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1,(2)
一、概念的厘定“佛法”,是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音译略称,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义为轨持。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法”,义为“佛的法”,即由佛陀所创见而流行人间的法。“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故称“佛法”。在内容上,佛法包括教法、理法、行法和果法,体现于文字记录即为经、律、论三藏。广义地说,凡与释尊本教不相违碍的善法皆可称为佛法,故历代祖师大德的言教及其它“世间微妙善语”也是佛法。世尊曾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升摄波经》)又说:“一切世间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增一阿含经》)至于是否是佛法,可以用法印来鉴定。但一般所说的佛法,只指由  相似文献   

3.
法印论     
佛法心髓,就教下言,总摄于佛法印;就宗下言,总摄于佛心印.印,梵语曰穆德罗(Mudra),义为印玺、标志.法印,即佛教正法的标志,为鉴别是否佛说的衡准,乃佛法与外道法的根本区别点.言印者,喻此法如印玺,真实决定,不容移改,不可能被驳倒、证伪.又印者印定义,佛法印意谓法王佛陀印证确定的佛法正旨.《大智度论》卷22云:"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1)
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如果是脱离现实人生,或否定它或与它毫无关系而来阐扬佛法,无论在中国在世界都是说不通而且不可能的;必须要讲明佛法乃是发达人生的学理,乃可通行。以前我曾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话,而一般人或又误会成佛只不  相似文献   

5.
道德,不独是佛法所有的。世界的各宗教、各民族、各时代,都有各自的道德,不过佛教的道德观,在一般共通的基础上,更有他独到的特质。所以,现在想从一般的道德说到佛化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正>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  相似文献   

7.
印光的儒佛融合思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章 《孔子研究》2012,(2):109-117
印光从本体与工夫上分析了儒佛之同异,认为儒佛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如"五戒"与"五常"即是同,不同则在于做人准则、时空观和生死观上,在"孝"的问题上也有层次之分。因儒重日常人伦,佛重明心见性,印光坚持佛法本位论,提倡儒佛融合则双美,务求佛教所追求的出世信仰能水乳交融在儒学所推崇的入世言行中,以求教化人生、净化人心和有益社会的效果,出离生死之樊笼,通过儒佛思想的互补来落实人生的道德关怀,促成俗世礼义道德的重建,终以弥陀净土信仰作为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1,(6)
《法音》1991年第2期发表西妙居士所作《佛法之性质与佛法之研究》一文中谈到“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佛法就是佛法。”并对以科学为方便弘扬佛法提出不同看法,说:“佛法与科学,无论就其基本目的、基本方法及于人生实际价值而言,都有根本的不同。”对于以上二个问题,历来都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抒所见。笔者就个人学习的体会,想谈谈自己的观感,抛砖引玉,敬请各方大德指教。  相似文献   

9.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10.
唐思鹏 《法音》2005,(5):30-32
3月2日,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会长扩大会议,借此机会,笔者就“人间佛教”思想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前来参加会议的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问:中国佛教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无疑是走“人间佛教”之路。法师一贯提倡“人间佛教”思想,请问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有什么内在关系?答:“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而来的。太虚法师将佛法判摄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教之佛本,三期三系:“教”指佛的遗教,为整个佛教所依从之根本。“三期”:指佛灭度后…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1993,(2):6-6
有一次,一位中年朋友若有所悟地对赵朴老说:“我现在想通了,干什么事都当作还债,这样就没有烦恼了。”朴老纠正他:“不!不是还债,是报恩。人的一生报恩是无尽的。”还债与报恩,从表面上很难区别,但究其内涵则是不同的。还债是被动的,报恩是主动的;还债无奈,报恩自愿。因此,其思想境界自有高低之别。按佛法来说,还债是业力,报恩是般若。赵朴老是按佛法予以纠正的,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佛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2.
怎样才是佛佛法与其它宗教的教义,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面所列举的七点,只是检最普通及比较容易懂的来说,目的想用衬托的方法,帮大家对“什么是佛法”增加一些(?)解。现在进一步从另一个方面来研究:(一)怎样才是佛;(二)人类因什么缺憾所以不能显现这本具的佛性;及(三)佛陀传给我们什么方法使我们可以修炼以达到理智、情感及能力都同时存在在最圆满境地的人格?前面我已对“佛”试下了一个定义: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我这里必需说叨一下,这个定义,并不能表示绝对的佛性,而只是凭人的脑筋思想范围内,想对佛性作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解释罢了。说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  相似文献   

13.
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台湾]印顺法师道德,不独是佛法所有的。世界的各宗教、各民族、各时代,都有他的道德,不过佛教的道德观,在一般共通的基础上,更有他独到的特质而已。所以,现在想从一般的道德,说到佛化的道德。人类(进一步到一切众生)能和乐共存,互助合作,...  相似文献   

14.
广霖 《法音》2012,(8):44-48
现代修学者的差别相我们知道,对于已然觉悟的圣者来说,世出世间一切所行都是在行愿,然而在诸学人中,毕竟都还在凡(在圣至少已经无学、而不再是学人了,这里不谈示现),在凡就不是一句放下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就会有了种种方便、种种法相。当然从最本质上说,学佛是让我们觉悟、了脱生死的,但我们就可以此不顾世间亿万生灵、什么都不做了吗?当然不能。药师佛用治病救人接引众生;以算命为业算邪命,但如果做为接引众生起信的方便呢?这个就要看发心,看你发的是贪心还是菩提心,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度量佛法,一切佛法都是凡夫法。在了解佛教不深的人眼中,可能认为烧香礼佛、诵经守戒、吃素行善就算是学佛人了,其实这些最多行的只是人天善法,当然这也很好,种善因得  相似文献   

15.
我们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修,才能成就佛果。在这修学佛道的过程中,初心学人,由于对佛法的理解不深入,没有足够的修行体验,因此往往难以入门。在初心学佛的许多障碍中,有四个障碍比较突出,即:任务观点、执功德相、执着名相、执着仪规。由子有这四个方面的执着就不能离分别而悟证佛道,也就不可能从缘起法入手全性起修了。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1,(4)
二、珍视人生,发挥人的特征,识自性即佛,发菩提心,创造应有的人生价值,发达人生,圆满人生。佛法关于人生价值评判的另一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面,是充分肯定人生的优胜,重视人应有的价值和尊严,教导人充分发挥自己特性,开发自性潜能,创造最高的人生价值。从佛法观来,现时地球人虽寿命短促,苦乐间半,但较之寿命甚长、多乐少苦乃至  相似文献   

17.
李伟 《佛教文化》1996,(2):30-31
我有几个朋友,一而立之年,一不惑之年,一知天命之年。一日相聚,喜岁未大寒,得半日清闲,每人手执香茗一杯,谈起佛教和人生这个话题。天命之友童心不老,且颇具辩才,近看南怀经老先生在大陆出版的几本佛教经典的解释,很自然地谈起读务C得,只见他点上一支烟,说:南怀道老先生这几本书,真有独至之处,点到了当今学佛之人的要害之处,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原来对佛教的一些模糊认识,一下子澄清了。比去。佛法和修行者的关系这个问题,以前认为,佛把修行的方法告诉了我{fi,我们不走样地照办就行了。其实不是这回事。因为佛说的是…  相似文献   

18.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对于佛法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排斥呢?这关系到各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佛大慈悲,于一时中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汝今在家有大福德,众宝璎珞无不充足,男女眷属安隐快乐,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怜愍…  相似文献   

20.
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佛日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二字,乃“依报”、“正报”的略称。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体;依报,指生命上体所依正的国土,即生存环境,佛法说身心世界皆是业力之果报,故名依正报。《三藏法数》卷二七释云:“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