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本义参疑六卷吴德旋撰道光十二年二酉堂 刻本饭续、四库未收参考书目象泉山馆周易本义补说六卷蔡绍江撰道光十三 年.古堂刻本贩记周易解三卷首一卷贾声槐撰道光十四年刻本 易庐困学斋学易不分卷张苹田撰清抄本山博、 山东易解无卷数蒋启迪撰道光刻本广西易卦比义二卷底稿本贩续炳烛居订正周易口义四卷徐甘来撰重修清艺周易明.录十八卷张青崖拐重修清艺易庸三卷包士瑞撰抄本国学谈易俄疑十卷李祥赓撰道光六年朱亨桧校刻本 版记师白山房讲易三卷张学尹撰道光刻本贩记、 国学、续简目周易敬义六卷首~卷曹家柏撰原稿本贩续读易会通十八卷丁…  相似文献   

2.
元读易私言 一卷 (元)许衡撰 说郛 通志堂经解 学海类编 丛初 无求备斋 四库周易本义附录纂注 十五卷 (元)胡一桂撰通志堂经解 无求备斋易附录纂注 十五卷 (元)胡一桂撰 四库周易衍义 十六卷 (元)胡震撰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四库 大易类聚  相似文献   

3.
周昌人事魂证正编八卷续编四卷章世臣撰真绕 二年同文书馆排印本贩记、续简目、易庐、安 目每象数理分解八卷谢维岳撰宣统三年币遨需 刻本易庐屁易城八卷周易原始篇一卷周易要终篇兰卷邓菜撰 民国铅印本续简目周.说象二眷张右峰撰民国少六年朱甲麟等 排印木易庐大娜贯解无卷数王尚概撰民国廿一年排印王义 川先生遗书本阪续、南大丛演友轩谈易稿一卷徐步浪撰民国二十六年 排印本易庐、续简目费氏易考无卷攀柳逢良撰答问补正周晶郑注引义无卷数赵坦撰答问补正周肠途礼三卷首一卷巩口撰,又题存几堂述约 宜统间刻本扳记周昌说十一卷王叫运撰光绪…  相似文献   

4.
<正>赵广明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版本次影印出版的《程智集》,收录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馆藏清立人堂刻本《程氏丛书》13种,南京图书馆清抄本《中庸旨说》(八千卷楼藏书)和《云庄大易师蒲亭语录》(汪文柏摛藻堂藏书)2册,浙江图书馆清抄本《云庄程先生易学要语》(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6种1册。  相似文献   

5.
郭或先生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5月出版发行,全书 22万字,243页。刘大钧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李申教授为之作序。《周易》是一象数义理合一的模式,历代以象数解《易》的著作有之,但以易图系统解释《周易》卦爻辞的著作却并不多见,为此作者系统摘录了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即宋郑东卿《周易疑难图解》、明刘定之《易经图释》、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中的有关资料,并附按语略加解说,读者由此可对以图释经的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此为该书卷一之内容,题为《易经》六十四卦象解”。前人(特别是宋人)为解说《…  相似文献   

6.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简称《大藏纲目》、《指要录》,北宋崇宁三年(1104),东京(开封)法云禅寺住持惟白集。收入日本编《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名为八卷,其中卷二、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各分上下卷,实为十三卷。撰者惟白,靖江人、嗣圆通秀公(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曾于建中靖国元年(1011)撰《续传灯录》三十卷,徽宗  相似文献   

7.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一卷(《续藏经》本) 姚秦释僧肇撰。肇所著《维摩经注》已著录。此卷端有日本释敬雄序,作于宝历十二年,当清乾隆三十七年,云是慈觉大师释圆珍于承和中入唐赍来,当唐开成年中。按慈觉大师入唐求法目录中并不载此注,《高僧传》亦只称其作《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  相似文献   

8.
《周易本义》十二卷,宋朱熹著。熹字仲晦,一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徽州婺源人,事蹟详见门人黄勉斋所作之《行状》,及《宋史道学传》等。生于建炎四年,卒于庆元六年,年七十一,(公元一一三○年——二○○年)于理学能容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  相似文献   

9.
苏轼《论语说》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不只是文学大家,而且对儒家的经典有深刻研究。苏洵参与编撰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苏轼撰《易传》九卷、《书传》二十卷、《论语说》五卷,苏辙撰《诗集传》十九卷、《春秋集解》十二卷、《论语拾遗》一卷、《孟子解》一卷。明代焦竑很重视苏氏解经的成就,竭力搜求,编成《两苏经解》。有万历二十五年毕三才刻本和万历三十九年顾慥刻本,其间独缺苏轼《论语说》一种,甚感遗憾。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也未见此书。《四库全书总目》说:“今未见传本”,“其说亦不可复考”(《论语拾遗》条)。可见明清以来,书已失传。我发现宋、金以来的某些书里,尚保存有此书的佚文和有关论述,可见一斑。朱熹说:“东坡天资高明,其议论文词自有人不到处。如《论语说》亦煞有好处。”(《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苏轼也“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东坡续集·与滕达道书》)。不舍杯土,泰山得以成其高;不辞细流,黄河得以成其大。值此深入研究孔子和儒家学说之际,谨将苏轼有关《论语》的论述,钩稽排比,按《论语》篇次辑为一编,冀使苏轼《论语说》得以重见天日。虽不为完璧,而于百家争鸣中亦可窥见苏氏对孔子学说的研究心得。不当之处,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佛祖统纪》,五十四卷。南宋咸淳五年(1269),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载于明南藏“城”至“碣”函(明北藏和清藏缺载)、频伽藏“致”帙,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卷。书首有明万历甲寅岁(1614)西蜀辅慈沙门明昱的《阅佛祖统纪说》;德山杨鹤的《佛祖统纪叙》;志磐的《佛祖统纪序》和《佛祖统纪通例》。《佛祖统纪》是一部由天台宗人撰作的纪传体佛教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志五大类:  相似文献   

11.
魏了翁谪居靖州期间,对《九经》历代注释加以节录整理而成《九经要义》,以备资教,《周易要义》即《易》类注释文献节录,其成稿于1230年,首刊于1252年,1300年有重刊。印量较小,流传较稀,明清之际已无完整宋本。清《四库全书》本《周易要义》据范懋柱天一阁本抄入,光绪江苏书局本《周易要义》据钱塘丁丙八千卷楼本刊印,两者的底本皆抄本,与宋本出入较大。考今存宋残本,《周易要义》的节录范围主要包括《周易注》《周易略例(邢璹注)》《周易正义》《周易音义》,结合历代监本刊刻体例演变,从《周易要义》卷次结构、《略例》内容范围、《音义》节录体例、疏文格式与出字异文比较,推测其以经注附释文本《周易注》为底本并散插入单疏本《周易正义》完成。因此,宋版残缺部分的复原,重点在经注附释文本和单疏本上,同时应尊重魏氏的节录体例。  相似文献   

12.
张煜 《法音》2005,(2):13-17
《续比丘尼传》六卷,民国释[1]震华(1908—1947)撰。震华法师俗姓唐,江苏兴化人,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师长于诗,擅画竹兰,颇有才艺。又精研佛史,尝编《佛教人名大辞典》,稿成,未及行世而示寂,世寿三十九”。《续比丘[2]尼传》上续梁释宝唱的《比丘尼传》,著录梁、陈、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比丘尼二百零一人,附见四十七人。该书之写成颇为不易,据他的学生超尘法师回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积稿盈尺,值一·二八抗战爆发,稿为弟子携走遗失。后又追忆前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再成此书[3]。而是书之写作,正体现了经过现代…  相似文献   

13.
《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卦爻象数作为符号,既说明外丹炉火,又隐含内丹修炼。“乾坤”多数学者认为就是比喻外丹炉鼎和内丹人身,本文认为还比喻金丹练就的形象以及阳极盛和阴极盛之时的火候。“坎离”主要指外丹的铅汞药物和内丹的元精(元气)、元神,而没有表示火候的涵义。“八卦”主要用于表示火候,实际上只用六卦(除去坎离二卦)。“十二消息卦”表示人身能量流的阴阳变化,即炼丹火候的阴阳消长变化。《参同契》巧妙地借用了《周易》卦爻符号表示火候,从而解决了时空、质量、场的转换问题,构成时空统一的、可顺可逆的四维模式,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相似文献   

14.
《释氏通鉴》,全称《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十二卷。南宋咸淳六年(1270),括山一庵沙门本觉编集。收入《续藏经》第一三一册。《释氏通鉴》书首有三序:一为宋咸谆六年荐福寺沙门用错所作;一为明万启丙寅(六年)居士毕熙志所作;一为毕熙志的父亲毕抵康所作。另有“采摭经传录”,叙列引书目录。用错《序》说:括山一庵觉首座,自小披缁,气骨不俗,穷探经论,深造禅观,而有得之妙。真劄古人不到处,悯诸经史传编年前后不相联贯,不便观览,与夫历代神异隐而不  相似文献   

15.
打开矛盾《子夜》,就会看到一位封建遗老整日捧着本书念诵不已,到死也不放手,这就是道教劝善书的一种——《太上感应篇》。(以下简称《感应篇》) 《感应篇》的作者至今是个疑案。《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认定李昌龄是作者。《道藏》太清部有《太上感应篇》三十卷,然称:“李昌龄传,郑清之赞”,意即李昌龄只是传《太上感应篇》者,并非作者。这就和《宋志》有了出入。《续百川学海》录有“《乐善录》一卷,(宋)李昌龄撰。”看来这位和《感应篇》有关的李昌龄还著有其它类似的劝善书。但宋代叫李昌龄的有几个,到底哪个是作者,各说不一。清代给  相似文献   

16.
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经书,是1900年在敦煌石窟千佛洞发现的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这部《金刚经》共一卷,长约一丈四尺(约487.7厘米),宽约一尺(约24.4厘米),是由七个印张帖结而成的一部首尾完整的卷子。其印法是用六块大约一尺宽、二尺长的长方形木板,雕刻上文字,印在六张面积相等的纸上。卷首是一张扉页,扉页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再印成的,图案是释迦牟尼说法图。《金刚经》全卷图文淳厚质朴,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字体古朴遒劲,墨色浓艳鲜明,说  相似文献   

17.
《阅藏知津》,简称《知津》,总目四卷、正文四十四卷,合四十八卷。清顺治十一年(1654),北天竺沙门智旭撰。收入《法宝总目录》第三册。智旭,字蕅益,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木渎镇人。初习儒学,辟佛老,著《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因阅袜宏《自知录》和《竹窗随笔》,遂不谤佛,并取前论焚之。二十四岁从德清弟子雪岭剃度出家。后游江、浙、赣、闽、皖诸地,晚年入居灵峰(在浙江孝丰)。生平著述五十一种,其中重要的有《楞严经玄义》、《楞严经文句》、《法华经会义》、《起信论裂网疏》、《八识规矩颂直解》、《教观纲宗》、《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等。  相似文献   

18.
<正> 来知德字矣鲜,号瞿唐,四川梁山(今梁平)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1552年中举以后,至1562年间,曾多次参加会试未能及第,于是便断绝了科举仕途之路。不久,“二亲相继殁,庐墓六年”,“服除,伤不及禄养,终身麻衣蔬食,誓不见有司”(《明史》卷二八三),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周易》的研究,为避干扰,又于1577年迁居万县求溪山中,画一太极图在墙上,“每日坐蒲团观玩,如有合《易》处,即起而歌咏”(《优哉阁稿·玩图》),前后历经29年而成《周易集注》一书。书成以后,才于1602年被荐,特授为翰林院待诏,以月给米三石致仕而终其身。  相似文献   

19.
汉末象数易学具有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特征(以郑玄的爻辰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虞翻的卦变说为典型)。首先,其推演包括两重逻辑:一重是从乾坤二卦到十二消息卦、再到六十四卦,另一重是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其次,卦爻象的逻辑推演又是卦气说的根本,后者只是前者落实到时空图式上的结果,这就形成了汉末易学以逻辑为纲,以方法(易例)为目的特点,与西汉易学的"经验性"性格迥然不同。汉末易学的天道观以"天地"和"阴阳"为核心原则,重视"乾坤"和"八卦"在卦爻符号系统和宇宙图景中的建构作用。"中正""中和""时中"是三种爻位论,同时是对"中"的人文价值理念的象数化,它们综合起来均以"成既济定"为基本指向。"成既济定"是一种"天下和平"(普遍和谐)的理念在爻位论上的具体反映。在汉魏之际,汉易象数学在走向极致的同时走向了极端,并由王弼在方法论上完成了《周易》解释从象数到义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6,(6)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有两途,而受仪则咸宗《梵网》也。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无及此仪之周密完备者。尤以第二观五法,第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第八问难十句,断一切邪见、邪业因缘;第十三明戒利益,生起欢喜信重之诚,最为得授戒之妙义,而为他家所未尝及者。至于正受戒法,则以三番羯磨,观此戒体,流注身心。唐、宋诸家戒仪亦然。迨至清代律宗诸贤,始以三番白佛请证,即为三番羯磨,正得戒体,恐未必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