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8,(2):90-98
本文通过辨析现代性的蕴含为梳理法治国家与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视野,在此视野下具体分析了法治国家的内涵与社会政治秩序的关系,并指出意识形态问题不仅是一种功能性的分析,而且应该放到国家意识形态与法治秩序的辩证关系中予以考察。本文认为现代法治既是意识形态的制度基础,也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只有处理好法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才能避免意识形态激进主义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卫旭华 《心理科学》2017,40(1):129-135
关系型决策往往涉及关系行使人和关系受益人两大主体。先前研究很少考察关系受益人的非关系因素对关系行使人决策结果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实验来检验关系受益人的绩效水平对关系行使人资源分配结果的影响。四个组内实验设计重复验证了如下结果:当关系受益人绩效明显低于同伴时,关系行使人会照顾关系受益人,并做出对关系受益人更有利的不公平资源分配;然而,当关系受益人绩效明显高于同伴的时候,关系行使人不会照顾关系受益人,并做出更为公平的资源分配。这说明只有当人们处于明显劣势的时候,关系才会在资源分配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论界和实践界更好地理解关系型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3.
马纾 《学海》2006,(3):36-39
合法性危机是政治学中政治发展理论长期关注的问题,当前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着政权合法性危机,发展中的中国因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存在着国家与基层社会层面潜在的政权合法性危机。社区建设通过宣传以民主与法治为内容的意识形态以及提高社区治理绩效等方式,巩固并加强了城市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在工作态度调节下大五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的关联。对1277名公交行业一线员工的研究结果表明:(1)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有显著的相关,工作态度在这一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在高工作态度中,人格特质与任务绩效联系较为紧密,工作绩效的良好预测指标是尽责性和外向性;在低工作态度中,人格特质与关系绩效联系较为紧密,工作绩效的良好预测指标是宜人性和外向性。(2)在高工作态度的环境中,人们更看重工作的完成;在低工作态度的环境中,人们更看重关系的协调。工作态度调节着人格特质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章寿荣  王蕾 《学海》2007,(6):158-161
本文通过对国外有关企业治理结构的大量经典性文献的回顾和综述,提出了企业治理结构要达到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统一、共同实现企业目标的思想.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外部关系整合,从而达到绩效最优.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是企业资本供给者得到投资回报的方法问题,企业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企业治理的合理逻辑应该是市场与环境整治--内部控制与激励--企业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6.
徐杉 《宗教学研究》2013,(1):150-155
开凿于唐代的乐山弥勒大佛摩崖造像,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式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是迄今为止世界第一大弥勒佛造像.本文从乐山弥勒大佛造像中的几个问题入手,结合佛经中的弥勒信仰和当时国家政治背景,探讨修造弥勒大佛的深刻原因,揭示出当时修造弥勒大佛与国家意识形态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区分物质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就是把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运用于观察社会。有人认为,从理论上把握物质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联系,是一个与哲学基本问题完全不同的问题;把哲学基本问题运用于社会,仅在于规定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所以,为了正确地理解物质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之间的联系,必须首先指出,上述看法是有问题的。有些作者说,物质和存在是完全一致的;他们把从物质引伸出来的领域归结为观念。  相似文献   

8.
自马克思以来,意识形态总是以或暴力或日常的双重面孔出现,但伊格尔顿认为,这些并不足以概括它。伊格尔顿将这个问题放置到伦理的层面展开,指出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不仅有人对世界的想象关系,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建构。这些想象关系不仅是为了满足阶级统治的需要自上而下地建立的,还为了满足人的伦理关系的需要。在后一层面,个体总会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据此,伊格尔顿批判了意识形态是"欺骗""治理术"和"永恒的"等说法,指出它同样含有承诺性、复杂性和解放的维度,而后者更有助于开启一个解放性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道德治理问题,是当前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而言,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丰富的道德治理的相关经验可资借鉴。舆论评价和风俗维系,作为古代社会国家治理运行机制中两种最为基本和较为常见的道德治理机制,肩负着国家治理的底色功能,承担着社会成员之间达成利益共识、实现价值认同和沟通道德情感的精神纽带作用,是维系古代社会秩序的内在道德维度。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无神论》2021,(5):32-38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针对农村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采取针对性举措,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隐患,实现宗教工作由"治标"向"治本"深化,使得宗教治理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