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民俗符号是历史、文化和民俗事项相融合的产物,储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事项信息,蕴含丰富民俗文化内涵,体现着鲜明的艺术个性,是研究中国民俗史、文化史、传播史和艺术史的直观图示资料。  相似文献   

2.
张荣胜 《美与时代》2013,(12):89-90
风姿各异的民俗为影视艺术民族风格的刻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供给”。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创作对“民俗养料”的吸收尤为充分,张艺谋巧妙地借助“民俗佐料”调制出一道道“中国烹饪”,掀起一番“中国民俗诱惑”热潮,筑构起中国新时期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一道亮丽风景。张艺谋早期电影中“民俗诱惑“的成功在于两道工序:其一:民俗原料的筛选尤为花心思,每一个民俗场景、民俗动作、民俗语言都别具匠心;其二:运用了最能保证“民俗原料”色、香、味齐全的烹饪方式,根据不同“民俗原料“的不同“口味”、不同“营养成分”,选择与之相应的烹饪方式。  相似文献   

3.
民俗艺术根植于民间,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与审美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的承载者。民俗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将丰富既有教学内容,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也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发展。灵活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是民俗艺术教育走进高校课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民俗产品是乡村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对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现实来看,当前我国民俗产品开发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文化、功能和技术等方面的缺失,这些缺失也暴露了民俗产品开发中伦理导向的阙如。因此强化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伦理导向,辅之于以"用"为中心的技术伦理导向、以"和"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导向和以"适"为中心的经济伦理导向,规范引导民俗产品开发,均衡和稳定民俗产品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兼顾并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文支撑。  相似文献   

5.
村落劳作模式是近年来生产民俗研究的一个新视域,主要指代因生计选择趋同性而形成的村落特色劳作模式。比起"生计模式"、"生产民俗"等概念,"劳作模式"凸显了劳作者的实践过程、主体感受以及因劳作而形成的特定生活模式。村落劳作模式研究体现了民俗学者对研究对象主体性、民俗身体性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沈利华 《学海》2005,1(5):141-146
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掌管着人间生杀、祸福大权,人们对之产生敬畏感,又由敬畏而"媚灶"、"谢灶",巴结、贿赂灶神,以达到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功利目的.祭灶旧俗现在虽渐趋消亡,但作为它的伴随物的民俗心理依然顽强地存在着.社会文化心理较为复杂,对民俗心理的变革,本质上就是对人的改造,亦即对国民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民俗艺术在多个领域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民俗艺术不但可以使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得到提升,设计人员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艺术、更加全面地掌握民俗艺术、更加深入地研究民俗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艺术符号可以促进抽象造型的发展,可以在平面设计中构建民俗艺术符号模型,还可以把民俗艺术符号与平面设计结构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在长期的酝酿、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北京民俗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制度化宗教——道教发生了互生互动的密切联系,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道教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民俗。每年正月十九日的白云观"燕九节",是京城非常重要的道教民俗之一。自元代中后期以来,"燕九节"历经流变与传衍,不仅在北京传承悠久,在全国也不乏影响。  相似文献   

9.
姜庆莹 《美与时代》2016,(10):114-115
民俗艺术是我国民间存在的具有地方风土人情的一种美术形式,看似大俗的民间艺术,被艺术家加工后变成一种大雅的艺术形式。民俗美术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传承起着促进作用,并且对中国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川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历史上的一个瑰宝,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川剧有自己很多的特色,为别的剧种所无.单说"变脸",适应民俗娱乐审美需要而产生,经历代艺人创造,结合川剧不同剧目剧情、塑造人物的需要,就有丰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民俗学的研究视角经历着一个由"向后看"到"关注当下"的转变,而民俗的概念也逐渐由"传统落后的"转向"生活世界"。民俗学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农村,也包括城市,且城市生活日益成为主流。民俗学研究不再是对民俗资料的研究,而是通过民俗实践去感受和理解人的生存状态、理解社会的一种方法论。民俗学的担当就是利用自己关注传统、立足现在的优势,去理解人们的生存变化及状态,且在尊重地方人生活的基础上为明天的美好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张京峰 《美与时代》2013,(12):44-45
剪纸艺术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剪纸艺术以节目民俗剪纸为主要形式,与当时的设计艺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被广泛应用于陶瓷、影扇、印染、刺绣等艺术领域中。宋代是剪纸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剪纸艺术得以应用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3.
佛教寺庙既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为大众提供展开活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寺庙中,不乏接引信众、传播知识、大众娱乐、商务买卖等活动。某些寺院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不仅为一个地域群众提供信仰活动的公共空间,同时还很有可能会带动此地形成某些新的民俗。通过对四川遂宁广德寺及当地观音信仰的考察可发现,寺庙与民俗之间,彼此都在共同成长,寺庙借助民俗活动,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而民俗也视寺庙为其存在下去的精神家园,在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两者往往会平稳地延续下去,成为社会生活中非常富有世俗味道的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14.
徐州民俗剪纸与徐州当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徐州地区农耕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产物。当前,徐州民俗剪纸正处于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传承"文化精髓"尤为重要。本文以文化符号学的视角,深刻剖析徐州民俗剪纸纹样符号的表意方式及其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深层次地揭示徐州剪纸艺术符号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对于徐州民俗剪纸艺术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西河津地区的剪纸艺术是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毅从小受黄河文化熏陶,积年累月对剪纸的创作和收集受到研究民俗剪纸的专家认可,也受到了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文章选取他的民俗系列作品"河东信俗"之上大梁从构图、造型、色彩等艺术特征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的作品继承了朴素的民俗剪纸传统,更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一面,他为传统民俗剪纸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民俗剪纸在他手中传承发展并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6.
清初道教沉寂,主要因为皇帝不信道,清初政教关系紧张和道教赖以贵盛的"上层路线"传道方式的失败等,清廷实行"黜异端以崇正学"基本政治和文化政策,正统道教被迫走上民间化进而民俗化的发展道路,民间化与民俗化的结果导致正统道教高度"内敛"道教无力实现自我更新,道教的整体性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一般比较偏远,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较少,恪守了自己的民俗,保留着自身的生活习俗,从艺术角度讲,尤其是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表现上为广大画家们提供了最原始最朴素的资源,广大画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画家们深入人民的生活环境中,体会他们的劳动、思想情感以及民俗民风,借助少数民族题材表达着自身的一种感觉和记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风俗画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上层阶级出于"礼失而求诸野"、粉饰太平的目的,同中下层百姓在物质要求得到一定满足时转向对文化艺术欣赏需求的大文化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自身观照社会民风民俗的绘画内容和丰富的绘画风格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在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对一般历史的记忆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风俗画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录的直观的了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途径,同时也在艺术绘画史上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成为最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欣赏和审美需求的绘画形式。而风俗画创作内容的社会性、人民性正是当今绘画创作发展的方向之一。画家们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关注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用更加贴近生活的艺术方式去记录这些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营造一个更加绚烂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让世人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广州世居满族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驻防广州的满族八旗兵的后代,在移民广州后的248年间,他们的民俗生活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对其信仰世界的流变、现状与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强化观音信仰是这个城市中的异质族群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手段之一,是他们强化族群认同,在移入地广州构建新的民俗生活世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润物无声,源远流长, 道教文化丰富了春节民俗的内涵, 使得春节不仅意味着团圆与温暖, 更象征着告别与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