人的欲望.否定人世间的快乐,这是失之于片面的,山是人们误解佛教为“悲观”、“消极’的一个原因。事实上,佛教既不否定快乐,也不否定人类追求快乐的欲望。避苦趋乐.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之常情。佛陀出世,宏法利生.正是为了让人离苦得乐。对于人类追求快乐的欲望,佛教是如实认知,善加引导。这就是佛教对欲望的基本态度。一、佛教对五欲入生的认识一般世问学问认为.人类乃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相似文献   

17.
先秦诸子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他们都试图为君主提供治国的良方。思想家们普遍承认百姓在政治中的重要性,承认百姓的物质需求的合理性,主张富民,同时又对欲利之心保持警惕,希望通过教化来避免富民与逐利会带来的负面后果。老子主张君主"无为"而让百姓"自富",但富足的水平只可达到满足人的生存之需。他认为大量的财物会刺激人的欲望,主张通过君主的"不言之教"使百姓"无知无欲"。荀子认为人的欲望是生而本有的情性,主张通过富民满足人的欲望,但同时主张通过礼教来节制人的欲望以避免社会混乱。韩非子承认人的好利本性的正当性,主张通过法的规定为百姓求富提供正当的方式,而这一方式同时对国家富强有利。所以,教民并不是改变人的好利本性,而是通过"以法为教"来规范人的求富行为。  相似文献   

18.
知识,命运和幸福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1 思想的欲望和相关性如果某种哲学与生活问题失去相关性 ,就一定缺乏意义。它可以随便是什么 ,人们也就可以不经心地对待它甚至不理它。我曾经论证说 ,最大的问题未必是最重要的问题 (参见拙著 ,1 997年 )。经典哲学研究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往往引起思想的欲望 ,但毕竟太远 ,太远就缺乏与生活的实际相关性 ,因此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尽管可以思考 ,就像纯数学的谜题 )。人的生活意义只能在生活本身 ,而不可能在生活之外 ,假如在生活之外就恰恰意味着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或者很不重要。因此只有切身性的问题才真正非面对和思考不可。切身的世…  相似文献   

19.
行走,最先是我们生活中一种浅浅的欲望。比如说,儿时的作文,我多想周游世界,遨游太空。 成年的行走是一种强烈的欲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喜欢冲破种种观念,带着希望上路,去远方,去云游,就像台湾已故著名散文家三毛。30岁那年,三毛到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与西班牙人荷西一起生活在迦纳利岛,她记录下了在那里生存的点点滴滴,每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披着长发,身材高挑的女人像云一样飘游的模样。可以说三毛的一生,做了两件值得回味的事,一是写书,二是行走。三毛已远去,但她亲手串起的颗颗行走珍珠,永远闪烁在人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20.
正失去的觉得美好,拥有的倒像在煎熬,这样说"青春",似乎毫不过分。别看我现在一做讲座两三个钟头,不带稿子还让读者觉得精彩,其实青春期的我很腼腆,是那种因自知而后自卑的腼腆,腼腆里更多的成分是胆怯是退缩是封闭自我。十七岁,日子像夏天的旱冰场上滚动的轮子,迅猛而飞扬。再腼腆的人,都有种要突破自己的欲望,我就曾半推半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