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作品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表达一个处在沉静中的运动和稳定的观念是雕塑作品效果生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软材料、现成品、声音元素、光、电子装置甚至网络技术都被吸纳入雕塑创作中来,雕塑艺术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光因其色彩斑斓,绚烂夺目,成为倍受欢迎的雕塑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清代雕塑颓败不堪,不值一提,对清代雕塑采取一笔抹杀的态度。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意识形态、审美认知、生命意识等深层次去研究,就会重新认识到清代雕塑的历史地位。我们发现清代雕塑是由宗教、皇权走向世俗、民间的重要时期;清代宫廷小型工艺品雕塑制作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清代民间雕塑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3.
当代城市发展迅猛,随着城市文化建设以及广场建设的推进,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重要载体。而相对于传统雕塑而言,动态雕塑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雕塑静止的状态,引入了"运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趣味性。同时动态雕塑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创作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与实践相结合并逐渐完善。文章从动态雕塑的概念出发,明确了动态雕塑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创新的必要性,指明了它对视觉艺术的作用,并对它在现代公共空间的应用发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雕塑作为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也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1908年在奥地利沃尔道夫附近一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一块非本地的、带有红赭色彩的颗粒石灰石雕刻女性雕像,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雕塑作品,距今25000年左右。城市公共雕塑艺术作为雕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区别于放置在美术馆、画廊、博物馆等小型封闭空间的架上雕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城市之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这四种艺术中,人们都会认为音乐与舞蹈相通,绘画与雕塑相连,而舞蹈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其实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雕塑作品经常给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家的创作以启示,很多舞蹈编导家们越来越重视对雕塑的研究,从雕塑中寻求创作素材,启发创作灵感,创作出众多经典的舞蹈作品,甚至创作出了新的舞种。同样,舞蹈作为一种用人物肢体语言来表现情感的艺术,也经常被运用在雕塑作品中,雕塑家根据舞蹈中的造型创作出了很多优美的作品。两种艺术同以人物形体为载体时经常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它们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唐三彩艺术在我国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集雕塑、陶瓷、色彩于一身,吸取了中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雕塑和釉色两个方面,其雕塑造型手法冼练明快,以写实为主.重在摄神.唐三彩中的镇墓神物与其他唐三彩有其不同之处,在于多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一种诡秘气氛.  相似文献   

7.
筱扬 《佛教文化》2011,(2):30-33
记者:说到热贡艺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卡,对雕塑提及不多,这是为什么? 夏吾角:这和当下的艺术品市场有很大关系.在我开始学艺的时候,热贡艺术一直是雕塑最有名,其次才是唐卡.在佛像雕塑的行当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尼泊尔做的面相,汉族人做的衣饰,热贡做的身体比例."讲的就是热贡雕塑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刘明 《美与时代》2007,(10):54-55
本文通过对架上雕塑现状的分析,论述了架上雕塑追问艺术本质的意义和作用;阐述了用人文关怀的善去呈现精神分析的真对架上雕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佛教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题材,它在东汉明帝时期由印度引进.佛教雕塑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就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总的来说,它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化、世俗化和逐渐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并且有一定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王丽萍 《美与时代》2008,(1):111-113
一.雕塑与雕塑艺术 关于雕塑的本质特征,黑格尔曾这样说过:"雕塑用来雕塑形象的原素是占空间的物质,这物质还处在原始的一般性的实际存在,其中可以运用到艺术里的特殊具体的因素还只有它的一般性的空间体积以及就这些体积尽量塑造出美的形象时所能达到的一些较具体的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1.
在雕塑作品中,肌理对审美趣味传达至关重要.因为在艺术接受过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表层肌理.雕塑肌理糅合材料自身特性和雕塑家的审美情感,贯通于艺术传达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非洲大陆的人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非洲文化。非洲的造型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以其简洁的线条、粗犷的造型以及富于想象的夸张变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非洲的雕塑艺术对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作出  相似文献   

13.
诗与雕塑是人类艺术长廊中的两种艺术样式,它们都有一定的时间性,但是在表达媒介和方式上有差异:一方面,诗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时间,雕塑利用物质材料展示时间;另一方面,诗通过承续性描述、表达时间的无限,雕塑则由顷刻性造型指引时间的流动.  相似文献   

14.
生态雕塑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全新观念,生态雕塑可以分为永久性生态材料雕塑、临时性生态材料雕塑两种形态,其中临时性生态材料雕塑是最具有生态性的雕塑形态。对其材料运用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态雕塑材料的特性,进而在雕塑创作中更好地运用材料。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认为,当代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按其从高到低的水平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但又紧密联系的层次,即: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的科学方法技术.某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向导,来探讨这一科学研究中最普遍的思想方法论问题,其出发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思想,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否认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或者否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把物质运动归结为线性的决定关系或还原论.  相似文献   

16.
雕塑与建筑自古以来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雕塑对建筑或建筑对雕塑的作用都很重要。从建筑的起源和雕塑的起源到最后它们各自的发展,从各自都是独立的一部分到最后二者的结合,它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对彼此的意义更是各种各样。从建筑对雕塑的作用来看,建筑的空间化在雕塑的运用使得雕塑有了另一番滋味。从雕塑对建筑的作用来看,雕塑在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形式多样。除此之外,它们彼此的相互运用在它们各自独立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彼此的欣赏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雕塑创作中,各种重力分布的状态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这种不同感受源于作品的图像与观者的知觉,在创作中克服重力的限制不断地尝试营造新的视觉图像去顺应知觉或反知觉,这种克服重力而创造的图像承载着丰富的内涵。重力与平衡只是创作中的一种手段,尝试在雕塑创作中克服引力的影响制造一种漂浮运动的形态,把视觉样式和形式结构结合起来并运用到雕塑的组织构造中,能在看似矛盾的轻重对比和动静对比中,形成心理上的平衡或不平衡,并在创造出一种视觉新奇感的同时能在作品中承载创作者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典范的汉代雕塑,其所具有的写意性在雕塑史上独树一帜。不同于秦雕塑高度写实的具象风格,在创作技法、意蕴传达等方面,汉代雕塑体现出向意象风格的转变,这种艺术取向对当下的雕塑创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项研究立体空间的艺术,雕塑创作与对空间的理解是息息相关的。从古代雕塑到现代雕塑,从西方雕塑到东方雕塑,都很好的诠释了空间艺术创作的灵感。在空间的组成部分中,相对于人们较为熟悉的正空间(三维空间),还有一类负空间。在近几年的艺术创作中,负空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受到雕塑艺术家的关注。本文就以以负空间意识在雕塑创作为出发点,对负空间意识运用在雕塑创作中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环境雕塑已是当下雕塑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公众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环境雕塑空间营造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环境雕塑空间以及环境雕塑空间关系可以对环境雕塑空间营造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过,商业空间、文化空间和休闲空间中的环境空间营造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