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协仅存的二十七条《论语》注包含有丰富的玄学内容,如本末之说、有无之论等。缪协以"名"、"实"论"闻"与"达",其注释中"讳"和"所以讳"类似郭象"迹"和"所以迹"。其注释不仅涉及到王弼、《老子》、郭象等,还涉及到《庄子》、《周易》。此外,缪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位在注《论语》时引用中正之言的注家。  相似文献   

2.
郭象在庄学史上最早辨别《庄子》中之伪作,删定《庄子》文本。郭象删定《庄子》的依据在于"庄子之意"。郭象删定《庄子》的诠释学意义在于,郭象的"庄子之意"是指作为作者的庄子之初意,郭象的"庄子之意"与夫剔除不合庄子之意的篇章,删定符合庄子之意的文本,其间存有互为前提、递相促进的循环关系。由于《庄子》是包括庄子及其后学学派之作在内的一个文集,《庄子》除了庄子之意,还包括难以确定人数的其他作者之意,且"庄子之意"本是郭象理解和解释《庄子》的结果,如此郭象所认定的符合庄子之意的文本是否可以确定为庄子所作?郭象删除的那些不合庄子之意的部分是否就一定不是庄子所作?这些都是郭象文本所留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聚讼千年的历史疑案,即现存《庄子注》的著作权应属向秀还是应属郭象的问题。向秀为魏末竹林七贤之一,郭象为西晋玄学家,他们先后注释《庄子》,对逍遥、齐物、内圣、外王等著名的命题作了极其精致的阐发,使曹魏正始以来的玄学  相似文献   

4.
信息     
“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学术会议召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心主办的“王弼与郭象──经典诠释与哲学体系之建构”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12月16日—19日在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召开。会议期间,香港以明媚的阳光欢迎来自欧美、东亚、两岸三地的资深学者和青年才俊。王弼和郭象都是中古时期,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激烈变局的背景下所涌现的天才哲学家,他们注释的经典,特别是《老子》、《庄子》、《周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经典,而他们所构建的哲学体系影响到魏晋以降中国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但…  相似文献   

5.
从西晋到东晋,玄学发生转折。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向秀郭象所作出的解释,在西晋时独领风骚;支遁所作出的另一种解释,则在东晋时影响深远。这两种解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玄学思潮的前后变化。对二者作一些简单的比较,或可见变化之一斑。先说向郭“逍遥义”。关于郭象《庄子注》与向秀的因袭关系,历来有郭象“窃以为已注”和“述而广之”两种说法。从现存资料之考证和理论特质上分析,后说较为平实可信。所谓“述而广之”,就是说向秀确立了解注《庄子》的基本旨趣,郭象因承之并加以发展。这样…  相似文献   

6.
有关《庄子》的解释 ,迄今逾八百种之多 ,① 但在历史上有两个里程碑式的解释 ,那就是郭象的《庄子注》和成玄英的《庄子疏》 ,以至于只要谈到《庄子》 ,就一定会联想到郭象和成玄英。郭、成二人的解释之所以有此地位 ,原因在于 :这二人对原著精神吃得透 ,以及他们有特殊的解释背景和方法。从某种角度说 ,后者甚于前者。我们或许不能冒昧地说古往今来的贤达对《庄子》精神吃不透 ,但能够说因为方法和解释背景的不同会对解释对象形成不同的结果 ,尤其是原著的细微与值得玩味之处。一种合理的 (暂且不说“好的”)方法会由此开出新的天地 ,这新…  相似文献   

7.
根据郭象《庄子注》的内在脉络,"寄言"既非郭象的诠释方法,也非庄子表述"己意"的写作手法,而是庄子借以"出圣人之意"的传述方式。庄子通过"寄言"的方式"出圣人之意",既是"至理无言"的必然要求,也是圣人"因彼以立言"之教化方式的隐微呈现。《庄子》中的"寄言"主要有"齐谐志怪之言"及"非毁圣贤之言"两种典型形态,前者是庄子利用夸张或象征的方式申明"至理"的手段,后者是圣人"因彼以教彼"之"无为治道"的题中之义。只有以"忘言"的方式去阅读《庄子》,才能展开对"庄子之言"的追本式体贴以及对"圣人之意"的还原式理解。  相似文献   

8.
王利器先生《<庄子>郭象序的真伪问题》一文(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9期),断定现在通行的三百九十九字的《庄子》郭象序是伪作,而认为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的二百二字的后序才是真正的郭象的《庄子序》,主张以这篇后序来代替今本序文。我们读后有几点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王利器先生断定今本序文是伪作的根据不足,《旧钞卷子本》的  相似文献   

9.
现存《庄子》中的《天下篇》是一篇有重大价值的鸿文,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问题纠结,聚讼纷经,迄今尚无定论。我们认为该文最大的问题是:成文年代问题和主旨问题。搞清这两个问题,对理解该文的历史价值是十分必要的。一、《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天下篇》的成灾年代约有三说:一说作于战国中期或后期,定为《庄子》一书的后序,出自庄子本人或庄子后学之手。最早持此说的,当推晋代郭象。他在《庄子·序》中说:“庄生……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按:“内圣外王”一语见于《天下篇》,他当然…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对唐玄宗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其经典注释中直接引用或化用了《庄子》的原文,而且直接影响了他对《老子》思想的阐发。唐玄宗借助《庄子》阐述了他对“道”的至虚性、广泛性、归本性的理解,并对《老子》的“绝学”提出了新的解释,表现了他的折衷性。在注解过程中,唐玄宗更新了《庄子》的“坐忘”“全生”“缮性于俗”等概念。“坐忘”与“全生”既具有了修养作用,还具有了治国功能。唐玄宗“以庄解老”的思想,不仅对《道德经》作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还对《庄子》某些概念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来的庄子研究,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鉴于研究时间之长和范围之广,综述将遵循两条原则:一、选择研究和争论中的主要问题,其他从略;二、不局限于某一时期,主要从纵的方面考虑,尽量显示出各研究派别的发展和联系。一、《庄子》中哪几篇能代表庄子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后经晋人郭象整理编著,流传至今的《庄子》仅存三十三篇,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要分析庄子哲学思想,究竟依靠哪些篇章?约有四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2.
《庄子》对王弼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其经典注释中直接引用或化用了《庄子》的一些原文,而且直接影响了他的注经方法。"得意忘言"的自觉不仅是王弼注经突破的原因,也为魏晋开启了新的时代。而王弼在"理"、"情"、"通"等概念和思想上所受《庄子》的启发,不仅使其思想更为玄学化,实际上也为他调和儒道、孔老创造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一 《庄子》伪郭象序的流传 晋人郭象注本《庄子》三十三卷,北宋开雕时,把一篇所谓郭象的序文一道刻出来了。这篇序文写道: 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言非物事,则虽高不行;与夫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发表《经典诠释中的两种内在定向及其外化》一文①,提出经典诠释中的两种内在定向的理论,以及顺向诠释、逆向诠释和异向诠释的概念。本文是在该文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以郭象对庄子之逍遥游的诠释和改造为例,讨论诠释学方法论中的基本课题,尝试以跨越性诠释、融贯性诠释、以及文本的异质性等概念来分析和解释从庄子之超越的逍遥到郭象之足性之逍遥的转化的内在机制。一、庄子之超越的逍遥庄子的逍遥游是在安命的基础上追求的一种精神的自由。安命论是庄子哲学的起点或基础,逍遥论是庄子哲学的终点或目标,齐物论和真知论则是庄子哲学的…  相似文献   

15.
<正>《庄子·天下》篇提出了庄子后学黄老派积极人世、开拓进取的"内圣外王"概念,但在《庄子》书中仅此一见,且表述简单,内含模糊,故被淹没在《庄子》悲观出世、闲适旷达的整体风格之中,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后积极有为的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内圣外王"与《庄子》书一起沉寂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末年,帝国崩溃,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受到士人的追捧,在此背景下,"内圣外王"一语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郭象注《庄》,以"内圣外王"标举庄子思想,并对其做了玄学化  相似文献   

16.
作者同意《内篇》为庄子所著的传统意见,所以本文主要以《内篇》作为论证依据。在后人眼里,庄子一直是位隐士的形象。郭象说读了《庄子》,可以使人“去离尘埃而返冥极”(《庄子序》),远离人世。冯友兰先生说庄子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他从‘为我’的观点而‘终身不仕’。”(《中国哲学史新编》)但这都只是庄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他的思想还有另一方面;他不仅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且还有具体的政治措施和伦理主张,这些政治措施,有的与他的无为思想一致,而有的则流于权谋,明显地背离了他所标榜的清静无为的政治原则。庄子总的政…  相似文献   

17.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世学者多把魏晋玄学称之为“新道家”,或直接称之为“道家”.称玄学为“道家”,乃着眼于它对先秦老庄之学的继承.在“道家”前面冠之以“新”,乃着眼于玄学对老庄之学的发展.这两种称呼的着眼点尽管有别,但莫不视玄学与先秦老庄的学术思想,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然而,玄学“以儒道为一”,其理论宗旨在于综合儒道两家之学.又玄学不仅注释《老子》、《庄子》,以老庄之说为谈资或思想依据,而且又注释《周易》、《论语》,从儒家所信奉的经典中寻绎义理.就此而言,把玄学视之为道家似乎有所不妥.一些学者就是据此而认为,玄学就是玄学,它不是道家之学,也不是儒家之学.因此,何以说玄学为道家,以及它对于道家之新究竟何在,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国内庄子研究概览 建国以来,庄子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建国至1959年。这10年共发表论文10余篇,其特点,一是从整体上作概要性介绍的居多,反映出当时庄子研究刚刚起步;二是考辩注释居多;三是研究面较窄,主要是探讨其哲学思想。 (二)60年代至粉碎“四人帮”以前。这段时间共发表论文50余篇,著作一部,即关锋的《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研究内容涉及《庄子》的注释和作者问题、庄学渊源及其哲学、艺术思想等。其特点,一是突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50余篇论文中有关哲学思想的约占五分  相似文献   

20.
《周易》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经学之首,又是三玄之宗,所以呈现出经学与玄学的二重性。以玄学为中介,《周易》的儒家经学与郭象玄学产生交涉;通过郭象玄学,《周易》经学又与佛教产生交融。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佛教用易学来解释自身,以及儒家在解释《周易》时借用佛学名相和科段,还体现为佛教徒以佛学来解释易学。其典型代表,便是《讲周易疏论家义记》。在此书中,佛教学者借助太易与万象的关系问题来讲述佛门的中道学说;又以《周易》的寂感来解释成佛境地时觉者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