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是浑沌的或笼统的。这种看法不仅存在立论方面的问题,而且受到来自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方面大量具体事例的质疑。正确的看法很可能应当是:不同民族在思维的精细或笼统方向上各有短长。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者们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之不同,并不在于是否承认19—20世纪中国哲学与以往数千年中国哲学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不在于是否承认这一变化的根源来自中国从鸦片战争起被卷入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模式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举办的“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9月ZI日至24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举行。来自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近40名专家、学者,出席这次讨论会。与会的老、中、青学者围绕“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热烈讨论,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了相同或相近的看法。会上形成的一个共同看法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尽管由于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条件不同,各民族文化有其独特性和差异;然而…  相似文献   

4.
安乐死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事实,但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国内作为一个医学伦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来,还是近几年的事。它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是很自然的。笔者认为在安乐死的道德理论的探讨和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不同文化层次对安乐死意向调查引起的思考 对安乐死的看法,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现就我们对100人的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哲学究竟有没有主体性或主体思维,学者们提出了不同意见。根据蒙培元先生的看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应当是完全肯定的,而且主体思维或内向型思维乃是中国哲学传统区别于其他传统的根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把主体的内在意识作为根本对象,把内在意识的自我觉悟和自我实现作为根本目的……其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内向型思维,即主张返回到自身,确立并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实现自身的内在本质。”(蒙培元,第6页)蒙先生的话代表了中国哲学界许多学者的看法。然而在中国哲学中,像“主”、“客”或“内”、“外”之类的词,都易引起歧义,其具体含义往往与对自我概念的不同理解有关。更清晰  相似文献   

6.
《周易》这部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承认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但是,怎样来解释这个事实,如何估价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就主要倾向而言,有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长寿之道简介玛丽安娜·贝纳坦通玛丽安娜·贝纳坦通(Mariannebenetatou),希腊雅典人文学院研究员,获巴黎大学比较哲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中欧关系跨文化研究。对待长寿这一问题,中国和西方具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西方认为人死后精神占据...  相似文献   

8.
《哲学动态》 2 0 0 1年第 7期发表了孙中原教授题为“中国逻辑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文章(以下简称“孙文”)。文章讨论了几个与中国逻辑史研究有关的问题。对于孙文中的观点 ,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冒昧地发表出来 ,敬请学界前辈及同仁批评指正。一、中国古代逻辑是否存在。孙文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逻辑是存在的。科学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 ,有中国古代逻辑史 ,才能有对其进行研究的中国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没有中国古代逻辑 ,也不会有中国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 ,该方向的科研选题和学位授予等都失去根据。”从这段论述看 ,是因为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从周代到清代中期大约二千六百年间的哲学,可以叫作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哲学在基本方向上是与世界别的国家的哲学一致的,都是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交互斗争交互影响为主耍内容;然而,在具体表现上,却不能不有其特殊的形式。中国古典哲学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范畴,白己的一套独特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些基本概念的意义,又是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假如想正确地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古典哲学中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的意义。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许多基本概念都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共同使用的;但是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却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对之采取了不同的看法。这也是应该注意的。本文试图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宇宙观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作一些简单概括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哲学正处于困境之中,如何把中国哲学引出困境,走向繁荣,是每一个哲学工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一些哲学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把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 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11.
陶世龙先生是地质学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最近他完成了《科学在中国的困惑》系列文章,在论述“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的观点时,谈到了科学发生、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一个从大文化(科学是大文化中的一翼)的背景去思考“科学”问题的新视角,尽管会有不同看法,但学术问题,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鸣,允许讨论。 上一期,我们已发表了陶先生系列文章中的一篇《从来没有救世主》。以后,我们还将陆续发表这系列文章中的其它篇章.欢迎大家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出版了,这是一件令人高兴,值得祝贺的事情!作为一个读者,我想谈点看法。我的看法主要是对《哲学》卷里中国哲学史部分讲的。我用的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哲学的异同和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五四”以来许多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发展前景,这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也应该看到,在比较研究中,诸如对中西哲学在什么意义上进行比较、如何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何在等等,均存在不同的看法,似又未更深入的展开讨论。冯友兰先生这篇文章,是三十年前的英文稿,从一个角度对中西哲学作了分析和比较,作为一个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故将中译稿予以发表。我们期望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在更高的水平上深入地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核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实际的有机结合,集中反映出中同共产党人材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围绕《印度之佛教》争论的具体问题集中在印度佛教史的分期、人间佛教等方面,与王恩洋先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空、有两宗何为了义"的不同看法。这场争论集中反映出争论各方对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了之后人间佛教的理论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王吉民、伍连德撰写英文版<中国医史>的起因与美国医史学家嘉里逊的<医学史>一书有关.伍连德的信可能使嘉里逊对中国医学的看法有了改变.<中国医史>有未正式公开出版的中文译本,其翻译初衷是为了批判所用.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再认识马中平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经历了1300多年漫长的文化融合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文化。笔者试就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中国伊斯兰文化这一概念谈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内涵分析要讨论中国伊斯兰文化,首先应对...  相似文献   

18.
为了尽可能接近国际逻辑界的水准,准确地向中国广大读者介绍逻辑史、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基础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逻辑词条,与国内许多甚为流行的看法,有许多不一致。具体地说,它有以下新观点: (一)逻辑定义为关于推理形式的科学。这个定义合乎国际上通常的理解,但不  相似文献   

19.
看了“中国穆斯林”第九期云烈同志的“对于回汉通婚的意見”以后,現本着敢想、敢說、敢作的精神提出个人不同的看法。对“民族感情”“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利益”必須有正确的看法和采取正确的态度:资产阶級的民族利益和无产阶級的民族利益是不同的,资产阶級的民族利益只是少数剝削阶级的利益,而我們无产阶級的民族利益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資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我国逻辑学界对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了再认识。各方的看法虽不尽一致,有的甚至针锋相对,但这对于推动我国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借此机会,我也谈谈自己对如下三个问题的看法。这三个问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