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当前以文化心理学为代表的研究热潮被誉为是心理学发展中的第四个解释维度。这一热潮促进了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发展,不仅加强了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普遍性,而且提升了理论建构解释的力度和重要性。长期以来,心理学与人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心理学与人类学有着更密切的联姻。随着文化心理学与人类学的进一步积极融合,不仅为心理学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而且对于积极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实现心理学研究范式多样化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及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心理学以方法为中心的知识建构策略,内在地要求它与常识心理学划界以谋求自然科学分支的学科地位,其代价是对人类心理之情感与意义维度的隔离。在移植西方心理学体系的过程中,科学心理学的争议也内含于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轨迹中,同时还附加了学术边陲地区特有的学科追赶焦虑。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应突破科学至上的观念束缚,致力于发展具有现实解释力和价值引导力的人文主义导向的心理学理论,以切实解决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心理问题,并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出真正的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余霞  钟年 《心理学探新》2019,(5):393-399
文化心理学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心理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有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取向,是一门有胸怀、有气度、能包容的学科。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诞生在相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拥有共同的学科渊源,这种天然的关系决定了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运用文化心理学的正当性、必然性。文化心理学的全球化研究视角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参照; 文化的观念、文化适应理论、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冲突理论等文化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文化心理学还为跨文化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具体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反之,跨文化传播研究不仅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还为其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文化心理学的元理论突破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炳全 《心理学探新》2005,25(3):11-14,39
文化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心理学取向,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主流心理学的元理论局限,提出了新的构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但是,文化心理学有点矫枉过正,其元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之应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春兴 《心理科学》2002,25(5):591-596,583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发展取向提出强烈批评。综合各家所论,心理学以往发展的困境乃是由于:(1)自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对人性解释的理论始终纷歧,以致无法形成常规科学条件;(2)科学心理学自始即标榜自然科学而缺独立意识;(3)强调科学方法,忽视人性特质而陷入削足适履困境。因此,今后国内心理学的发展势不能再全盘西化,而应在人性特质与本土文化基础上吸取西方心理学精义,针对国人心理特质研究发展出属於自己的理论与应用心理学。本文最后提出的四会能力教学构想,希望对本土文化取向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发挥一点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7.
方法论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根本上说,方法论的基本内涵是关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及二者关系的理论预设,而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匹配。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现状看,现有的方法论尚未实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协调,从而构成文化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困境。基于对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诉求和研究现状的把握,本文提出了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的六个扩展方向:研究对象上从外显到内隐、从元素到整体、从抽象到具体; 研究方法上从现象到机制、从单向到双向、从静态到动态。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的常识存在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宁  葛鲁嘉 《心理科学》2003,26(6):1138-1139
心理学的发展长期停留在理论水平和实证水平上 ,尤其重现实证水平上。心理学在实证水平上解决了客观经验的素材问题 ,强调技术 ,手段 ,突出研究方法的中心地位 ,因而实证心理学的研究缺乏现实性。理论心理学则强调形而上学的原则和概念的合理性与一致性 ,在科学层面上完成了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心理学在实证水平上更多地是发展了研究技术与手段 ,完成了心理学在方法上的进步与发展 ,这也是主流心理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在理论层面上 ,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建设与学科统一性 ,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概念和范畴上。心理学在实证水平与理论水平上…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研究工具与心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考察心理学发展与研究工具的关系基础上,总结了心理学研究工具的定义和分类,并重点探索了心理学研究工具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在未来心理学研究中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3-2004年,中国学术理论界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这对于中国心理学这门在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边缘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两年间发表的心理学论文和出版的心理学著作中,有些心理学学者针对近年来中国心理学基本上按照西方心理学的模式发展的倾向,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心理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在心理学哲学基本理论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有现实意义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1.
走出价值相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江凌 《现代哲学》2003,2(4):55-60
价值相对主义的理论失误和实践危害,使大多数价值哲学论者都力图克服之。新康德主义的形式先验主义的思路,舍勒的实质先验主义的思路,布伦坦诺的经验直觉主义的思路,培里的现代经验主义的思路,都是克服价值相对主义的不同尝试,都有其合理因素。但由于它们各自理论的缺陷,使之难以真正克服价值相对主义。我们认为,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价值的本质,应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说明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才能走出价值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tional mechanisms based upon magnitude of reinforcement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rats. In two experiments, two-choice discriminations were trained in which selections of one lever in one external stimulus and a second lever in another external stimulus were reinforced with food.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scrimination was acquired more rapidly when one choice was reinforc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food pellets and the other with a smaller number of pellets than when other configurations of reinforcement magnitude were provided.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reversal of a two-choice discrimination was found to be facilitated by prior exposure of the animals to the revers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ternal stimuli and magnitudes of reinforcement. Thes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from a stimulus or associative view of anticipatory processes based upon magnitude of reinforcement.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亚健康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亚健康的概念范畴、病因学、症状学、检测和评估、流行病学等角度系统分析了亚健康的研究现状,检讨了在其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探索了相应的对策,指出亚健康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一个重要领域,在其学科化建设中的缺憾,以及今后的建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面孔作为一种复杂的特殊刺激,是人类表达自身情绪、认知他人情感的重要工具和途径。面孔识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技能,在缺乏外部线索时,它有助于我们对他人面孔的熟悉度、年龄和种族等方面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人们社会交往和适应环境。大量研究表明,基于面孔的物理特征可以推断面孔所有者的内在特质,而这一推断又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因此,对面孔的认知不仅要关注面孔结构化特征,也要关注面孔社会化特征。针对面孔结构化特征,学者们提出了一些经典模型,如Bruce-Young模型、NBC模型等;针对面孔社会化特征,Alexander Todorov及其合作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含信任度和支配度的面孔社会知觉“二维”模型。Clare A.M. Sutherland及其合作者提出,吸引力和信任度是两个独立的维度,由此构建了包含可接近性、年轻的—吸引力和支配度的面孔社会知觉“三维”模型。本文认为,面孔社会知觉模型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可以从吸引力和信任度两个维度的关系进行探讨。面孔在社会互动中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其中较为重要的是面孔信任度和面孔吸引力。其中,信任度评价具有决定性意义,信任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可能会给自身造成危害,而没信任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往往意味着失去了合作的机会;吸引力评价则具有进化上的意义,吸引力往往与潜在配偶的繁殖能力有关,尤其体现在长期择偶关系之中。总结以往的面孔识别模型与本文介绍的面孔社会知觉模型,未来基于面孔特征的识别或特质推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第一,选取生态化效度更高的面孔刺激材料;第二,进行跨文化检验模型的普适性;第三,从面孔识别模型向面孔社会知觉模型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内在的认知神经机制;第四,进一步拓宽面孔社会知觉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采用3×3×2(年龄,材料,性别)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按照学习成绩好、中、差分层随机选取小二、初二、大二学生被试各18名,其中男女各半,利用不同难度的材料,对被试提取自信度准确性的发展进行了考察。被试的判断等级与被试的记忆成绩之间的两点距随年龄而变化。而这种变化在不同难度间有不同的表现。(1)提取自信度准确性从小二到初二发展迅速,表现出显著差异;初二到大二阶段年龄差异不显著。材料难度对不同年级的被试提取自信度判断准确性的影响不同。材料难度越小,提取自信度准确性发展得越早。(2)提取自信度准确性发展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情绪自我控制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能力,现已成为情绪、动机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提供认识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脉络,并结合已有研究,阐述影响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内外因素.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IU ) is a transdiagnostic vulnerability factor involved i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nd disorders. IU encompasses Prospective IU (“Unforeseen events upset me greatly”) and Inhibitory IU (“The smallest doubt can stop me from acting”). Research has yet to explore whether subgroups or classes of people exist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profiles of IU . This study used latent class analysis to identify such subgroups and examined if different classes of IU were distinct in terms of several cognitive vulnerabilitie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519 students completing a 12‐item measure of IU . Four subgroups were identified, characterized by low IU , predominantly Prospective IU , predominantly Inhibitory IU , and high IU , respectively. People in the high IU class reported cognitive vulnerabilities an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more than people in the low IU class. Inhibitory IU was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 than was Prospective IU .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evelop a learning system for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events localization space to realize orientation and navigation of autonomous mobile systems. The task of the resear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simulation models of the semantics of the event localization space based on multi-agent neurocognitive architectures. The paper proves that the multi-agent neurocognitive architecture is an effective formalism for describing the semantics of the spatial localization of events. Ma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 simulation of spatial relations using the so-called multi-agent facts, consisting of software agents-concepts, reflecting semantic categories corresponding to parts of speech. It is shown that locative software agents that describe the spatial location of objects and events, forming homogeneous connections, compose the so-called field locations. The latter describes a holistic view of the intellectual agent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e paper define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multi-agent modeling of the semantics of subjective reflexive mapp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al objects, space and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