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的领导集体,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的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是指导当今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重大转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上又一次重大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突显出其特殊的重要意义,二者是对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保障和促进。本文试图以法治为基足对精神文明建设作一论述,以此探讨其间的内在联系。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的含义及其必要性所谓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制化,即是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规律性的问题,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性质、根本任务、内容和物质保障等,运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予以确认,上升为国…  相似文献   

3.
数字资本主义是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新样态。这一样态在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剧烈变革的同时,也使许多新自由主义者萌生数字资本主义将助推资本主义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等规范性理想的正义幻象。作为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潮,数字社会主义从“数字主义”“社会主义”“折中主义”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置辩,但由于未能脱离资本主义制度形态的窠臼,最终导向失败。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不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没有“群众的世俗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资本主义非正义问题就不可能消解。所以以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为基础,中国在数字时代提出了“数字中国”理念和方案,通过“数字中国”建设,中国不仅摒弃和超越了数字资本主义、数字社会主义的片面性,还创新和建构了社会主义“高阶正义”,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比较多的国家,因此,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仅是关系到落实宗教政策、维护信教群众合法利益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大问题。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是有着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广大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宗教发展史也已经证明,宗教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是紧密相…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本质的分层次说──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多角度论述李富阁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解决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又正在于真正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一、邓小平...  相似文献   

6.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导向了人的抽象化、片面化发展,以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蕴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为这一理论构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蕴着剥削与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性。就人与资本的关系而言,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和宰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展现了重新颠倒人与资本关系的现实性。就交往形式而言,资本主义使国家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社会主义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探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普遍交往之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新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交往形式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邓小平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充分吸收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三步走”“共同富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话语概念,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称谓、重要目标、战略步骤、本质特征、基本路线、必由之路等重大问题,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初步框架。邓小平在构建这一话语体系时,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有机统一,坚持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扬弃与超越,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无疑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进行的伟大创举。虽然,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本身与社会主义不存在根本矛盾,但是,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必然存在着诸多的对立、磨擦以至冲突。目前改革中的一系列困境,诸如国有经济的产权问题、劳动力市场与按劳分配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的冲击问题、腐败问题等,无一不系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正视矛盾、分析矛盾、从对立中求得统一以…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道路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目标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及其理论的形成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按照加强社会主 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党委、政府和人大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宗教立法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加强宗教法制建设是新时期宗教工作走向法制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决策,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加强宗教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1.
试论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冯今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完全必要的。其实,精神文明的核心是道德。因此,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发展、道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各有关方面正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多种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10年的回顾与展望张江明,马中柱1983年11月全国第一次社会主义辩证法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召开,1984年成立了广东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1987年8月又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辨证法研究会(属于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二级学会、专业分会,挂...  相似文献   

13.
孙伟彦 《美与时代》2014,(9):120-12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存在偏差,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存在矛盾与分歧,研究毕业生择业就业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矛盾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导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有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保择业就业观的科学性、创新性与务实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正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也是调节社会集体与其成员、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正原则把个人和集体、公正与平等、权利和义务、公正和效率辩证地统一了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正原则同历史上各种公正原则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5.
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需要建立一种包括资本主义竞争、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特定组织维度的,更加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仅对于深入理解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而且有助于增进对工人阶级并非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现在还没有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这一问题的认识。文章进而得出结论:尽管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不能为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提出明确的发展路线,但却可以为社会主义战略提供具有指导性的方针,其中包括建立能够广泛确定、调动和代表工人阶级的组织,以及承认有可能将工人阶级转化为社会变革领导力量的各种党派。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战略的重点必须从重新创造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开始,通过这些组织不仅可以重新点燃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希望,使社会主义目标更加明确,而且将充分发掘社会主义潜能并最终实现我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戴木才  彭隆辉 《哲学动态》2023,(7):5-13+125-12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内在关联、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概念。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和科学定位。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纲领性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次阐发中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前提是“走自己的路”,其发展进程具有连续性、统一性和整体性,结构要素体现为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战略目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新书架     
《唯物辩证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简介刘翠兰、田戈、肖哲贤等主编的《唯物辩证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共有13章,26万8千字。该书第一章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过程,第二章谈的是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第三章讲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9.
试论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国家实体已是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本世纪初,随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给整个进步人类带来了多么令人激动的振奋和令人憧憬的希望;然而在其后的道路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却又经历了一波三折、进退起伏的发展,同样令人感叹不已;中国的社会主义也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世纪之交,我们倒有可能冷静下来,理智地深入地思考一番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问题,探究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规律,梳理社会主义历史轨迹的内在逻辑。这个任务无疑是极其艰巨的。任何个人的思索和看法都不过是一种尝试。而历史的规律往往…  相似文献   

2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加强经济立法、建立和健全经济法律体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法治经济,这是人们早已认识了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在经济法制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虽不完善,但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经济法律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企业伦理建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性,远没有为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就这个问题展开研究、讨论,以期引起人们在实践中切实加强企业伦理建设,是很有意义的。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