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恒先》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一篇,出土地不明,1994年入藏上海博物馆,2003年正式公布了图版和李零先生厘定的文本。自《恒先》公布以来,至今已经12年了。这12年来,研究《恒先》的热情持续不断:关于《恒先》13简的重新编连,不断有新的方案;关于《恒先》的文义及思想,不断有新的解释;对于《恒先》的英文翻译,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各种见解和争执倾向于强调彼此的差异,其实却  相似文献   

2.
出土文献《恒先》中的"恒"不能再从时间上的"恒常""恒久"等意义上去理解了,它更不能读为"极"。主要立足于《恒先》文本自身中"恒"的用法和意义,同时根据早期道家宇宙生成论模式的比较和"恒"的位置,根据"恒"字和它在先秦儒家等哲学中的演变,《恒先》中的"恒"同早期道家的"道""一"和"太一"一样,已经成了一个指称恒常物、恒久实体的名词,成了指称宇宙和万物终极根源的概念和符号。  相似文献   

3.
出土佚籍《恒先》的"或"概念及其表达的宇宙生成论思想,在传世先秦文献中并不鲜见,尤其是与接子的"或使"说更为一致。用不确定的"或"指代确定存在的"生生者",追寻宇宙万物的终极源头和动因,展现了一个多元、开放性的解释空间,是"或"论的理论贡献。《恒先》的成文年代和接子的"或使"说大体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管子》的成书和编订,历代多有争论。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土的简帛文献,许多与《管子》相关。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管子·大匡》相关的两章,当是齐国太史记载的早期档案文献。根据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可知齐国文献战国时已流传到楚国。齐国文献流传中只有少数在其他地域保存,齐国的原始文献则已遭到毁弃。银雀山汉简《王兵》证明《管子》资料的真实全面。《管子》最早成书应该是在管仲为相时期,齐国史官与管仲家的史官记录了管仲的政策和言论。之后,追随与信奉管仲学说的学者,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管子》保存了一部分齐国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周易研究》自1988年创刊以来至2005年底刊登的64篇有关“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的论文进行归类阐述与分析研究,梳理了《周易研究》所关注“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的脉络,为今后本刊确立研究重点与方向提供了系统的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6.
郭店简与《礼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大批典籍竹简①,近日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不少学者发表了很好的论文,就其考古学、古文字学以及学术史的意义深入探索。郭店简包含儒、道两家文献,在《老子》以外,主要为儒家著作多篇,对认识儒学的早期状况至关重要,大家特别关心这些著作的性质内容,是当然的。从郭店简发现的讯息见于报端起,即传闻其间有《礼记》。最近我们读到陈来先生的大文②,指出:“荆门郭店楚墓所出土的竹简中,《缝衣》等十四篇为战国时儒家所传文献。以现存文献与荆门竹简十四篇相比照,最接近者为《礼记}),这在内…  相似文献   

7.
《管子》一书,自来号称难读。本文将银雀山汉墓竹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及《春秋事语》等相关出土文献用于校释《管子》文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揭示出出土文献对《管子》校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蔡莹莹 《管子学刊》2012,(1):115-122
本文介绍著名西方汉学家葛瑞汉的墨子研究,主要以"墨子十论"为讨论重点。本文第一部分简介葛瑞汉之学术研究概况;本文第二部分分别讨论葛氏提出"墨分为三"与十论篇次关系之理论,共有:其一,《非攻上》归属问题与《天志》诸篇关系;其二,《非命》诸篇之错简问题;其三,导致三派分歧的主题研究三大主题,逐一述评葛氏之研究成果,并参照相关文献,检讨其得失所在;本文第三部分则略论葛氏提出的墨家分派及其"十论"研究的效用与限制;最后则说明中、西学界治学方法、风格之异同,而吾人若能两者并参,截长补短,则必能双赢。  相似文献   

9.
《恒先》中有一段很奇特的话,那就是,"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这段话必须放在道家"自生"思想史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恒先》上半部分的宇宙生成论是为下半部分人间政治哲学服务的,论述宇宙生成论中的"气是自生",目的在于为统治者的"无为"、为百姓的"自为"提供合理性依据。在道家哲学中,"自生"是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传世文献中相关资料虽然很多,但过去没有好好整理,通过《恒先》,我们了解到,"自生"思想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这个观念和《老子》、《庄子》的"自然"思想有密切关系,后来被严遵、王充、郑玄、《列子》等接续和发挥,一直影响到郭象,从以"道"为前提的"自生"理论变成了不以"道"为前提的"自生"理论。《恒先》为"自生"思想史研究,为道家多元宇宙生成论研究,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上博简《多薪》、《内礼》等篇与《诗经》、《尚书》、《仪礼》诸传世文献,对中国伦理思想中五伦之一的"兄弟"一伦都有相关论释。《多薪》篇以植物间的对比起兴兄弟伦理亲情同别人一般友情的关系,这表明该篇作者对家庭伦理、对"天伦"的着意重视。本文以此文脉回视残简缺文,提出个人的论说方式。同时对其他部分传世文献中论及"兄弟"亲情的文献也作了初步梳理,认为结合上博简中对五伦作单向度强调的伦理倾向,可以进一步探析中国伦理学说的某种转向与儒学诗教功能。  相似文献   

11.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存在物皆分阴阳,且具有阴阳对待、变化、和合的关系。风水学以《周易》为体,以“气”为核心,阴阳为两翼,在阴阳思想与“生气”思想结合的基础上,按《周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方法分别进行阴阳取象,可得出“理气风水立体时空察气体系”和“峦头平面空间察气体系”两大风水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阴一阳之谓道"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一是一阴一阳的关系;二是一阴一阳与道的关系;三是道究 竟是二元的或是一元的。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已将 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析了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理论特色。陈致虚以《周易》之理来建构其内丹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易只阴阳两件物事”、“易之道道数也”、“易之道统乎天心”等三条道教内丹学的原则。认为道教内丹修炼是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理而进行的,天地造化就是太极或道的展开过程,修道即是要回复到道本身。而天地造化之功不离阴阳两件物事,所以,内丹修炼不离阴阳。“阴阳”为道之纲纪,向道复归的路径为“逆”,“天心”即天地造化生生的节度和有序性,内丹修炼通过调和“阴阳”,以“逆”的方式法“天心”而施功,便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以论还丹。陈致虚通过“援易入道”,在对本体之道的理解、修持的原理、证道的方法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为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阴阳五行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结晶,对于秦汉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封建统治者建立政权的历史哲学。与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相比有所不同的是,阴阳五行说所体现出的关联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古人对于天人之际这一问题加以思考所得出的结论。这一学说在《内经》医学哲学的思想框架中被采纳,并在现实的医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从而将精神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易传》基于社会实践基础,对“易道”作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上概括,指出乾坤是易之门户和根本,“一阴一阳”是万物产生存在的本原和根据。由此展开了其易道本体论哲学体系。这种借助《易经》八卦象数和取象比拟思维的探究型理解和创造性诠释,使古老的《易经》完成了由占筮之用到形上学的革命性变革,开启了人文主义的诠释路径,深深影响了之后中国哲学的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16.
试论心理疾病的逆反性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疾病的逆反性规律是笔者创立的"不无自我"心理疗法的三项发现之一,逆反性规律是指事物具有朝着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客观世界的逆反性规律,是因为世界的圆周运动,人类认识论上的逆反性规律,是因为主客体的对立.逆反性规律<周易>称为"逆",<老子>称为"反",中医称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唯物辩证法称为"物极必反",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医和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心理疾病的逆反性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认知心理障碍的逆反性,应对心理事件的逆反性,排解心理障碍的逆反性,消除症状的逆反性.  相似文献   

17.
This is a new attempt at an analysis of classical Chinese (Confucian) ethics which is still inappropriately explained by Western philosophy as a traditional normative ethical system. Special condi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anthropogen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ave rise in this cultural region to an original theory of being, which in modern terminology can be referred to as an ontological model of a fundamental Yin‐Yang dialectic of a bipolar and non‐homogeneous synergy of being. This theory of being became a cornerstone for the whole complex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socio‐anthropology and ethics. Its most leading representatives—several ancient Taoist philosophers as well as the whole ancient Confucian ethical philosophy—proposed an original approach to issues which could be, for the modem world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a very suggestive source of inspiration.  相似文献   

18.
"阴阳辨证"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本文较深入地分析了"阴阳辨证"理论的优缺点,并依托太极拳的训练理念和方法,首次提出了针对短跑训练的建议和设想。研究表明:对于复杂的人体运动系统,传统的"阴阳辨证"理论对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易传>通过吸取道家的天道观、承袭儒家的伦理观,利用阴阳家的阴阳学说,建构了兼具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的天人合一哲学,完成了该哲学的世俗化历程.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探讨了该哲学的基本理论,指出,<易传>天人合一哲学的基本精神是道德伦理哲学.它对中国封建法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形成出于占筮,古人以此来求知国之兴衰、人之穷通,具有一种“通古今之变”的思维倾向。所以它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迷信,那蕴含其中的某种逻辑推演和理智分析的因素,被后来的易学及其哲学发展出一套《周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这些观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变异的法则说明一切事物。本文主要从《周易》的特有思维模式及其古奥的言词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并规约出两点:第一,《周易》所体现的历史演变方式;第二,《周易》史观中的历史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