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作家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当你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当你竭尽全力但仍然无能为力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平凡并接受自己平凡的时候。是的。人生的这三次成长都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反差和情感激荡,在经历了巨大的失落和痛苦之后,一个人才会变得坚韧坚强,心智才会更成熟,才能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自我意象是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心理学家马尔慈认为: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动作机制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沮丧的失败者,你就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耷拉脑袋的自我。反之,如果你觉得你是个总统,你便能成为一个总统。这种自我意象就是自己的“标签”。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说:“心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你的“标签”会直接影响你的成败,“成也标签,败也标签”。我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中,用好自己…  相似文献   

3.
对于大多数音乐爱好者来说,数字音乐相对于传统的CD,值得留恋的可能就是唱片的封套,我想这也是Apple的Cover Flow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我们向你展示的是一组来自于法国neufmusic的广告,当你看到这些拼凑的视觉画面时,也许真的不明白广告的具体诉求是什么,但它们又确实让你不舍得丢弃。如果你也有很多CD,把封套拆下来,拼一拼,说不定也会发现自己有创作艺术家的气息呢!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同学跑到我的办公室问我:老师你说我们应不应该谈恋爱,另外一个就说:你不用问了,老师肯定会说“当然不应该谈恋爱”,我笑而不答,我只想问问你面对这份爱,你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尚未成熟的你是否能承担起恋爱的责任。你们在经济上是否已经  相似文献   

5.
教堂幽默     
《天风》2020,(5)
正像往常一样有人问著名的约翰·卫斯理:"假如你知道明晚1 2点你将离世,那剩余的光阴里,你会做什么?"这位神重用的仆人以平静的口吻说:"像往常一样!今晚与明早要去某地讲道,然后下午到另一个教会讲道。晚上参加一个聚会,最后去马丁家,因为我们约好了。我们会彼此聊天,同他家人一起祈祷。到十点我会回到房间就寝,并且将自己交在上帝手中。一觉醒来,我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在荣耀里了!"  相似文献   

6.
丰华 《思维与智慧》2007,(13):41-41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处境如何,是否如意,对于人的心理状态、身体健康和生存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境”是一个有边缘的三维空间,是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境”表面上限制了你的活动,但也可以看成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你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节目。人生在世,有妻子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则必然就会有忧喜哀乐生死离别。这也是一种“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职场中,很多求职者希望老板是伯乐,发现自己这匹千里马。事实上,千里马不常有,但野马倒有不少,周欢就是这种人。周欢大学毕业后,进入这家公司。年轻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做事认真,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深得老板赏识。他从一个小职员逐渐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老板见他有发展潜力,叫他参加培训,经常出差,锻炼他的综合能力,希望他不仅能做事,还要会管理,未来让他担当重任。老板当初没有看错,他确实是一  相似文献   

8.
生命之光     
亲爱的弟兄姊妹,当你失落的时候,你是否追问过生命的来处?生命的不可思议?你相信吗? 属灵的光芒 我出生在一个世代信主的家庭里,9岁那年,我得了一个很奇怪的病,就是胀肚子。三天两头,一不高兴我的肚子就会胀得像一个皮球,不能吃饭,只能平躺在床上,一两天后,自然而然就好了。有一次,肚子又胀了,这一次比往  相似文献   

9.
胡仲华 《天风》2003,(7):29-29
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小学生,尽管他的伙伴对他都很友好,但是却得不到他的友谊。可是有一天,一位女生却和他建立了友谊。于是,同学们就问这位女生是怎么获得那位同学的友谊的,这位女生说“有一天,他在走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跌倒了,我急忙走近他,问:‘你让我扶你起来,好吗?’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所包含的就是对人要有尊重和爱心,哪怕是对一个残疾人,因为没有尊重的爱,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当人施舍时,要尊重受施的人。古人  相似文献   

10.
交友是人生旅途中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是,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遭遇不幸时,应当怎么做才恰当,恐怕就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了。单有热情的助人愿望显然是不够的。当你面对陷于困难与不幸的朋友不知说什么才好时,也许像“别担心,会好起来的”、“多多保重,别太想不开”之类的安慰话听起来连你自己都觉得是这样苍白无力;也许你的古道热肠使越来越多的朋友来寻求你的帮助,直到有一天你感到不堪重负时,失衡的心里另一个声音在说;“真累人,我有难处的时候找谁去呀……”好了;读了下面的文字,你就会知道当你的朋友处于困境和打击中…  相似文献   

11.
正爬山爬到一定时候,会感到筋疲力尽,再也不想往上多爬一步。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过一会儿你就会感到全身开始舒服起来,爬山的乐趣油然而生。跑步跑到一定时候,也会感到筋疲力尽,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过一会儿你就会感到呼吸舒畅起来,两条腿也好像自动跑了起来,继续跑下去的勇气会转变成一种轻松地向前跑的惯性,接  相似文献   

12.
祝福     
有一样东西,人们都希望得到它,但只要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你就会将它源源不断地送出。你送出了,你也会得到他人送来的“它”。有了它,岁月便有了光泽,世界便有了温暖,生命便有了力量,生活便有了内涵;有了它,你的精神会更高尚,你的情感会更丰沛,你的人生就更有追求,你的奋斗就更有动力。这样一种东西便是“祝福”。  相似文献   

13.
<正>在学生时代,大部分人会发现自己对学校的感觉似乎有以下几种:在校园里总是形单影只,对学校的感觉似乎并不怎么好;在学校好友成群,师生融洽,天天都盼望着上学;如果好朋友没来上学,总会觉得今天有些怅然若失;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同学或一个老师就喜欢或讨厌这所学校……学校里不同的人际关系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对学校氛围的感知。  相似文献   

14.
以疼止痛     
朋友失恋,醉了酒,和我诉苦,问我如何消除心中的痛。我告诉他,痛足你心中的一棵草,你迁就它,纵容它,只会让它更加肆意地生长。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连根拔起,那样或许会牵连出你的血肉,令你肝肠寸断,却会换来一个健康、晴朗的明天。这样总好过你浑浑噩噩地度过暗无天日的每一天。就像病入膏商的人,若来一剂以毒攻毒的猛药,反而会有同样的奇迹。  相似文献   

15.
38度的热情     
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那样的日子,心情也格外的好不起来。我就如一个幽灵在城市的大街上游荡,这时我是找不到自己的存在的,至少我没有发现自己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事情,总是想象比现实更美。 说起来你肯定有同感,因为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离你很远,你会憧憬,你会思念,想象中是无尽的美好和优秀。当一不小心走近,你可能会惊诧,也可能会失望,想象落在地上,像雪片儿落到了泥里,美好仅仅是一段飘落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关于“书与人”的设问:你是一个读书种子,但你一整个黄金时代却花费在了和读书无甚关系的人生实务上,等到你终于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上站稳了脚跟,站在“不惑”的年龄门槛上定定神,发现自己竟然所获甚为丰厚——比如说在一座以舒适和享受著称的大都市,竟置下了一处绝对宽敞舒适又保值的房地产,那么,这时你会怎样设计你下一步的人生呢?36岁的杨文会,在1873年的南京城里,就面临这个真实的选择。他和今天的你我一样,是个读书人。因此他的选择结果就不可能不是:读书。问题只是在于,百年以来的中国,即使如此多故,读…  相似文献   

18.
正一些粗鄙的话,他人能说出口,你说不出口,你就会难堪;一些粗鄙的事,人家能做出来,你做不出来,你就会被动。在一个动粗的世界,你要是太文雅了,还真吃不开。我的意思是,你也得适当拿出点颜色来给这个世界看看。不然,它还觉得你好欺负。从来都是,你懦弱才被对方发现有机可乘;你让出最初一寸,后来才发现,最后竟因此丢掉整个江山。是的,乍看起来,你不过是遭遇了生活中的一些窘境而已。但久而久之,这些窘境,就会成  相似文献   

19.
试想这么一种情景,某天你和朋友预订了一桌1000块钱的晚餐,品尝第一盘菜时,你和同伴异口同声:"好难吃!"第二道菜放进嘴巴,发现还是味道不佳。等全部的菜都让你们觉得难吃时,这时你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你需要做出决定,是忍住吃饱肚子再差评离开,还是会立马离开?从理性的经济学角度上来看,如果你确定晚餐真的难以下咽,为了避免更多的利益浪费,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立刻离开。当你已经付过钱的那一刻,1000元已经使用了,这就是沉没成本。但是我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难吃也得吃,因为不吃也已经浪费了1000元。  相似文献   

20.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