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点摘编     
中国基督教要有自已的神学 3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两会”名誉主席、名誉会长丁光训主教在“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推进小组”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基督教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神学。中国基督徒应该始终与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这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真正实现了诠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统一,并从存在论意义上将实践理解 为伦理学实践。不同于一般的关于行为规范的伦理学,伽达默尔的“哲学伦理学”从存在论 的高度处理实践哲学与价值伦理的内在联结,并把价值存在论问题当作伦理学核心,通过实 践理性反思,回溯前科学的人与对象的原始关系即人的现实存在的明见性来思考和确立人 的普遍价值意识与“共同的伦理”。同时,伽达默尔指出了当前伦理学发展的困境和新突破 的可能:既继承和吸收康德的先验主义道德哲学的严格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纯粹性和无条件性 ,又高度重视和肯定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人之具体存在伦理经验的有条件性、可疑性、境况 性,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作为一门哲学的伦理学如何可能”。伽达默尔的伦理学思考触及 了伦理学本身的存在论分析,是当代伦理学发展不应忽视也无法绕开的重要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3.
上帝预定与人的自由意志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性张力,并构成了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个广泛持久的探讨论题。基督教教义与神学在其历史与逻辑推演中,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凝结成所谓的"阿米尼乌主义之争"。本文分析了阿米尼乌主义在教会史与系统神学里的地位与处理方式,指出了这场争论起因与要旨就在于因不同圣经解读而导致的对于预定对象与自由意志的不同理解,勾勒了福音派阿米尼乌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现代福音派信仰的影响,判定阿米尼乌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宗教改革"的一种后续发展,认为它作为加尔文系新教改革宗内部的重要神学分支,几乎一直伴随基督教新教这五个世纪的发展,并对丰富和深化基督教新教信仰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司吾脱主义     
司吾脱主义(Scotism)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邓斯·司各脱学说的总称。与托马斯主义相对,主张哲学不从属于神学。认为哲学对象是上帝创造的宇宙万物,神学的对象则是上帝自身;研究哲学依靠理性,信仰上帝则靠教会权威,而理性无法解释信仰问题。反对把“质料”(拉...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以"反君士坦丁主义"理念为切入点,结合当代激进改革派神学家尤达及其耶稣政治的伦理观,展开对激进改革派神学的介绍与阐释,提出激进改革派神学以反君士坦丁主义为基本理论预设,强调自由"联合体"的教会观、宣告以"上帝国"对抗"基督教王国"的终末论、门徒伦理及和平主义等观念,是一种独具伦理性、实践性、教派性、民众性与批判性的神学建构。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早期教父学所形成的神学,既有教理神学也有冥契神学,这两方面相互交织在一起。然而,对于奥古斯丁是否是一位冥契主义者,西方学者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争论不休。本文从词源学上分析了"冥契主义"的双重维度,并考察了奥古斯丁两大思想来源中的冥契主义倾向,继而分别从奥古斯丁自传性文本和纲领性文本出发,梳理和解读其冥契体验和冥契主义思想,探寻深陷在其神哲学之中的冥契主义思想,为理解奥古斯丁的思想遗产提供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7.
"阿卡西乌分裂"是中古早期基督教会内部爆发的一次重大冲突。它与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是常被混淆的两个不同历史事件,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场分裂起源于对基督教神学教义的不同理解,进而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教会争夺基督教世界领导权的斗争中不断激化,最终给基督教会和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进程造成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克服形而上学传统对世界的遗忘从而恢复世界作为存在原则的地位是20世纪哲学宇宙学运动的基本主张,而德勒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义性存在论恰恰可以被视为这场运动的环节之一。在洛维特和芬克的影响下,德勒兹意识到赫拉克利特式本源世界直观对于建构存在论而言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用斯宾诺莎主义对这种直观做出深化,最终设定了作为无限存在者和有限存在者的共同存在论条件的自然-世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霍克海默的传记和著作初步梳理霍克海默思想中的神学因素。突显霍氏犹太教信仰背景对批判理论的影响,特别是独一神信仰和犹太先知传统。同时指出霍氏的理论建构对于犹太一基督教神学传统的创造性吸收和批判,尤其是受否定神学传统和新正统神学影响下提出的“对全然他者的渴望”这一宗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03,(5)
2003年4月1日,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推进小组在江苏信德大厦举行工作会议。会上来自浙江.上海、内蒙、福建、江苏的孙锡培,华耀增,范承祖、林志华、安信义等同工就当地神学思想建设事工的实践作了汇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亦在会上就当前神学思想建设事工表示全国两会将尽快制定“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发展规划”,注重建构中国处境中的神学,积极组织由各省、神学院校有关中青年同工撰写神学论文  相似文献   

11.
音歆 《天风》2003,21(6):40-43
中国教会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神学思想建设这一历史性事工。神学思想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所涉及的命题也很多,包括如何树立正确的上帝观、救赎观、创造观、圣经观等等;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是为活跃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建构中国处境中的神学,挖掘圣经中的时代信息,使中国基督教在这个时代有以告人的信息。基督教是一个提倡伦理道德、重视伦理道德的宗教。因为整本圣经充满了伦理道德的教训,而且伦理道德的教训在基督教传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福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一篇中,我们已经谈论到神学与基督教传统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讨论.如果说任何一个神学都是处境性的话,那么,神学的处境性是离不开基督教传统的.在传统的神学中,神学的资源有两个:圣经和传统.处境神学的思考在这两个资源之外加上了“经验”作为神学的第三个资源.如此看来,处境神学是在圣经和传统的基础上,在独特的处境中进行神学的反思.因此,作为一个处境神学,中国神学的构建必须严肃地对待源远流长的基督教传统.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03,(5):2-2
<正> 2003年4月1日,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推进小组在江苏信德大厦举行工作会议。会上来自浙江.上海、内蒙、福建、江苏的孙锡培,华耀增,范承祖、林志华、安信义等同工就当地神学思想建设事工的实践作了汇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亦在会上就当前神学思想建设事工表示全国两会将尽快制定“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发展规划”,注重建构中国处境中的神学,积极组织由各省、神学院校有关中青年同工撰写神学论文  相似文献   

14.
王荣伟 《天风》2003,(9):20-23
“今天是我们进入神学思想建设新阶段的一天,我们将转入‘圣经观’这一新的命题上……”这是丁主教在华东六省一市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上所传出的重要的信息。 2003年7月22日至23日,来自浙江、江西、福建等华东六省一市的近200余位教牧同工相聚上海,围绕“基督教的伦理及基督教信仰在道德建设中实践”、“理性与信仰之关系”、“从神学角度浅析人性”、“如何树立正确圣经观”等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刘金光 《中国宗教》2018,(12):28-32
今年是“神学思想建设”倡议提出20周年。20年前的1998年,在山东济南召开的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会议上,丁光训主教首次提出要加强“神学思想建设”,会议做出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此后,中国基督教把开展“神学思想建设”作一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20年来经过不断的努力,结出不少果实。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创建,以及宗教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受到中国基督教界、宗教界和知识界的普遍关注。丁主教这部文集的出版,对我们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和找寻理想的解答提供了重要启迪和思路。因此,我们作为从事宗教研究尤其是基督教研究的学者,对于这本文集的出版感到非常高兴,对能够系统读到丁主教的真知灼见亦感到格外兴奋。 从学术探究的角度来看,基督教因其在华传播上的特殊经历而使其“中国化”之路走得极为艰辛。从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乃标志着基督教的普世性与地方性即本土性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中国教会所追求的“本色化”及其“处境化神学”所要形成的中国特色。为了这一目标,中国教会的  相似文献   

17.
自教父开始,信仰中的上帝与理性中的上帝开始了长达二千年之久的弥合与分裂之路,也带来了基督教神学的"世界历史性问题",明清时期天主教入华与儒家的遭逢,正在此一角度上彰显其价值。自从中国基督教研究开启范式转向以来,华人学者的研究尤为注重此方面成果的揭橥。晚明中西上帝观的相遇,也即作为儒家文明之根的帝天崇拜与西方基督教系统神学中的上帝论在晚明的冲撞与融合。"中国礼仪之争"正是两种不同范式的社会宗教在核心理念与传统仪轨两方面冲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林平 《现代哲学》2000,(3):118-122
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中诞生的两种不同思想。儒家思想以伦理为核心,强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基督教思想以超越的神学为基础,从神人关系出发,把“神人合一”作为其最高境界,伦理道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发展的逻辑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督教神学最初是以新柏拉图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它的基本特点是反理性或超理性的神秘信仰,这一特点在“三位一体”、“基督神人性”和“原罪”等教义的确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到了中世纪中期,安瑟伦试图在信仰与理性之间寻求同一性,从而开创了对神学教义进行逻辑证明的经院哲学之源端。然而由于这些证明所借助的只是知性的抽象同一原则,它们不仅没有真正克服信仰与理性的对立,而且使得神学形而上学向着经验性方面发展,最终堕入粗鄙浅薄的感性直观中。本文将对这一演变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汪维藩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基督教诗人。生前一直执教于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对学生关爱有加,事必躬亲;也曾参与中国基督教两会的事工,鞠躬尽瘁、仗义执言。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以政治、神学、诗歌为他灵感的来源。他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努力推进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连接,提出并倡导“生生神学”。今日中国教会,“基督教中国化”旧题新作,从上至下,大力推进。值此机会,汪维藩老师的神学思想,便能加倍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吾辈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种走神学中国化之路的精神。梳理其爱国情怀,并以其自身经历、学效前辈、中国文化、圣经启示等方面来加以论述,以期共同学习,互相勉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