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比较和分析了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交往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论证了交往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交往既有着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功能 ,又有着改造、变革对象世界的价值指向 :一是用交往来说明社会发展变更的必然性 ;二是用交往来说明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更深层的原因———社会发展是人类自身交往的历史 ,社会变革正是通过人类的生产方式 ,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来实现的 ;三是论证说明了人类正是通过交往在社会变革中实现着自身种的历史进化 ;四是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从历史维度阐述了人类社会交往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分析论证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转变 ,同样体现了交往的“工兵”作用。文章认为 ,交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变革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功能 ,指出交往的主体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对象性认识活动。本文用世界进程的眼光 ,去反思民族实践方式的历史地位 ,追寻新的交往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对它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他们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它与生产构成一对矛盾;交往关系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其“总和”决定了现实的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三种生产方式相适应也有三种交往方式,其中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起着建基性作用,有着独立的存在价值和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重返马恩文本,追溯交往理论的源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世界历史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人格、交往行为与人际关系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作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内在精神要素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系统结构,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并被主体吸纳为自身的一种本质力量.人格影响和制约着人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的交往行为对人格的修养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人格修养和交往行为合理化,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现实需要与重要标志,使整个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交往行为模式,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和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交往合理性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前沿问题。从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进步高度看 ,交往合理性的实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其最高标准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实现交往的合理性 ,必须从交往观念、交往手段、交往调控机制和主体交往资质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思考。  相似文献   

5.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张一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点,就是人的客观实践交往。作者认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这也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原初使用的意义域,实践交往(马克思多用生产交往、交往方式或交往关系)主要是指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所以精确地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交往关系,交往主要是指人类主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关系。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基础的不是物,也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在改造对象的客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场存在,即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之间  相似文献   

6.
"仁"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儒家对群己关系以及家国天下的理解,绝非对个人价值采取轻视的态度,而是强调个人道德追求与共同体内在价值的交汇融合。儒家依"仁"而形成了个体通向共同体的交往方式和规范,这既源于己(个人)的追求,也体现了群(共同体)自身的价值指归。儒家仁学思想中对群己关系的理解,主要从"个人道德完成""共同体价值实现"以及"物和他者之宇宙生命体共存"三个维度展开并相互融摄。进行儒家群己观研究,有益于解决生态危机下的现实冲突和构建新的社会伦理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庄穆 《现代哲学》2001,(3):36-40
人的存在首先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个体人的存在。每一个体人的存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念的引导下选择和满足其自身生命、生存和生活中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行为中的存在,这是人性的基本,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点;但个体人的存在又不是独立于或超越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个体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与选择必须是社会关系中的满足与选择。所以,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在满足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连结,就不能构成社会;反之,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的个人也无法选择和满足其需要,因而也无法存在。这样,由个人到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个人权利与公共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个人权利的充分张扬,私人利益和公共伦理之间显示出深刻的矛盾。早期经济自由主义者将这一矛盾的解决归于市场过程,黑格尔主义则寄望于国家权力。二者都忽视了公共交往在伦理建构中的作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交往所形成的公共伦理,是市场经济社会在自身发展中产生出来的理性力量。它克服了市场交换原则和政治强制原则的局限性,为这一矛盾不断的解决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9.
一、现代化的“个人原则” “个人原则”或者说个人本位既是人在现代化中的自我理解,也是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入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所伴随的,是“个人”不断地获得强调,不断地成为价值“尺度”的过程。为了弄清现代生活中这种人的自我理解,弄清“个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现代化之前的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有必要弄清与现代人相对的古代人是怎样理解自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之前,人首先和根本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理解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从自身所是,而是从自己的“周围现实”来理解人生和人性的。具体而言,在前现代的西方,人首先和在根本上依他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应然”,即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一神学向度的人学;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人则首先和在根本上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把握自身,  相似文献   

10.
毕君  苟锐 《美与时代》2014,(5):100-100
通过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存在论出发,论证了虚拟社会中人的存在、人们交往方式的演变,以及虚拟社会中人存在的新时代特征,分析了虚拟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方面的改变,展望了越来越虚拟的现实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吴国璋  桑明 《学海》2001,(5):83-8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共产主义又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解放的学说是一致的.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形成的两个条件正是人的解放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这两个条件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可以说,人的解放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世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社会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交往中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政治交往、网络交往和两性交往的普遍发展将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目标的实现起重大促进作用。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现阶段的实现目标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必将推动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及其存在的二重性是道德价值生成的内在根据 ,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道德价值的决定作用只有通过人及其存在的二重性这个中介才能实现 ;道德价值的生成经历了需要———秩序和要求———应当———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过程 ;道德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功利价值和精神价值、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主体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杨乔喻 《学海》2012,(3):151-154
赫斯与马克思所运用的"交往(Verkehr)"并不是一个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在德文中,Verkehr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常用名词,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从生理上的交合、物质层面上的交换到语言和精神上的交流,其间包括了人与人  相似文献   

15.
王良铭 《学海》2007,1(5):70-74
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生活世界的交往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了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而交互主体性又是在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的互动中确立的。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对9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和冒险行为两两之间相关显著;(2)自我控制能力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能力和不良同伴交往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能力——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这一路径实现。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同伴和个体自身因素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于老子而言,公正德性是其价值理想被运用于交往行为领域的结果,即只有自愿地尊重"道"或人的生命本身才有可能合理地调节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交往行为。具体地来讲,老子的公正理论既主张在尊重他人存在价值的过程中享有善事物,同时又凭借确保所有人的幸福来论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然而,在沉思公正德性的过程中,老子忽略了一些与交往行为密切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分析哲学与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扬弃了独立的哲学,而建立一种以分析现实社会矛盾为任务的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在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寻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并把它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按照这种哲学观,哲学的研究就是要从"人间上升到天堂",而不是"从天堂下降到人间",从而达到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的核心命题包含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它从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人和他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思路入手探讨每个人的自由所必须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对于交往问题的研究,以往人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传播学等视角进行实证性探讨。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交往问题已引起了哲学界的重视。现把近几年的研究情况作一介绍,并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关于交往概念的界定目前对交往概念的各种界定,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种: 1、“关系说”持此说的同志认为,社会交往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和接触。有的同志还进一步指出,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物质、思想、信息的交换,是一种联系,但它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只局限在社会的范围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个人、一个集团或一种思潮与另一个人、另一个集团、另一种思潮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