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洪书永 《天风》2001,(8):8-9
人不能没有希望。希望像一团火,把我们对生活的激情重新燃烧起来。在我们处在生命边缘的时候,希望哪怕是一根稻草,都能给我们极大的安慰。在我们年幼的时候,父母、老师都会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要做什么?”那时我们的心田都有一个希望,希望我们今后能成为一位出色的企业家,成为一名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愿望不尽相同,但都希  相似文献   

2.
根据条件1,“代表中至少有一个人习惯举右手”,我们完全有把握从代表中找出一位习惯举右手的来,并令其为A。然后,再从其余的99人中随便找出一位令其为B。根据条件2,“任意两个代表中,总有一位习惯举左手”,A和B即是代表中的任意两位,他们中必有一个习惯举左手。已知A是习惯举右手的,那么,B必定习惯举左手。除A和B外,尚有98位代表。在这98位代表中,无论我们挑出哪一位。把他与A放在一起,都必然  相似文献   

3.
从儿时到现在,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照片,请选出你喜欢的照片: A.集体毕业合照B.个人艺术照、写真C.在自然风景区或户外活动照D.全家福、和亲人的合照E.童年的照片选择A:你是个怀旧、念旧情的人。你喜欢的恋情是那种朦胧的、青涩的、不带什么杂  相似文献   

4.
赐安息的主     
孟艳玲 《天风》2008,(9):8-10
在这纷扰复杂的世界,安息成为大多数人的奢望,每个人的心灵都渴望找到一个安息之所,有一位爱我们,甚至为我们舍命的主耶稣就能赐给我们所渴求的安息,并且他正等待我们来就近这安息.  相似文献   

5.
大地的气息     
正每一个人活在天地间,都要汲日月之精华,取山川湖河之灵气,这汲取的"灵气"便是大地的气息。儿时,因兄弟姐妹多,穿衣穿鞋都必须特别节省,因而一到春天,我们就会赤着脚到田里掐菜苔、挖泥蒿,或到溪沟中捉鱼捞虾……虽说那时地尚有些凉,水还有些冷,但赤脚下地下水没几天,一个冬天穿棉袄棉靴捂出的慵懒散漫之气全没了,有的只是神清气爽与活力四射。奶奶说,这是因为人汲取了大地的气息。听了奶奶的话,我瞪着一双疑惑的眼睛,天有阳  相似文献   

6.
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所有人的王者,但一定要做自己思想的王者。绵羊是无法对付豺狼的。如果想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在游戏之前,一定要确定自己是不是那只猫。花儿每天可能都会有上百只蜜蜂亲吻,可它的果实最终可能没有一颗。恋爱虽是甜美的琼浆,但随便乱喝或饮之过多,也会变成烈性的毒汁。  相似文献   

7.
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更重要的要独创地解决问题,人们在活动中,要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独创性是一个比较高级的思维的智力品质。过去对思维的创造性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以少数杰出的发明家和艺术家为研究对象。但是在近一、二十年来,研究者们认为:创造性或独创性是一种连续的而不是全有全无的品质。人人(包括儿童)都有创造性或独创性,都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目前,在国外研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美国学者M·Friedman 与R·H·Rosenman 首先把急躁、做事快、争强好胜的行为类型命名为“A 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或“A 型性格”;与之相对的B 型行为类型的特点是悠闲自得、不爱紧张、不喜欢争强好胜,有耐心等。由于A 型行为类型者与B 型行为类型者对时间表现出明显的行为上的差异,因而,人们很容易想到A 型者与B 型者在时间认知上可能有所不同。从国内外有关研究中发现,关于A 型与B 型者的时间认知问题仍是有争议的,所得到的结果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有的解释也难以服人。为此,我们试图对A 型与B 型行为类型大学生的时间认知问题作系列研究,以便进一步探索时间认知中的人格特征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命中有些伤处,你不去碰它,你永远不会知道有多痛。我的朋友有一个好习惯,几乎每个周末她都会去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孤儿,带去一些小礼物,陪陪他们。也是从她那里我知道了其实福利院的孩子多多少少心里都有一个结:每年的三月总有很多很多人来看望他们,可是基本上只是在三月这个学雷锋月,  相似文献   

10.
叶东升 《天风》2007,(8):11
我赞同这样一段话:人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会面对问题,尤其要学会如何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有些环境中,我们只能以无限的敬意,把一切默默存心中,静待天父的眷顾。尤其在四月里。四月,是我们重整信心的日子。人生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影响着生  相似文献   

11.
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医学科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医学科研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710032)黄力子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医学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问题在于其适应范围不同。有些对象或问题,应该用习惯性思维方式来思考;有些对象或问题,应该用创造性思维方式来思考;还有一些对...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又叫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活动的基础。提到创造发明,人们常常会想到牛顿,爱迪生,因为他们都曾有过杰出的发明创造。而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创造性思维,就会明白平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创造性思维,试看下面的例子。某酒楼生意兴隆,有一天,服务员向值班经理报告了这样一件麻烦事,一位经商的老主顾打电话准备当晚8:00在本酒楼吃完告别酒后挥师南下广州做一宗大买卖并指定房间非308房不可。因几年前他就是在本酒楼308吃完告别酒后北上俄罗斯做生意的。当年在俄罗斯一举成功,这几年来生意越做越红火。所以这次准备南下的告别酒会也一定要在308室。而308室已有一桌客人在吃饭,一时半刻散不了席,给他们调换一个房间吧!他们又坚决不同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社会比作舞台,那么,有人站在前台,有人隐身幕后。站在前台的人都会一举一动引起注意,都较隐身后台的人为多。用中国话说叫做“出风头”。传统的观念中,出风头即有显现自己,自我夸张、自我膨胀的含义,仿佛是不太应该做的事。也常听人说:“我这个人最不喜欢出风头”,意思简单明了,那是表示情愿默默无闻地生活,不愿谁人注意到他的存在。这样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多会觉得这是个有德性、有修养、与世无争的人,要赞美一声淡泊清高。事实上,站在前台“出风头”或躲在后台谈泊清高,并无好环高下之分,主要是依…  相似文献   

14.
陈丰盛 《天风》2016,(2):34-35
正父亲的角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很重要,但事实上却经常是缺席的。这种缺席包括父亲的离世或外出、没能负起责任等,导致孩子在成长中缺少父亲应有的正面影响。差不多每个人的成长里都或多或少有父亲缺席所造成的遗憾或伤害。"我们在天上的父"值得关注的真理是,每个人都有一位"在天上的父",成为我们生命中无可替代的父亲。肉身的父  相似文献   

15.
季节随想     
季节,像一本书。每个季节,如同不同体裁的文章。每一页都记载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及属于某个人的不一样的过往。这些故事,或欢快如奔流的小溪,或低沉如沉默之山岗,或豪放如大江之奔流,或内敛如草原之静默。而我们,则如这季节里且行且吟的歌者。翻动着的每一个日子,如同一首首温婉的歌。歌声里,有自懵懂到成熟的蜕变的欣喜,有自无知走向成功的艰辛的惆怅,有由兴旺到低谷的无奈,亦有自繁华走向蛮荒的苍凉。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一生到底要做些什么,这一生才不算白活?这是一个使人困惑的问题。一个人从懂事开始,只要不是白痴,在这件事上,都会有少年的烦恼,成年的迷茫,老年的无奈。我曾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美国一位普通警察,他在二十出头时干警察这一行,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地区的许多茶人,在国外的茶艺跟前,往往表现出极度的自卑及低落。尤其是面对日本茶道或韩国茶礼时,我们的许多茶艺专家却找不到阐述中国茶艺的话题。的确,人家的茶道和茶礼都有着属于非常规范、统一的体系,而且也确能激发引以自豪之神游。反观我们的中国茶艺,只是显得那么松散且自由随意,似乎失去根源而没有着力点。我什1的茶人就往往因而否定了自己的现状。更有一些台湾地区或大陆的茶人,对“茶艺”一名早已自觉有名不正面不顺之感,提倡“正名运动”,要将茶艺改回“茶道”,从古服古礼中找到中国茶人的尊严。有些茶艺专家学…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2011,(3):116-116
禅宗有个著名的公案: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师日:非风动,亦非幡动,能者心动尔。心动,心随之而动,因此主要的是这个“之”,它直接地决定了“动”的后果。既然心动是引子,而我们又无法阻止,那就应该去修,去明,去悟,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很喜欢看一个日本的电视节目,内容主要是在介绍生活过着自给自足的人。每个选择这样生活方式的人,背后都有一段个人的故事,但无论如何,大多数人或是因厌倦了社会的制约,或者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因此选择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这样,当然要离开城市,于是我们看到采访人员带着摄影器材,翻山涉水到穷乡僻壤去寻找这些独居的人。  相似文献   

20.
押沙龙的发     
洪书永 《天风》2006,(16):6-7
经文:撒下14:25-26,18:9 旧约圣经"押沙龙的头发"的故事成为今天的一个典故,意思是一个人的优势或长处往往成为他失败或跌倒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一个人的优势如果没有利用好,或许会成为他失败和跌倒的一个因素,相反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弱势和短处,如果利用得好或许是他成功的一个阶梯.圣经里面有这两个显著不同的一对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