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增加对医院的补贴,增设药事服务费的做法在降低医疗费用方面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为药品加成政策只是医疗费用高的表面原因,医疗费用高的真正原因是医疗系统的垄断,降低医疗费用必须采取包括放松政府管制、引进民间资本、维护医疗市场秩序、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
政府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增加对医院的补贴,增设药事服务费的做法在降低医疗费用方面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为药品加成政策只是医疗费用高的表面原因,医疗费用高的真正原因是医疗系统的垄断,降低医疗费用必须采取包括放松政府管制、引进民间资本、维护医疗市场秩序、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3.
医疗机构实施“医药分离”的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变“以药补医”的不合理补偿机制,国内外医疗机构多采用“医药分家”政策,事实证明,该政策弊大于利。介绍了镇安县村级医疗机构实施的“医药分离”模式并分析了其对次均就诊药品费用、医疗费用以及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比例的影响,认为该模式能够降低药品价格、减少医疗费用支付,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正在推行"渐进式的医药分业"政策,目标是将药品价格总体下降26%~30%,将每年469亿元~547亿元的药品毛利化作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的调整幅度,以后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按物价指数逐年调整.但在现有条件下执行这一政策,表面上医疗机构是直接的利益受损者,但事实上广大的药品消费者或支付者将为之埋单而成为利益受损者,药品生产者和流通渠道才是这一政策的真正受益者,政府也将面临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或增加医疗机构补偿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5.
医疗价格过度增长的管制原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医疗服务的准公共产品特征说明医疗价格问题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解决,政府必须对医疗价格进行管制.造成医疗价格高昂的原因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基于对医疗价格的政府管制现状分析,认为对医疗价格的管制不善,是导致中国高昂医疗价格的原因之一,并且提出了对医疗价格进行管制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6.
医疗价格过度增长的管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服务的准公共产品特征说明医疗价格问题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解决,政府必须对医疗价格进行管制。造成医疗价格高昂的原因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基于对医疗价格的政府管制现状分析,认为对医疗价格的管制不善,是导致中国高昂医疗价格的原因之一,并且提出了对医疗价格进行管制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7.
“医药分业”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正在推行“渐进式的医药分业”政策,目标是将药品价格总体下降26%~30%,将每年469亿元~547亿元的药品毛利化作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的调整幅度,以后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按物价指数逐年调整。但在现有条件下执行这一政策,表面上医疗机构是直接的利益受损者,但事实上广大的药品消费者或支付者将为之埋单而成为利益受损者,药品生产者和流通渠道才是这一政策的真正受益者,政府也将面临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或增加医疗机构补偿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8.
1 医师法规范全国医师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对此,国家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逐步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社会和个人办医形式为补充的办医体制;加强全行业管理,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调整医疗服务结构,在保证基本需求、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前提下,拓宽服务领域;推行社会医疗保险等等。为了巩固这些改革…  相似文献   

9.
市场机制、政府调节与医疗管制制度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现代经济学的框架中,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也存在市场失灵,使政府管制的产生与存在成为必要,以弥补与矫正市场缺陷.  相似文献   

10.
由于医保机构、医养服务供方和需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医疗行为难以监督;医护与养老、门诊与住院的转接缺乏相关的标准,医疗服务供给与利用的合理性难以甄别;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补偿不到位,加之第三方支付,医养服务供需双方控费意识缺乏,医疗服务过度供给和利用难以避免。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推进临床路径;完善医养服务需求者医疗成本分担机制和个人征信制度;优化医疗保险付费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防范和控制过度供给和利用行为,确保医养结合模式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取消“以药补医”,回归公益性以及增加政府投入并不能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分析指出,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正确的医生定位、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医患矛盾、纠正扭曲的服务价格、采用合理的就诊次序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才是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世纪90年代民主政府的建立并实施一系列社会、经济和制度的变革以来,泰国的医疗体制也相继发生了变化,特别是30泰铢的普及医疗计划,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但是由于医疗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健全,仍存在公立部门医务人员短缺、私人医疗机构不断膨胀的问题,为此必须要合理规范医疗市场,避免医疗服务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卫生、医疗服务系统近年来产生了大量严重的伦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归类、分析,找出我国众多严重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公共卫生责任主体的缺位.解决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卫生母法的建立;政府对"公共性"卫生服务责任到位,扭转卫生工作严重的市场化和趋利化倾向;彻底改变医疗费用的"后付制"和"第三方付费制",实行政府正向投入;改变当前在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投入方面过于细化的分级财政体制;制止药品广告和虚假的医疗广告;加大控制政府公立医院建设的成本和降低医院运行费用的工作,严格收费价格纪律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饱受各方诟病多时,政府不断出台的政策却收效甚微.通过分析医疗机构、管制者和患者所面临的风险与收益、行为与选择、医疗机构与管制者之间的重复博弈,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一次性博弈,提出医疗机构与管制者、医疗机构与患者的双重博弈假说.指出了"药价虚高"的根源以及解决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护理、教学和科研队伍,以肿瘤疾病综合治疗、肝脏移植、骨髓移植、微创治疗、急危重症诊疗、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为代表的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医院坚持崇德尚医的院训精神,以建设学科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学院型大学附属医院为目标,跻身全国顶级医院百强,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特色医院文化医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辽宁省文明单位"、"中国最具影响力肿瘤医疗机构"等荣誉。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世纪90年代民主政府的建立并实施一系列社会、经济和制度的变革以来,泰国的医疗体制也相继发生了变化,特别是30泰铢的普及医疗计划,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但是由于医疗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健全,仍存在公立部门医务人员短缺、私人医疗机构不断膨胀的问题,为此必须要合理规范医疗市场,避免医疗服务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7.
解决"看病难"问题可在一定程度缓解医患矛盾,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我国台湾地区为解决看病难问题采取的相关举措对我国大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台湾地区为解决"看病难"问题,采取了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实行转诊制度和医院预约制度等多种举措,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经验包括鼓励多元化办医、加强医师培训、实施双向转诊和开展预约挂号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患者的调研,发现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及中标采购价格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产、供、配送机制不配套且缺乏监督,对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政策不到位,资金运转困难.建议对基本药物目录进行补充调整,政府有关 配套政策应尽快出台,并适当放宽基层医疗机构的核编标准,严格审核药品招标价格.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三明市为解决公立医院医保基金连年亏损问题,以全面推行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三明路径"。"三明路径"从医药流通领域进行了突破,通过改革药品招采机制,打破传统的"以药养医",实行院长和医务人员"年薪制"以及成立医保管理中心进行"三保联合",实现了药品费用大幅度降低,医务人员收入显著提高,百姓得到实惠。但是,"三明路径"下仍存在过度医疗、年薪制弊端、政府主导作用不足、经验推广局限等问题,因此对于我国医改的可持续推进尚需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以区域医疗信息交互平台为技术支撑,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协作体系及专家团队,对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功能进行可行性研究.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了服务效率、控制了医疗开支、改善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促进了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协调合作.同时有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三级甲等医院专注于疑难病症的治疗和研究,有助于一、二级医院提高患者信任度及全科医生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