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中的止观熏修邓俊松学佛要有成就,就离不开止观的熏修。唯有通过止观的熏修,才能达到定慧一如之境。古人学佛修习止观,大都是遁世远引,栖止于溪边林下,身离外缘,一意专修;而现代人学佛,已较难具备这种条件,特别是在家居士,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责任在身,难...  相似文献   

2.
陈坚 《周易研究》2002,(2):56-62
晚明高僧智旭所撰的《周易禅解》是易学史上首部系统地以佛解易的佳作。本文探讨了其中解《大过卦》的一节。在这一节中,智旭通过对《大过卦》的佛学解读,依傍《大过卦》中的易学原理阐明了佛教修行中“定”与“慧”的互利关系,指出只有“定慧兼济”、“定慧双修”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并告诫要防范因“定”或“慧”太过而造成的“增上慢”或“枯木禅”现象。最后笔者指明了智旭以佛解易对现代易学解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汉明帝时无佛道角力事──《佛道交涉史论要》之一节李养正继梁代释僧(公元445—518年)辑录《弘明集》之后,唐代释道宣(公元596—667年)又辑录《广弘明集》。在《广弘明集》卷一所收载的、道宣自辑的《归正篇》篇首,道宣撰《序》述其辑书的目的就在于伸...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十种必须之法(一)有了勇气和毅力,还需要一个好的计划来规范自己的根本行为。(二)在奉行上师的教言时,必须具有信心和精进。(三)必须知道口诀之利弊,才能在上师的各种教敕中,选择(于自己合适)之口诀。(四)必须具有智慧和信心,才能与善妙上师的心意...  相似文献   

5.
在首都有佛教界恭送佛指舍利赴泰巡礼法会上的致词(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赵朴初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南天本师释迦牟尼佛!今天,首都佛教界隆重举行法会,恭送佛指舍利赴泰巡礼,这是继去年泰国僧王座下访问中国之后...  相似文献   

6.
在巍峨壮观的塔院寺大白塔基座北面,有三孔石砌窑洞,中间洞内供奉一尊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佛。右洞内树着一通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宝塔碑。左洞内立有一通“佛足灵相之碑”,简称佛足碑。碑身高1.87米,宽0.76米,厚0.20米。立于明万历十年(1582)。  相似文献   

7.
南山寺佛教史略肖雨南山寺,在元代时谓大圣佑国寺;到明代时,谓大圣佑国禅寺;清时,则谓南山极乐寺。为什么呢?光绪三年(1877)李自蹊的《南山寺碑文》说:抑知佛生西方净土,其国曰极乐世界。兹则释迦牟尼佛原迹古刹,琳宫梵宇,十方衲子登临皆清凉极乐。诸佛云...  相似文献   

8.
心皓 《法音》2008,(9):20-24
佛教三部大经之中,《法华经》历来被誉为成佛的法华.这部经倡导修行以一佛乘为归.将大乘菩萨行者称为佛子、如来使。经中把佛子定义为明了佛乘、修习六度的菩萨,佛子应当具足定慧双修、精进求道、忍辱大力、对机说法等等的德行。关于佛子这一名称的来由,《法华经·譬喻品》说到,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应三请方说的一乘妙法以后.欢喜表白说:“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相似文献   

9.
精进佛七开示莆田广化寺方丈学诚第一天(农历十一月十八日)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从昨天晚上起七到今天,二序大众都来参加了。看到大家一起认真地念佛,我很受感动!我虽然出家已经十多年了,参加过很多佛七、禅七,出外参学也有不少所见所闻,但在广化寺还未曾主持过佛...  相似文献   

10.
新年献词     
《法音》1994,(1)
禅门无甲子,世上又逢春。斗转星移,时轮飞转,在刹那相续中,佛历2538年(1994)新年已届。值此连旧迎新之际,本刊同人谨向全国各民族、各寺院的长老、大德、长者、居上致以节日的祝贺!恭祝各位吉祥如意,法喜充满!过去的一年.国运昌隆,经济腾飞,改革开放凯歌高奏;佛教事业,喜事联翩,中国佛协迎来不惑之庆,召开六届代表会议;宗教政策贯彻落实,十方佛子额手称庆。因缘时节大好,人间万象更新。在佛阳光辉照耀下,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在新的一年中,更应加倍努力,贯彻落实中国佛教协会“六代会”的精神,在加强自身建…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96,(7)
佛言祖语问:诸佛如何行大慈悲为众生说法?师云:佛慈悲者无缘故,名大慈悲。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其所说法,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者(这)个法,若为道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会也悟也;者(这)个慈悲,若为汝起心动念...  相似文献   

12.
妙心 《佛教文化》2009,(3):44-49
真歇清了禅师 真歇(1091—1151),名清了,俗姓雍,四川成都安昌人。中国佛教曹洞宗十世法裔,普陀山佛教禅宗始祖。孩童时,长得眉目清秀,大人们带他到寺庵,见佛菩萨便心生欢喜。11岁在家乡附近圣果寺出家。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佛言祖语张澄基译《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成就胜道宝集》十项无利益无意义之法(一)对自己这个如幻的肉体,无论如何培护侍奉,到头来仍是无常毁灭,实在没甚利益。(二)食、色、财宝,无论如何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实在没甚利益。(三)历尽艰难辛苦所建成的华...  相似文献   

14.
华严三圣像是由李通玄、澄观、宗密对《华严经》中一佛二菩萨圆融无碍关系的研究。提出“华严三圣”及其“观法”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华严三圣像在唐大历三年(768)就由四川地区发展流布到了它的周边省份乃至全国各地。到北宋时,又从杭州传入日本,且从三尊像发展成了五尊、七尊像等大型佛会。  相似文献   

15.
定慧的修习     
《佛教文化》2023,(1):51-53
在禅宗的传统里面,定和慧不分,两个是等持,就是齐修。在佛陀教授的修学次第里,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先有定才有慧。那么在禅的修行里,六祖大师讲:“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相似文献   

16.
译者按 2000年5月15日,联合国官方首次举行卫塞节(Vesak)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槃三期同庆纪念活动,德高望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学者菩提(Bodhi)比丘在会上作了演讲,现将全文翻译如下。  今天,是联合国官方举行首次庆祝释尊诞生、成道、涅槃卫塞节(Vesak)三期同庆的吉祥日子。首先,我对有此殊荣出席这一盛大庆典感到高兴。尽管我身上披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侣的僧衣,我还是出生和成长在纽约市布鲁克林(Brooklyn)区的美国人。二十岁以前,我对佛教毫无了解,二十岁后逐渐产生了兴趣,认为较之美国当代物质享乐主义文化,佛…  相似文献   

17.
一、"以戒为师"的缘起释迦牟尼佛悟道12年后才首次制定戒律,此前他一直致力于宣讲教义、化导信众趋入定慧法门。因为佛陀以智慧法眼看到众生皆具佛性,故而生起无上信心。但佛陀也看到五欲六尘对众生的诱惑,意识到制戒的必要性,这就如同治理河水,开河疏导的同时也应重视修筑堤坝的道理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如来出世,说法度生,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承当,人人是佛。所说一切法门,虽有大小顿渐、权实偏圆,但都是全仗自力,一旦修习功深,方能断惑征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证菩提果。若见思二惑未断,无明尘沙未除,即使定慧力深,依旧轮回,不能解脱。如来悲悯众生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通途法门外,无问自说,特开一仗佛慈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只要信真愿切,执持名号,一日二日,乃(?)七日,一心不乱,即能带业往生阿弥陀国。一经往生,得不退转,朝夕闻法,终必成佛。  相似文献   

19.
一、佛图澄生平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之地位二、佛图澄的理论活动三、佛图澄的社会政治活动四、几点思考学界对于佛教在中国立足的适应性多从思想性角度探讨,往往忽视其政治适应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佛图澄的解析就此作初步思考。一、佛国澄生平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之地位佛图澄,(232—348),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县),出身王族,本姓帛氏’‘’,自幼在乌其国(在北印度)出家,曾两度到根宾学法。晋怀帝永嘉四年(3ic年),来到洛阳,想建寺弘法,适值匈奴刘耀攻陷洛阳,地方骚乱,只得暂时潜泽草野,以观世变。永嘉六年(312),石…  相似文献   

20.
徐晓鸿 《天风》2010,(2):54-55
第二首则如下:二子西来迹已奇(来自西方两位先生的事迹已经令人惊奇),黄金作使更何疑(带着贵重的礼物作为友好使节谁能怀疑)?自言天竺原无佛(他们自己说西方的天竺国原本就没有佛),说与莲花教主知(这样的事情去说给莲花宝座上的佛祖吧)。诗中的“二子”,据考证是利玛窦和神父方济各·特·彼得利斯(一译石方西)。此前,汤显祖已到过澳门,所以对西洋人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