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自由是什么”和“如何达到自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其实是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规定性。让我们先来粗略地考察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黑格尔在《小逻辑》本质论的§158考察了这个问题。他在“本质”论中由偶然性讲到必然性,并争取自由。自由的主体就是概念,思想概念借助于必然性达到自由、进入概念。(参见贺麟:黑格尔的《小逻辑》讲演笔记》,《黑格尔哲学讲演集》第335页)黑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界近些年来有种观点反对"伦理就是道德"的俗成看法,认为伦理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张要在将两者区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拓展和深入这种具有重要学理意义的观点,需要提出伦理的必然性与道德自由及其逻辑建构的学术话题。伦理的必然性可以从"自然而然"和"人为使然"两个角度进行考察。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的品质要素本性都是自由的,然而只有恪守伦理必然性限定的尺度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建构伦理的必然性与道德自由的逻辑关系,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从三个逻辑方向展开。  相似文献   

3.
应杭在《浙江大学学报》第6期(1992年出版)上撰文认为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规范的必然性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在的理论根据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规范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康德伦理思想的调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伦理史上,尤其在近代对伦理学上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即道德来源,德行与幸福的关系,自由与必然等问题,有过长期的争论,存在根本对立的看法。康德综观了历史上各派的观点,认为它们都有片面性,不是科学的道德学。他要建立一个超越各派伦理思想体系的独创的伦理学,找出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是人类自由的最伟大的崇尚者、探究者和追索者。早在柏林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时,就提出“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的精神”(第40卷、第112页。本文所注卷页数均系《马克思思格斯全集》)。论文主题之一,是探讨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与自由的关  相似文献   

6.
哈耶克认为,由于当代西方主流的社会正义范畴的内涵尚不明晰,因此人们不可能就社会公共利益达成共识;追求社会正义必然会摧毁自生自发的自由社会秩序,必然导致政府专权,导致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由此,他反对当代主流的社会正义思想,并提出了独特的社会正义观。哈耶克的社会正义规则是否定性的,核心内容是程序正义,最基本的分配方式是市场分配,价值目标是维护个人自由。他的社会正义观的合理之处是充分肯定了个人自由的价值、法治在保障人权中的重大作用、个人与群体地位上下流动的积极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对自由、平等、正义等范畴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哈耶克的社会正义思想启迪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处理好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保护人的自由权。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尤其是空间理论视角分析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理解当代社会生活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其生成、持存和发挥作用中是有时空偏向的。必然性更多地归属于历时态的时间过程,偶然性更多地归属于共时态的空间领域。这在当代人类社会全球化与网络化的今天,行为方式的时空取向有了明显变构的条件下,如何联系空间格局去关注和理解必然性、偶然性以及两者的关系,便成为创新性地研究、认识当代社会生活特质及内在规律的重要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8.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必然。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并且进一步在实践中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获得预想的结果。这时才有自由。必然和自由,是对立的统一。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根据必然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从盲目的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的主动状态,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相似文献   

9.
个性自由与“丰富的个体”之文化共同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性独立与自由的确立 ,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主导标志之一。然而 ,确立个性自由的历史必然性与其在事实上尚未确定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已经十分尖锐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问题不仅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 ,更在于人们文化认识的局限和文化模式的限制。一、“集体”死了 !确立个性自由与发展 ,是近代以来一切思想革命、社会革命的宗旨———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目标与途径 ;为了确立个性自由 ,人文学家们发现了理性与历史 ,思辨哲学则把普鲁士王国作为理性的最高存在 ,人们便将走出人身依附关系的个人前途与命运 ,与虚幻的人为设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霍布斯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唯物主义虽然具有比较彻底、比较系统的优点,但也明显地具有机械论性质。一方面,他把物体的一切运动和变化都说成是必然的,从而根本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却又强调人及其选择的"绝对自由"。莱布尼茨依据他的单子论和前定和谐体系,指出霍布斯所理解和阐释的必然性是一种"盲目的和绝对的必然性",这样一种必然性一方面破坏了"道德的必然性"和"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又破坏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7,(5):153-156
萨特用批判性的新人本学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首先批评苏联马克思主义实证方法论导致其理论存在"人学空场",质疑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合理性。然后萨特创立了个人辩证法,并将个人的实践经验作为辩证法的来源,将个人活动纳入到社会历史考察中,严格将辩证法限定在历史领域,否定自然辩证法存在的必要性。最后萨特用人学辩证法阐释先验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自由与历史必然的辩证统一,思维与实践的统一,个人与历史整体化的统一。萨特的人学辩证法对反对教条主义和实证主义思维方式有重要作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的内容,提供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理论范式与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其理论的建构缺乏科学的学理基础,不失为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12.
思想史的考察表明,青年马克思出于物质利益问题遭遇到“苦恼的疑问”,即穷人的存在这一社会问题,而开始告别法哲学阶段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这种现实关怀构成了《资本论》的实际起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彻底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掩盖社会矛盾的本性,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制度根源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没有降低马克思的政治与自由概念,只有在“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与“自由人联合体”对物质生产逻辑的重新规划中,才能打破现有的价值体系,使社会的异己力量复归于人本身,使自然的必然性转化为自由的自主性。正由于马克思始终坚持在对社会问题的求解中诉求正义与自由之来临,社会主义才是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人的权利和自由及其在社会和国家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每一个阶级社会中的政治和民主的现实问题。这是自然的和客观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权利和自由总是表现和反映了处于整个复杂性和矛盾性之中的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及其权利和自由的性质、范围和保障,对于每个公民的生活、个性发展和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个问题在每一个国家中,就成为衡量社会制度、政体与国体的民主与进步的决定性的标准之一,就成为  相似文献   

14.
在康德的政治著作中,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有分界、冲突、一致等不同表现形式——政治与道德严格分界,如果发生冲突则提交道德来裁决,政治在根本上以道德为基础。其不同形式具有内在关联,它既体现了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的关系,也是康德理性主义哲学的必然要求,政治是理性的产物,道德也产生于理性。全面分析康德政治与道德关系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政治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自由及其培养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肇基 《道德与文明》2002,(5):54-56,65
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 ,构成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最基本的问题。道德自由不能仅仅在认识范围内实现 ,而必须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去获得 ,并以道德主体的主体性体现出来。道德主体性的培养途径应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行为训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实现个人自由的正确途径呢?黑格尔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黑格尔的回答是基本正确的。因为自由的确是在它的内部机制中,在同必然的相互关系中实现的。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才更为完全、更为科学。因为自由机制的运行、自由的真正实现,并不只是对必然的认识,而且是一种社会实践;不只是  相似文献   

17.
论伦理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存的伦理关系是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历史性统一,伦理关系本质上是现实合理性秩序中的关系,是有主体精神渗透其中并通过道德、法律、习俗等规则体系维系的关系,它的首要问题是秩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研究伦理秩序应把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加以区分;伦理秩序的顺畅和谐在于道德的有效调节,也在于法律的有效控制。伦理秩序在社会变革中经过必然与自由的辩证运动,使矛盾化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应当是以公正支撑的合理的伦理秩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殷锡智:略论自由与限制自由是否意味着主体活动不受客体的限制?自由获得的途径是否是主体独立自决的,不需要克服和扬弃客体的限制?在人类认识史上,对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德国的一位社会学家琴梅尔认为,“自由始终意味着不受某种拘束。”法国的卢梭认为,自由是历史主体固有的天生本性,“人生而自由”。他认为,人间的不平等、不自由是后天的社会关系造成的,摆脱这种枷锁就恢复了人性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由不是主体意志的任意性,而是主体意识到行为内容的必然性,并且按必然性办事的结果。他站在唯。G主义立场上来看待主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认识了客体及其规律,就可以克服客体的限制,而获得自由自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不仅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认识论中的自由观,而且对历史观中的社会自由也做了科学的解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的,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资本论》,第三卷,第927页)人类在一切社会形态下,都要为满足自己的需要,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需进行物质生产,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在完成人类必需要做的劳动终止的  相似文献   

19.
庄子从道与人之关系角度出发,在《大宗师》中构建了一套实现人之自然本性的系统。通过预设真人这一理想人格,彰显人之自然本性及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再通过对常人修道之可能性与修道之过程的论述,实现常人向真人的转化;最后以道之化化解生之困境与死之必然性对人自然本性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庄子对人之内在自由的发掘与阐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郭象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独化","独化"的主体是"性"."性"意味着一种必然性,与此必然性相联系,郭象哲学十分重视"无心"."无心"即顺应个体固有的必然性,这也是郭象所讲的自然的根本含义.顺应必然性意味着自由.郭象哲学有两个基本命题:"安守己分"和"与时俱化".前者为内,后者为外,二者统一就是"内外相冥",这就是郭象所讲的自由.对个体自由的绝对肯定是郭象哲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