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配合基本建设,今年5月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淄博市文物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遗址位于淄川区寨里镇北沈马村西,发掘区处遗址北端,此处因村民取土已挖去近半,此次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发掘清理有墓葬、灰坑、沟、路面、窖穴、祭坑、房基、陶窑等遗迹,并出土有陶器、骨器、蚌器、石器、铜器等一大批文物及标本。通过初步整理认为此地是一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聚落环豪城址,延至西周和战国时期。此次北部发掘区为西周至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仅发掘数座墓葬,多数遗址和遗物属西周前期;特别是出土的三类陶■…  相似文献   

2.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断,  相似文献   

3.
红陶鬲     
出土于临淄桐林——田旺遗址,龙山-岳石文化层的红陶鬲,高38.5、口径30.3厘米,夹砂红陶,表面隐约可见有细篦纹。直口,方唇,折沿,束颈,直腹,羊乳状袋足,腹部有两个小型拱形纽。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袋足下部。该遗址位于临淄齐故城西北约12公里的桐林村西南、田旺村东北,是一处龙山-岳石文化遗址,呈高台地地形,南北长约520米,东西宽约420米。淮阳河绕过其东边和北边,西边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普遍经历了龙山文化时代。龙山时代之后的考古学文化,在黄河流域的上游是齐家文化,中游则有二里头文化,下游的情况如何呢?以前,由于考古发掘资料的限制,许多学者对此问题避而不谈,有的只能作某些推测性的看法。1974年山东大学历史系对泗水尹家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迭压在龙山文化层之上而又被二里冈上层商文化灰坑打破的“尹家城第二期文化层”(《泗水尹家城遗址第一次试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其石器、陶瓷风格与六十年代平度县岳石村所发现的器物相同(《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10期),遂引起重视。其后,在牟平照格庄(《山东牟平  相似文献   

5.
对2008年12月底前公布的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铭文资料进行统计,可得单字645个,不计重复字为154个。进行字频统计与测查,发现:字频分布呈现两极分化,最高字频覆盖率达9%,即每11字就出现1次;仅出现1次的有109字,约占单字总数的71%。高频字集中在亲称用字、日名用字、作器或器名用字以及部分族名。亲称高频字是"父"。日名高频字集中在双数日,未见"丙"、"壬"。这些情况反映出商代山东与中原铜器铭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临淄出土一批汉代青铜器杨英吉1995年9月2日,在临淄齐国故城大城北约一公里处,今敬仲镇泄柳村西出土了一批汉代青铜器皿。这批铜器系该村村民崔东升在修建蔬菜大棚挖土时发现的,共计八件,分别是:鼎一件;斗二件;洗一件;盆四件。经现场考察,这批铜器系出自一...  相似文献   

7.
古代巴人最重要的贵族墓群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境内的小田溪墓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青铜器纹样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由此既可以了解巴人的审美意识,又可以从巴文化的角度研究历史。小田溪墓群发现早、规格高、规模大,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丰富,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能深入地理解巴文化,并且可以更加直接地观察巴人独特的艺术和精神,并衍生到中国青铜器艺术文化的大视角。从美学以及文化的角度,对巴渝地区的青铜器纹样进行研究分析,能将巴文化的文化精髓描绘得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常盘大定曾著《山西龙山》一文,发表于《支那文化史迹》第一辑。事隔多年,张明远教授对山西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龙山道教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察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和专著,为深入研究唐朝道教,特别是蒙元时期的全真教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①。然而,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本文拟就龙山道教遗址的定名和开凿的时间重新进行考证。并且,对保留至今的全真教实物资料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一、关于龙山道教遗址的定名龙山道教遗址,常盘大定和张明远教授定名为“龙山道教石窟”。笔者认为,当复原龙山道教遗址时,应尽量沿用全真教…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山东省东南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之莒地,莒地又是古东夷的一个活动中心地区。西周封莒为诸侯国,建都于计斤(一作介根,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西周末或春秋初迁于莒(今山东莒县)。我国古代历史中的东夷古国及其文化是形成璀璨中华古代文明的渊源之一。莒地历史文化是东夷古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悠长之历史,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早在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莒地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沂水县南洼洞、日照市秦家官庄等就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相似文献   

10.
齐国是我国古代较早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的国家之一,且特别重视科技的应用与发展。青铜器作为体现科技应用的重要载体,在生活等领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至春秋战国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文章通过大量文献和出土的齐国青铜器实物资料,阐述了齐国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采矿业及成熟的冶铸技术,在青铜器制作中,针对不同使用环境和条件而精心设计,自然巧妙地将物理学、数学等科技元素融入其中,注重和强化其实用功能,从而赋予青铜器崭新的生命力,成为齐国青铜器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铜鸭形尊、铜汲酒器和铜餐具等经典之作。它们对于后世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6,(4):125-128
山东招远曲城遗址出土的齐仲簋,是姜齐太公之子丁公吕伋作器。齐仲簋的年代应属周昭王时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西周齐国铜器。《晏子春秋》有"丁公伐曲城"的记载。齐仲簋在招远曲城出土,与齐丁公伐曲城有关。《晏子春秋》的记载多属寓言故事,学界一般并不作为史料引用。曲城出土丁公所作的齐仲簋与《晏子春秋》的"丁公伐曲城"的记载暗合,证明《晏子春秋》一书并非都是向壁虚造,也应折射出一定的史影。包括齐仲簋在内的西周齐国铜器,既少又小,与宋代临淄出土的大气磅礴具有四五百字铭文的叔夷钟、镈,无疑有着天壤之别。主要原因是由于西周齐国铜资源匮乏。临朐泉头村春秋墓的发现证实临朐嵩山七宝山是齐国拥有最早的铜原料产地,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时代齐国灭莒并占领莱芜,又把这两大铜产地揽入怀中,为战国时代齐国称"雄",甚或一度称"帝",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悦 《管子学刊》2016,(2):39-43
人类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中,有一部分为所有权的标记,后来的物勒工名当渊源于此。物勒工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齐国。战国时期物勒工名在秦国发展为一种完善的生产监管制度。从物勒工名的起源、发展、传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山东经济、文化发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既要有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也要有那个时代所提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基本的社会条件。元代山东能成为杂剧艺术的兴盛之地亦是如此。文章考略了齐鲁古典戏曲的渊源,就山东元杂剧兴盛的原因作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探寻,并概述了其主要的表现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鸟形双鋬鬶,为莒人是最早崇拜鸟的氏族提供了物证。本文试从古代传说、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相互印证,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铜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8,(3):F0004-F0004
铜觯,商晚期青铜器。高12.9厘米,口径8,3厘米。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侈1:3,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蝉纹和夔龙纹,前后有两栖首纹饰。腹部饰饕餮纹。内口颈有“父辛鱼”三字铭文。该器物形体虽小,但却不失王者之气,从整个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来看,给人以神秘、威严的感觉,并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  相似文献   

16.
贾湖骨笛是贾湖遗址出土的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全球范围内所知道的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让中国人更好地体验了古老的贾湖文明和我们祖先无穷的智慧。同时,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明进步的一大里程碑,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狄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发现了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的春秋战国时期城垣遗迹,并在城内发现了约7000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基址,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狄城西南角坑塘北壁清理的剖面显示该段城墙,由三期夯土组成:其中,一期夯土约当春秋时期,二、三期夯土约当战国时期。城垣年代下限约当西汉中期。勘探发现了部分陶、石、骨、蚌等出土遗物,包括岳石、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和西汉等不同时期的标本。比较明确的给出了狄城遗址的文化脉络和年代跨度。狄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城址的确认,是山东商周考古继陈庄西周城址发掘后的又一重大考古新发现,也是齐文化研究的又一突破性发现。狄城遗址的考古勘探成果对夏商时期齐地的文化、民族关系以及西周齐国早期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青陈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是近年山东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尤其是西周早期城址、大型祭坛、甲字形大墓、殉马和甲骨文(见图一至图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商周考古的空白。特别是18号墓出土的青铜簋,铸有11字铭文,且自铭"齐公",为首次发现,为确定该城址国别和性质提供了绝好的证明。所以这些发现为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9.
<正>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白狄族的鲜虞部落在太行山东麓建立的一个国家,它地处燕赵两国之间,是秦、齐、楚、燕、韩、赵、魏之外的一个小国。中山国的历史文献所载仅有片言只语,人们对王室世系并不清楚。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平山县三汲乡发掘了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其中铁足铜鼎(大鼎)、夔龙饰铜方壶和圆壶3件青铜器上都有长篇铭文共上千字,仅大鼎铭文就有469字,创战国时期青铜器长铭之最,此件青铜器被人们称作“中山三器”。  相似文献   

20.
宋代金文著作中曾著录过一件公壶,系公为其女叔姜所作媵器。清代山东境内出土过王妇孟姜匜,也是国为其女嫁给周王时所作媵器,这个姜姓国和文献中的姜姓纪国是否一国,近代曾有争论。1969年烟台上夼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侯鼎和己华父鼎,器与己器共存于一墓的事实结束了已往的争论,证明、纪(己)确系一国。1974等莱阳一座墓葬中再次出土纪国铜器己侯壶。烟台市博物馆收藏一件纪侯钟,与清代寿光出土者铭文有别,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