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等,已经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新浪潮。这一“全球化”潮流,给我们中国穆斯林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如何使广大穆斯林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经典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新的解释(“解经”工作),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当今世界同步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反复探索的新课题。一、“解经”工作的意义、依据和标准伊斯兰教界所开展的“解经”工作是在新的…  相似文献   

2.
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时须与可能已经出现.在走向世界的学术进程中,中国伦理走向世界具有深刻的文化先锋意义.面对西方世界的全球化战略,中国伦理、中国学术到底如何“登场”世界?中国的知识精英需要再次荜路蓝缕,开拓出一条走向世界的“学术丝绸之路”或“伦理丝绸之路”.为此,三个问题的澄明便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文化的伦理贡献及其世界性、现代文明危机的伦理本质、中国伦理的世界性机遇与世界走向.一个需要中国伦理智慧的世界文明史已经开始,是中国伦理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3.
<正> 熊十力生当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时代,对传统文化作出了既不同于“西化派”,又不同于“国粹派”的解释。他改铸孔子六经,以民主社会主义和道德人本主义作为中国文化之精髓;他继承明季大哲,以反专制、倡实学作为文化革新之起点;他融贯中西印学术思想,以民族文化精华作为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根基。他在一系列著作中,特别是在巨著《读经示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的易学研究为的是从易学中发见与解析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旨在抉发中国的玄学与道德哲学,而不是作一种历史的研究。他从哲学上为《周易》的解释提供了一个逻辑符号论的模型,为中国古典思想的现代诠释作出了首开先河的有益尝试;他对易学的“实在论的价值论”或“超越的内在”的价值论的诠释,与康德、维特根斯坦关于道德世界的“超越的外在论”不同;他对易之道德世界的分析与解释也是极其形式化的逻辑的。在这些分析与解释中,《周易》的“逻辑世界”或“符号世界”变成了语义的价值世界,或者说,作为“数理物理”世界的《周易》变成了价值论的道德世界。无论是在叙述方式,或内容的阐释与解析上,牟氏的这项研究都是十分新颖的,为国内所未有。但是,牟氏的易学研究只是他学思的开端起步,相对于他的逻辑研究来说,易学研究构成了他的哲学思想发展进路的前逻辑起点,而非逻辑起点,具有形式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探讨既多,成果亦丰。但“拒绝” 还是“融入” 全球化以及如何在“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坐标中选择“中国现代化”,仍是一个需要现实地解决的课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在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方面有所积累,并对上述问题多有心得。这里刊出该所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部分成果,以期学界对这一课题展开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刘祥林 《学海》2012,(5):128-133
法律全球化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客观过程.经济的全球化产生了各国法律互相交流和融通的需要,法律全球化正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规制的理性抉择.法律全球化也是一个各国让渡部分主权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仍然要以尊重各国主权为前提,无论是国内法还是法律全球化过程中的“全球法”都要得到主权国家的批准,法律全球化并不否认法律的民族性.全球文化的多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不同民族传统对法律全球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法律全球化绝不能是全球法律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当下法律全球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美国法律输出的现实,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或反对法律全球化,而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法律全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文化学渊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大差异,其中对人的基本假设存在“性恶”与“性善”的不同逻辑起点,公共权力运行也由此产生了法治和德治的不同方式。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当今社会新特点,对中西方两种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因素批判继承并加以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 ,不仅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 ,而且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也产生着巨大影响。虽然现在谈论文化全球化还有点为时过早 ,但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以致文化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态势。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如何看待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如何合理引导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这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一在我国 ,多年来关于民族文化的讨论主要是在“传统—现代”的框架中进行的。现在看来 ,有必要将这一框架置入“全球化—民族化”这一更大的视野或框…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全球化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 ,已作为现实来到我们身边。发展经济的国策决定中国注定会欢迎和全力投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然而 ,这却使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解决的文化认同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是否已无须认同 ?如果不是 ,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性增加。”这个过程当然会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文化 ;但它非但不能造成文化一体化 ,反而会刺激各种文化认同的发展。社会经济生…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作为一种正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直接触及到了当代人类和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国天主教作为由中国爱国天主教人士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天主教会,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在宗教信仰上与世界上所有的天主教会保持一致,在宗教组织上坚持自治,自传和自养的方针。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它经历了磨难,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如今,它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崛起。面对席卷全球的全球化浪潮,从“文革”的废墟中站起的中国天主教已经融入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潮流,并在波荡起伏的全球化进程中寻求自己能够扮演的角色,努力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并与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广大天主教人士广交朋友,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福址而辛勤地耕耘。全球化是一把双刃的利剑,既为中国天主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之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本文从外在宏观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全球化对中国天主教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对这些影响作了基本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汉代,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均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儒家道德思想从此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流。汉代的法律变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道德的法律化,二是法律的自然化。前者是针对法家“不道仁义”即排斥儒家道德的立法思想和汉代的“非礼之法”──《汉律》而进行的一场变革,通过“引经决狱”和据经义编撰判例法典(如《春秋决事比》)以及通过“据经解律”而编撰法律解释著作(如郑玄章句)等方式把儒家道德精神引入司法和立法领域,从而改变了汉代法律文化的风貌。后者是针对法家否定法律生活的自然根据的思想和制度而进行的一场变革,汉儒借鉴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模式,为汉代的法律生活赋予了神秘的自然根据,并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自然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世”曾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入世”的内容是由WTO(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和若干多边贸易协定组成的一系列法律文件。中国“入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作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所以“入世”之后,也将对中国未来社会的经济及其它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WTO是聚集世弄大多数国家的一种商业与贸易以及其它经济活动的世界性组织,按理说宗教应该与它几无关系,因为宗教主要是与人生思想问题有关的一种活动,而且在WTO文件里确实没有半点文字和内容与宗教…  相似文献   

13.
远与近:侈移中国精神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7,(1):13-32
中国人内心的举止习惯,属于精神风俗,也是中国人的做事方式,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传统,表现在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从“巫”、“血亲”、“懒散”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人内心活动中“近”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类型,进而对学界长期以来固执地以西方知识论类型的哲学概念解释中国思想史,做一种纠偏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相当一部分学者搭建起了全球化凯旋门 ,高持学术性标语口号夹道欢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此相对甚至相反的是 ,许多论者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出发得出危言耸听的结论 ,进而高高扎起了拒斥全球化潮流的意识形态篱笆。这种紧张关系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尤为突出。面对这种“好得很”与“糟得很”纷然杂陈的现状 ,跳开情绪化、经验性的描述 ,进入学理性、规范化的研究 ,已经成为全球化研究中有识之士的学术自觉与心理动因。郁建兴教授的新著《全球化 :一个批评性考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 0 0 3年 3月版…  相似文献   

15.
2006年8月11~12日,中国孔子基金会、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实学研究会、山东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山东孔子学会在日照联合召开了“儒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的90余名学者就“儒学的当代价值及其与实学的关系”展开了讨论。一、全球化时代的儒学价值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各种现实问题,传统儒家如何经过转换,对社会和人生发挥出它的价值和影响?儒家内部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参与当今世界的文明对话,回应全球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与危机,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原则与智慧。在孔子和儒学那里,全人类共有的问题是人与…  相似文献   

16.
黄英杰 《管子学刊》2008,(3):101-107
理想的人的形象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视域中人的形象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社会中国为完成经济转型实现工业化,要求教育培养“技术人”承担历史使命,展示了教育“智”的一维的合理性与优先性;21世纪,为解决时代危机建设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教育必须走向新的超越,培养“智”善”和合的“和合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文化发展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如火如荼,“西方中心论”愈演愈烈。本文通过对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内在本质的探析,认为伦理文化发展始终以中国儒家文化的“和而不同”为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全球化视野中的“和而不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全球化问题由隐而显,这个历古常新的话题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命运,探寻传统文化在其目标和机制中的现代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文化认同与文化整合的统一,提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经典儒家的精髓思想“和而不同”在其视野中的重要价值。文章从趋势和过程两个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和而不同”在文化认同中的目标价值和在文化整合中的工具价值,阐发经典儒家精神的现代价值,指出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是人类文化的大传统,其过程则是传承与创新、冲突与融合的并存。  相似文献   

19.
由市场经济所直接推动的“世界交往”历史形态的生成,标志着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普遍的、自主自觉的类群公共生活时代,或曰“世界公民社会”时代。作为一个内蕴丰富的意义符码,“世界公民社会”最显著、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在于,它是对交往的普遍化所要求的“公共理性”的表达,是对与之相应的以模塑现代“公民社会”民众之普遍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根本追求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彰显。就学理性意义而言,在文化多元与一元并存、价值的差异与共识同在等已成为显在现实的当代中国社会,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是中国封建时代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产物,其中既有封建性的糟粕,亦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华。“性欲即罪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歧视妇女是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封建性糟粕。主张对婚姻与两性关系的严肃慎重态度;强调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女性珍视自己的贞操,则是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道德精华。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优秀道德成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