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压力促使个体风险寻求已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和支持, 但对于该现象背后的根本机制缺乏深入探讨和整合。模型指出, 压力诱发认知资源损耗和心理需要失衡, 导致个体执行控制功能减弱, 奖赏寻求增加, 这两者引起对风险选项价值的高估、风险感知的降低和启发式决策策略的使用, 最终导致风险寻求。期望效用论、预期理论、双系统理论和风险敏感理论的视角能各有侧重地解析模型中的路径。最后, 基于模型梳理了边界条件, 并提出未来可关注压力下执行功能、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以及慢性压力的影响和调控。  相似文献   

2.
居住流动性是指人们改变居住地(即搬家)的频率。作为关键的社会生态因素之一, 其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已有学者从健康福祉、社会关系以及教育结果等方面对居住流动性的后因结果进行了综述。居住流动性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但目前未发现有综述研究对居住流动性引发的消费者行为反应进行总结, 也未见研究从理论层面对这一影响机制进行归纳解释。在梳理居住流动性导致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反应的研究之后, 借用调节定向理论对相关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类论述, 指出居住流动性会导致消费者分别采取促进型反应策略或预防型反应策略。进一步地, 提出居住流动的自主性(主动vs.被动)以及方向性(向上vs.向下)能够解释经历居住流动的消费者何时会选择促进型策略或预防型策略。最后, 针对所搭建的居住流动性促进和预防策略框架, 提出几个潜在的研究议题, 以供学者进一步探究讨论。  相似文献   

3.
亲组织的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s,UPB)指员工为了其所属的组织利益而从事有违伦理的行为,涉及员工对组织的忠诚与个人道德品质两个方面。本研究探讨了服务型领导与UPB的关系以及个体道德认同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服务型领导和员工UPB间呈倒U型关系;且服务型领导与UPB的关系受到内化道德认同的调节,当员工内化道德认同较低时服务型领导与UPB呈倒U型关系,而象征化道德认同并不调节服务型领导与UPB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目标管理的视角看,自我管理就是个体应用认知及行为策略对自身的观念、情绪、行为等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等主流哲学中蕴含了丰富的自我管理思想;尽管它们在目标选择、自我认知、情绪调节、行为引导与控制等自我管理主题上有不同的宗旨和策略,但都对当代中国人的自我管理活动有所启发。未来在持续挖掘这类传统自我管理思想的同时,还应进一步以此为基础寻求改善自我管理效能的具体路径及策略。  相似文献   

5.
包装上的元素信息是消费者感知环境刺激的重要来源, 能对消费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包装元素可分为非语言型包装元素和语言型包装元素两类, 它们对消费者有不同的影响。总体而言, 非语言型包装元素主要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和情感偏好, 而语言型包装元素更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和行为结果。同时, 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可从神经生理机制、认知加工机制、自我控制的转移和多感官交互几方面进行讨论。此外, 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特征、产品特征以及消费者个体特征的调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尴尬情绪、透明包装的选择以及产品评价等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快速节俭启发式框架假定人们使用一套简捷的决策策略——启发式——进行推理、选择、评价及其他决策。这些启发式策略能顺应任务情境结构中的规律, 利用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正基于此, 启发式成就了适应性行为。本文拟对启发式框架进行回顾, 并简要陈述引导研究者研究人类适应性工具箱的五条原则。我们强调, 启发式模型应(ⅰ)精确界定(ⅱ)对照检验(ⅲ)与策略选择理论相符(ⅳ)能评估其对新资料的预测力(ⅴ)能既在实验室又在现实世界中得以检验。  相似文献   

7.
军校大学生应付策略有效性与身心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军校大学生应付策略有效性与身心状态苗丹民,游旭群,王家同,皇甫恩(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应激事件作用,导致个体某种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以对付该事件的后果,这一过程称为应付(coping);而各种认知和行为方式则称为应付策略(copingstrate...  相似文献   

8.
王艳  蒋晶 《心理学报》2022,54(1):78-90
在日常生活和购物环境中, 混乱无序无处不在。然而, 关于环境无序性对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却十分有限, 本文试图填补这一不足。具体而言,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环境无序性与多样化寻求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且自我效能威胁和未来偏好不确定感在其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通过1个预实验和4个实验, 本文发现无论在真实环境、线下购物环境、工作环境, 还是线上产品陈列情境下, 环境无序性均可提升多样化寻求行为; 无序的环境会对消费者的自我效能产生威胁, 进而增强其对未来产品偏好的不确定性感知, 最终促使其通过增加多样化寻求行为来应对未来可能变化的产品偏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120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认知闭合需要与一般启发式策略对个体价格判断的潜在影响。结果发现:(1)认知闭合需要与精确度效应交互作用显著,高闭合个体在整数价格高低的评价上高于低闭合个体;(2)认知闭合需要与差价大小交互作用显著,差价整数位是3时高闭合个体对于差价的评价高于低闭合者;(3)认知闭合需要,左侧数字改变与以9结尾、以0结尾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当评价左侧数字改变的价格时,高闭合个体对以0结尾的数字的评价显著高于以9结尾的数字的评价。认知闭合需要与启发式策略对价格判断共同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定价方式与定价策略会对认知闭合需要不同的个体产生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置身于两难困境时,折衷策略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研究者分析选购两难中消费者的信息处理与折衷效应的关系。研究发现:选购两难中信息的低精致化处理更易导致折衷效应,产品涉入贡献于精致化处理从而抑制折衷效应,产品的认知相似性和情感抑制精致化处理从而促进折衷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消费者面对选购两难时,信息的精致化程度和心理水平影响他对于中性产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伙伴选择是指个体根据其他个体能否给自己带来获益而选择或拒绝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的行为。伙伴选择对合作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表现为:个体只要有离开或自主选择伙伴的机会即可促进合作; 若能了解到伙伴的行为或特质层面的信息, 则可以进一步促进合作。基于目前研究, 伙伴选择主要可能通过4种具体机制促进合作行为, 即离开或拒斥的惩罚机制, 寻求合作者的奖赏机制, 分类匹配机制以及生物市场中的竞争机制。未来还需要从厘清伙伴选择的概念, 提升研究的生态效度, 深入探索其促进合作的内在机制, 尝试用伙伴选择解决伙伴控制条件下的合作问题, 以及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伙伴选择与合作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厌腻感是指消费者对连续或过量消费同一产品或服务的效用感、享乐感或满意度下降, 负面感知逐步抑制正面感知的主观情绪体验。为缓解或防止厌腻感的产生, 消费者会采取品牌转换、多样化寻求、控制消费周期等行为, 因此厌腻感已成为企业或店铺培养顾客忠诚的主要障碍。国外文献分别从厌腻感的生成过程、功能反应、知觉状态和属性感知等方面, 划分厌腻类型; 剖析了厌腻感生成的享乐适应、边际效用递减、认知失调以及最佳刺激水平等理论原理及机理; 探讨了生理厌腻感和心理厌腻感生成的诱发因素及影响效应; 验证了外部因素和个体因素的调节作用; 同时探讨了消费者缓解或防止厌腻感的主要策略及行为反应。最后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思路、特点和不足进行了评述, 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消费决策中的羊群行为是消费市场上的一种典型现象.它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消费者模仿他人进行消费决策的行为.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逐步揭示了消费决策中羊群行为的产生根源.实验1研究表明,消费决策中的羊群行为是消费者利用一致性启发式或能力启发式加工信息的结果.实验2通过内隐联想测验进一步研究表明,个体使用两种启发式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大众和专家的刻板印象:他们总是认为大众和专家的决策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最新研究发现,情绪强度会影响健康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然而,至今尚未有研究考察情绪强度对不同抑郁症状青少年策略选择的影响。对此,本研究通过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划分出无抑郁、阈下抑郁和抑郁症青少年,进而考察其在面对高-低强度积极-消极日常情绪事件时选择认知重评和认知沉浸的差异。结果发现:当面对高强度积极情绪、低强度积极情绪和低强度消极情绪时,三组被试的策略选择均无显著差异;当面对高强度消极情绪时,无抑郁青少年比阈下抑郁和抑郁症青少年更多选择认知重评而更少选择认知沉浸,但阈下抑郁和抑郁症青少年之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抑郁症状青少年在面对不同强度和效价情绪时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存在差异,表现为高强度消极情绪下抑郁症状越多的青少年越少选择认知重评而越多选择认知沉浸。这一发现有助于识别和干预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5.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与策略选择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 并在随后的30年里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 涌现出了不少新的相关研究。基于近10年的国内外研究, 从学习与记忆、问题解决、策略干预三个方面就当今元认知与策略选择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基于梳理, 认为元认知在高水平调节、基本记忆策略与策略干预、深层次运作机制及创新研究技术手段方面尚需突破。  相似文献   

16.
尽管社交焦虑个体被认为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但至今尚不清楚这种不足究竟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还是难以灵活使用策略,抑或二者兼有?对此,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选择任务考察了37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和29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在面对社交-非社交情绪图片时对认知重评-回避策略的选择模式和使用效果。结果发现:在面对社交情绪图片时,高社交焦虑被试比低社交焦虑被试更少选择认知重评,而更多选择回避;在面对非社交情绪图片时,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选择模式无显著差异。同时,无论面对社交还是非社交情绪图片,两组被试对两种策略的使用效果也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相比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只有在面对社交情绪刺激时才存在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不足,且这种不足主要在于难以灵活选择策略,而非难以灵活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广义适合度理论, 自我相似面孔与亲缘选择和配偶选择行为密切相关。自我相似面孔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缘利他行为, 影响配偶选择行为。来自“夫妻相”、“性印刻”的描述性研究数据支持自我相似面孔与配偶选择偏好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自实验研究的数据, 结论尚不统一。有些证实自我相似面孔可以引发配偶选择偏好, 有些却不支持这一结论。最近的研究从内隐及外显认知上分离择偶过程中对自我相似面孔的偏好:认为偏好是内隐的, 一旦上升到意识层面便会消失。另有研究从性选择策略上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原因进行解读。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发现。未来研究可借助fMRI等工具从认知过程及神经机制上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现象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莹皓  蒋晶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680-1688
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判定, 个体对同一个事物的认知和需求不会随事物表征方式以及个体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同时, 消费者旨在运用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 实现经济效用最大化。然而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学者对此提出了相反的主张。他们指出, 当个体解读刺激物数量化属性时, 不仅会对用不同数字和单位表征的同一数量判断出现偏差, 还会受到数字启动的影响, 对用不同数字表示的同一商品产生不同的需求, 甚至做出违反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产生了数字效应。不同的心理机制对数字效应如何导致消费者非理性行为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 对数字效应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寻求幸运的行为从古至今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幸运感知如何影响消费行为的理论成果为消费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发现, 个体的幸运感知会对冒险行为、独特性寻求、传染效应、特定事物的态度和幸运消费产生影响。归因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知启动理论、反事实思维、社会比较理论、控制感理论和启发式决策可以用于解释幸运感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未来研究应深化幸运感知影响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并拓展边界条件及其双向结果。  相似文献   

20.
跨期选择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过程。跨期选择的计算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用数学模型来建构时间折扣函数,而认知成分模型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期选择中的心理效应与认知成分。跨期选择的神经基础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双机制加工取向、单机制加工取向、自我控制取向。未来研究应该在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神经通路及运行机制、跨期选择的应用,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对人与动物的跨期选择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