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丁 《现代哲学》2023,(6):89-98
在德国唯心论产生的最初阶段,斯宾诺莎同时作为谢林与黑格尔哲学的典范影响了他们的体系建构方式,尤其是谢林的“同一哲学”。但谢林在继承斯宾诺莎的同时,也延续了斯宾诺莎那里无限者自身与特定无限者,即实体与属性之间关系未得澄清的疑难。这一疑难促成谢林晚期哲学对神与自由概念的重新思索。伴随着谢林最后的思索,在他眼里曾经作为体系本原的“实体”概念,就被转化为描述终极偶然性的“不可预思之在”,而这意味着德国唯心论对于斯宾诺莎的接受和处理最终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德国唯心主义,尤其是谢林和黑格尔的学说,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俄罗斯哲学家产生了强烈影响。这些哲学家中包括弗拉基米尔·S.索洛维约夫,19世纪的一位杰出思想家。毫无疑问,谢林哲学,特别是其晚期所谓的实定哲学学说,对索洛维约夫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其纲领性论文《抽象原理批判》中,  相似文献   

3.
继亚里士多德将悲剧的本质视为悲剧人物的偶然过失之后,谢林首次将辩证法引入悲剧理论,他将悲剧的本质定义为“自由”和“必然”这一对最高哲学理念之间的冲突关系,以此回应人物过失说所带来的偶然性挑战。悲剧也得以从关注艺术形式完满性的“悲剧诗”转向呈现哲学理念的“悲剧哲学”。黑格尔承接了谢林的这一讨论,将自身分裂、自我和解的辩证法思想与悲剧理论密切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伦理实体”,悲剧所呈现的不再是最高的哲学理念,而是有限环节的伦理实体力量,这种转换使得进一步的超越成为可能,悲剧的和解也不再是谢林那里双方所达成的平衡状态,而是一个朝向更高理念的动态扬弃过程。悲剧同辩证思想的结合使得悲剧理论从“悲剧诗”走向“悲剧哲学”,这种创造性的建构赋予悲剧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和谢林都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和谢林的思想联系是不容忽视的。黑格尔起初还是一个谢林的追随者。黑格尔用自己的名字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为谢林辩护的,这篇作品题为《费希特哲学体系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在这篇著作中,黑格尔完全站在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批判了主观唯心主义。不过,黑格尔很快就超出了谢林哲学,创立了自己的唯心辩证法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同谢林哲学的彻底  相似文献   

5.
赵俊杰 《世界哲学》2006,10(1):90-93
Potenz概念是谢林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在其早期、还是在中后期的思想中。谢林对于它的使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两层内涵,一是“幂次”、一是“潜能”。这两种用法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各自具有不同的论述背景。而在谢林早期思想的论述背景中,谢林主要是在“幂次”这一内涵上来使用Potenz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有不少康德专家,黑格尔专家,甚至费希特专家,唯独没有谢林专家,甚至连专门研究谢林的学术论文也十分罕见。这清楚地表明,谢林被我们忽略甚至遗忘了。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把德国古典哲学看作是朝向理性的太阳奋进的直线上升模式,是一条从主观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必然之路。而谢林仅被视作从主观唯心主义到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发展“环节”,而且在这个环节之后,又有一个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因此人们要了解客观唯心主义甚至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要到黑格尔这个系统的完善的体系中去,而勿须光顾无系统的谢林这一“环节”了。 事实上,这是一种由双重误解造成的片面观点。因为,第一,德国古典哲学并非仅有一条从主观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之途。实际上,它明显地还存在着另一由康德、谢  相似文献   

7.
在1936年的弗莱堡"谢林讲座"中,海德格尔通过"躲藏"在谢林身后,对自己关于存在的追问进行了一种姿态转换,转而以一种"去主体性"的方式,在与存在的源初关系中重新理解人。这同时也是谢林哲学中的一个主导问题,并在1821年的"埃尔朗根讲座"中得到了专题讨论。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谢林阐释其实是与谢林在思想上的一种"会合",他们共有的论题都在于:对作为自由或者存在的本原之诠释,只能基于本原的"自身实行",而这需要一种"泰然任之"和"绽出"的姿态转变。  相似文献   

8.
先刚 《世界哲学》2015,(2):13-21,160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一场思想运动。传统上经常不加批判地把哲学家谢林看作是这场思想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分析了德国浪漫派的主要代表(F.施菜格尔、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的"糟糕的无限"),以及这些思想与谢林哲学的分歧乃至严重对立,以此表明,谢林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康德实践理性的事实概念指的是道德律或道德律的意识,而道德律本身实际上是道德律的意识。道德律是某种自身肯定的东西,它作为事实肯定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并通过理性的这一积极的概念,证明了它自身在实践上的客观实在性。正是通过道德律这一事实,在思辨哲学那里只具有消极性的自由的原因性的概念,在实践哲学中获得了积极的规定,也成为了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一方面回溯笛卡尔的“先验动机”,以笛卡尔的“先验动机”来考量休谟哲学的得失;另一方面则前瞻康德哲学,考量“休谟问题”对康德哲学的历史效应。通过这种“回溯-前瞻”的关联性分析,胡塞尔将休谟哲学织入近代哲学发展的统一性进程。因此,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以休谟哲学为切入点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系统反思。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休谟哲学的深层意图与其经验主义怀疑论之间的根本冲突,指明了消解这一根本冲突的方向和路径,澄清了近代哲学发展的旨归,即现象学是整个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相似文献   

11.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哲学严重缺乏伦理学面向。但事实上,从早期的《存在与时间》到中期的《哲学论稿》再到晚期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海德格尔都深刻地论述了伦理问题。只不过,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历史上一切以“理性人”“知识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而代之以本真生存的存在论的“人道”。《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集中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伦理学以及萨特实存的或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直接指出不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而是真正的“人道”必须是“存在论”的。因此,虽然海德格尔自身无意建立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伦理学,他也反对某种“元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他的存在论思想如他自身所言是一种“源始伦理学”。《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道出了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感性的和实践的人的真正本质与尊严,提供了建立现代和后现代所需要的新伦理学的可能性并起到了思想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康德之后,德国唯心论致力于将理性自身论证为世界的实体和本原,并将世界的展开论证为理性自身运动的后果,也即致力于构造出一种理性的内在性总体科学。但是这一方案却内在地忽略了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世界和理性终归是存在而非不存在,这一事实的动力何在?"为什么毕竟有某物存在,为什么无不存在?"这一问题不仅指向一种后唯心论视野下人们对于存在与自由的更高理解,也让谢林在与近代哲学传统和黑格尔的争辩中超越德国唯心论的理性内在性方案,提出了"逻辑性—否定哲学"和"历史性—肯定哲学"的区分,进而开辟了德国唯心论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讨论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涉及“意义、命题、理解、逻辑”这些概念,还涉及“数学基础、意识状态”这样的问题。本文将集中关注它对理解与私人语言的讨论,并希望能够以此说明晚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问题。一、命题的一般形式与意义的一般可能性《哲学研究》首先包含着对其作者早期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一种批判,但作者还是要我们将这两部著作放在一起阅读(见P.X)。为了能够理解晚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旨在批判施蒂纳所著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在批判的语境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启了他们关于宗教的阐释,具体关涉到“宗教根源”“宗教本质”“宗教史观”以及“宗教消亡”等议题。在此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点对点”地批判了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宗教叙事,同时也对整个德国“现代哲学”普遍信仰“批判”力量的做法作出了必要的回应。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彰显了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独具的价值和魅力,从中可以感知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形成时期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批判性、非体系性、开创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谢林的“艺术哲学”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同时表现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阶段。谢林在其研究中立足于哲学-美学的民族传统,特别是立足于康德,席勒和费希特的学说。他吸收  相似文献   

16.
叶秀山 《世界哲学》2013,(1):5-13,160
本文从对康德“知识论转向”的意义分析入手,讨论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在康德开辟的哲学方向上的努力,重新审视了德国古典哲学从“存在论”到“知识论”的发展脉络,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并未放弃传统的“存在”问题,而是深化和发展了这个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存在”不再满足于成为空洞无内容的抽象概念,而是要成为具有“规定性”的哲学范畴.这条路线的梳理打通了德国哲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内在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7.
阿多尔诺的主客体思想关涉到他对同一性哲学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非同一性哲学、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特别是阿多尔诺对于客体优先性原则的阐释,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况。同时,主客体关系问题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对于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阿多尔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09年之后的谢林转向深入思考上帝的神圣自由,以为人的自由奠基。他认为,上帝作为实存,在自身之内拥有与其不可分离、但确有区别的实存的根据,它们不可分离地统一在一起。上帝的神圣自由在于创世的自由决断完全是善的,但人作为内在于神的有限物,出于上帝现实地实现自身的必然性,却撕毁了实存与其根据之间的永恒纽带,自由地选择为善或者为恶。海德格尔和齐泽克对谢林作出了不同诠释,一方面证明了谢林后期哲学的重大意义及其现实性,另一方面也例示着谢林思辨的自由阐释可能隐含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一种新的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正悄然进入许多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的著作中.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进行对话的结果.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对现象学唯心论的批判和改造;另一方面,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现象学解释.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最初是一种偏重于认识论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其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哲学上的古老问题.为此,他批判了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即所谓“心理主义”和“客观主义”,强调主  相似文献   

20.
谢林哲学的中间时期是一个仍然有待研究的领域,这里以《斯图加特内部讲课》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中那较少受到关注的“精神”哲学构想所展现的中间时期的过渡特点,但又并不因为带有过渡特点而不具备重要的哲学意义.谢林的“精神”哲学构想把“可数的精神”世界看成一个实有的存在领域,在《自由论文》的基础上对精神概念作更细致论证,用“心灵”指称精神里面的自然的东西.谢林的这种精神概念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构成鲜明反差,丰富了德国唯心论的“星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