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信仰转型中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强 《现代哲学》2006,(6):121-125
在西方法律传统的演变中,法律信仰的转型是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凸显而发生的。基督教理论承认人的有限自由意志,在上帝之下,君主必须服从神法和以神法为依据的法律,个人意志可以高于君权,由此形成了神权保护民权、对抗王权的局面。在自然法理论中,自由意志被理性所取代,人依赖理性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神法和自然法的世俗法。理性主义则认为,人不再需要神的帮助,仅凭理性的命令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理性本身的法律,获得对法律的信仰。西方法律信仰的转型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主义的演变历程。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将“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处于目前文化境遇中的中国人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沈承恩 《天风》2002,(11):10-11
这段经文是主耶稣在谈论一个自由的问题。基督教的神学也认为自由是个重大问题。首先,自由是上帝给我们人的一个莫大的恩赐。上帝造人,给人自由意志。创世记第2章记载上帝造了一个美丽的花园,叫伊甸园,把他造的第一个人亚  相似文献   

3.
徐弢 《宗教学研究》2004,(2):142-146
托马斯·阿奎那虽然不是第一位以"自由抉择"为题来讨论人的自由的经院哲学家,但是在基督教哲学史上,他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最为全面和完整,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意义拓展和创造性发挥,他不仅有效地调和了当时经院哲学内部的意志主义与理智主义之争,而且成功地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论中引申出自由的判断与自由的选择相结合的"理性意欲说",从而使人的自由"在内容上成为意志的行为,在形式上成为理智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西方道德哲学以理性的个人为基点,形成了“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两条确证道德自由的代表性理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两条理路由于忽略了道德自由问题产生的现实生活基础,要么将道德自由推向了道德强制,要么将道德自由降格为道德任意.道德自由只有在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发生的具体场域,也是道德自由得以可能的真实支点.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道德自由是社会伦理自由,社会性的个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现实的社会伦理责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伦理责任所承载的道德自由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5.
上帝预定与人的自由意志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性张力,并构成了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个广泛持久的探讨论题。基督教教义与神学在其历史与逻辑推演中,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凝结成所谓的"阿米尼乌主义之争"。本文分析了阿米尼乌主义在教会史与系统神学里的地位与处理方式,指出了这场争论起因与要旨就在于因不同圣经解读而导致的对于预定对象与自由意志的不同理解,勾勒了福音派阿米尼乌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现代福音派信仰的影响,判定阿米尼乌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宗教改革"的一种后续发展,认为它作为加尔文系新教改革宗内部的重要神学分支,几乎一直伴随基督教新教这五个世纪的发展,并对丰富和深化基督教新教信仰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耶利米先知以善于在传达蒙召使命的同时表述个人情感而著称。其五篇自己的“忏悔文”贯穿于《耶利米书》中。这些忏悔文表达了上帝的意旨与预定及个人的意志回应和理性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7.
继量子力学问世后,自由意志定理的提出再次抨击决定论,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定理利用SPIN、TWIN和MIN三条公理清晰地证明了粒子行为的非决定论性,为最终理解自由意志观念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学界也有质疑,认为自由意志定理证明的只是非决定性,而不是自由意志。大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知觉与自由意志并非人类独有,而是从人到单细胞生物呈现出由繁至简的渐变过程。单有非决定性显然尚不足构成自由意志,具有知觉能力是粒子自由意志的必要条件,自主选择与知觉能力共同构成了粒子自由意志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8.
康德终生关注人,尤其关注实践意义的人。在实践论范围内,他把人放置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上帝诸多关系中去加以审视。人与自身的关系其实就是理性与感性、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理性独立于并超越感性之自然从而争得自由,才有道德,才成其为人。于此,康德强调此种独立与超越之自由,强调理性自律的道德价值。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是理性与理性、自由与自由的关系。理性与理性、自由与自由乃是基于道德之上的人格平等的关系,是诸多立法意志的平等关系。于此,康德强调人格之间的平等,强调理性立法的人格尊严。人与上帝的关系就是意志个别与意志一般、理性个别与理性一般的关系。康德引出上帝旨在解决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即至善问题。在康德看来,上帝乃是理性自身的一种主观设定,人对上帝的信仰不过是理性对自身设定理想的信仰,即对正义的信仰。于此,康德强调正义,强调理性战胜人类自我、调整社会的理想。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康德实践意义之人的真正内涵就是理性自由、理性平等、理性正义。康德大讲理性乃其一大贡献,但只讲理性又为其不足。马克思主义不满足于此,才有人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之说。  相似文献   

9.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基于心理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流派在对人格、自我和行为动因等基本问题作出解答时,始终存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分歧与对峙。该文在对这些分歧和对峙作出评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了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和目的性动因,主张目的性是自由意志存在的基础,而人类意识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以及自我对不同选择的断言则使自由意志成为必然。自由意志与决定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人是上帝的合作者我们不是历史的合作者,我们是上帝的合作者。 (马里坦:《论现世的制度与自由》,1933 年,第103页;《关于历史哲学》, 1959年,第72页) 2、人具有天赋的自由意志我们要使任何人类社会都组织得井井有条并有利于大家,就应当以这个原则为基础,即人人都具有人格的特性。这就是说,人具有天赋的理智和自由意志。因此,人本身具有直接来自其本性的权利与义务,而这些权利与义务是一下子同时涌现出来的。因此,它们是普遍的和不可侵犯的,而且无论如何不能剥夺的。 (约翰二十三世:《人世和平》通谕, 1963年4月11日)  相似文献   

11.
经济服务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相互满足需要的活动,基本内容是相互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动付出,基本依据是社会分工和商品所有者成为彼此独立的私有者.经济服务伦理是一种客观伦理关系,同时体现着商品所有者的意志对待关系,内含一定道德观念并受一定道德规范调节.商品交换双方之间相互依赖、互利互惠的客观服务关系构成市场服务的伦理常规;基于个人道德自律并由个人自愿选择的无偿服务行为是市场服务的道德特例.市场服务主体有获得利润、实现个人或企业价值的责任,同时要为社会提供优质市场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争议性话题.从学理上,安乐死可以分为自愿安乐死和无意愿安乐死.自由主义的伦理学分为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以自由主义哲学观来审视两类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自愿安乐死体现病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是人格尊严之自主性的结果;无意愿安乐死是由利益相关人代为选择,符合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严格立法来规范安乐死行为,也应成为我国法律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虽然慢性病的危害十分巨大,预防慢性病的措施非常简单易行,但慢性病预防行动却十分缺乏.对自由意志的强调及自由意志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促进慢性病预防行为存在伦理困境,不能有效促进慢性病预防行为.要走出两难困境以有效促进慢性病预防行为,需要对自由意志有新的认识,既不能完全放弃自由意志,也不能守住自由意志不松.  相似文献   

14.
<正>"自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通常被用来对个人或是个人的意志和行动进行描述,例如哲学史上著名的意志自由与必然性的问题,自由主义者为之振臂高呼的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结社自由等问题,都是以个人的意志或行动为研究对象的自由问题。然而我们是否也能构想一个  相似文献   

15.
神正论问题向来是宗教哲学绕不过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如果上帝拥有全知、全善和全能的属性,那么恶为何存在?刘易斯从几种回应入手,最终将论争的焦点集中在A.普兰丁格的自由意志神正论上。刘易斯反驳了普兰丁格对神正论仅仅作"辩护"的态度,也认为应当扩充一下普兰丁格的"有意义的自由"的含义。通过对比相容论和不相容论,本文论证了对自由意志神正论应当采取不相容论的立场,并且引入莫林纳主义的"中间知识"和"关于自由的反事实句"两个概念。最后,刘易斯为了反驳自由意志神正论,提出上帝可以给予受造物选择性的自由,这样一来,有自由的受造物和无恶的世界就能并存,由此指出了自由意志神正论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篇从有神論的立場評介薩特尔自由哲学的文章。作者首先簡略地介紹和評論了薩特尔的政治态度、哲学思想和創作活动,特別指出他重复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对宗敎进行过“不少过于憤恨的嘲笑和歪曲的批評”。然后,作者就以薩特尔的若干戏剧作品与哲学著作为依据,說明他主张人是“由他自己造成的东西”,是“注定自由的”,从而认为“决沒有設計人性的上帝”,走向无神論和否认上帝的“虛无主义”。同时,作者指出薩特尔的一个矛盾,即薩特尔也談人受到不能摆脫的“束縛和制約”,以此怀疑“人是否有权享受这种高度的自由”。最后,作者站在經院哲学的立場上批判了薩特尔的主覌唯心主义絕对自由論,說“人是有限的存在物”,“人在做出决断时不受自己設定的规律的制約,而受一种往往預先給定的良心的判决的制約”,“人的行为和創造”不仅来自“自己的意志”,而且也同样来自“上帝的恩賜”,人即使处于自由状态中,也是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作者批評薩特尔“把人提高为他自己的創造者,否认了作为造物主的上帝”。  相似文献   

17.
康德把自由和强制的对立放到了自由的理念本身之中:自由只能位于(强制性的)法律之下。他企图用个人和普遍性的统一扬弃这一对立。在社会行为范畴内,这一统一显现为联合起来的个人,自动全面的自我限制,只有这样,社会定在才可能是自由个人的世界,才可能是“市民社会”。黑格尔认为,作为市民社会基础的“普遍性”根本就不能完成它的使命:将个人的自由扬弃在普遍的自由之中,黑格尔据此出发,对康德的法学理论提出了批评:“依照这种见解,其成为实体性的基础和首要的东西的,不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合乎理性的意志,而是单个人在他独特任性中的意志,也不是作为真实精神的精神,而是作为特殊个人的精神。这一原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决定论难题,在奥古斯丁那里体现为上帝之预知和预见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中世纪哲学家们试图从哲学上来阐述此兼容性,奥卡姆则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自由意志的内在偶然因果性为核心的解决方案。这建立在他关于自由意志的形而上立场之上,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理性行动者所拥有的以偶然的方式进行运作的能力。他关于自由意志的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古代的亚里士多德诠释传统、中世纪方济各哲学家们对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司各脱关于自由意志的针对相反事件的能力的学说。司各脱的意志之偶然性的学说在奥卡姆那里得到保留,但在逻辑分析上,他驳斥司各脱的"本性的瞬间"的概念。通过对这几条发展线索的分析,可以更充分地理解奥卡姆关于决定论难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列维纳斯指出,上帝是一个道德行动,而不是抽象的宗教事件.在“上帝死了”之后要想保持上帝信仰,我们必须从伦理的维度对上帝进行重新阐释.列维纳斯从现象学的维度描述了人类的宗教经验,这种经验结构是一种伦理结构.上帝信仰并不是偶像崇拜,也不是神秘的个人体验,而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最初结构,这种结构导向最高的善;爱上帝在根本上是爱邻人.  相似文献   

20.
<正>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讨论了公正与意愿行为、意愿与选择以及意愿与行为责任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责任的关系问题,以及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问题。亚里士多德把行为者的意愿,即主观动机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应对其行为负责的必要条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