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他曾试图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结合起来”,构造一个“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心理分析”体系。本文试图对他的社会无意识理论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都很关注社会哲学问题,有的流派(如新康德主义和解释学)致力于为社会—历史研究建立一种哲学基础,有的(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则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有的(如波普尔)对所谓“历史决定论”提出了种种“反驳”,还有的(如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则努力把它们的理论和方法贯彻和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在许多具体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也成为十分尖锐的哲学方法论问题。所有这些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既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也获得了在与各种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新的条件。为此,本刊开辟“国外社会哲学评介”专栏,介绍国外社会哲学方面的重要著作、观点和学派,并发表有关评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了解、分析和批判西方社会哲学是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面之一。希望本专栏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它把历史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要确证实践本体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研究必须微观化和现实化。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场”(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概念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中,便可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建构作用和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显然,实践唯物主义把社会存在的活的本体视为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把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虚化为抽象的主体行为,而是落实在主体行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存在上。它既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阴影,也避免了重新滑向唯心史观的主体精神引导论。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中重要基础范畴,第一,它表征了人  相似文献   

5.
简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关系——兼答周积泉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单就“社会心理”这个概念来说,社会学研究它,心理学也研究它。“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对个体的人 (或社会集团) 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揭示社会心理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因此,它又可以称为“心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条件,即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心理”概念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形态来研究的,它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流行的普遍心理状况或某阶级、某集团的心理状况。相对于思想体系而  相似文献   

6.
迟克举同志的《试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的个性范畴》一文(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以下简称“迟文”),对个性范畴的哲学内涵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读后颇受启发。笔者曾针对仅从人的“差异性”、“独特性”上给个性下哲学定义的偏差,讨论了如何超越心理学等具体科学来揭示人的个性的哲学内涵,并将其规定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一功能的个人独有的对社会与个人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心理一行为特征的总和”(参见拙作:《人的个性范畴辨析》,载《江苏社联通讯》1989年第2期)。迟文将其称为“积极意义说”,认为:“个  相似文献   

7.
“田野哲学”是美国近来兴起的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新理念,它的出现与当今美国哲学界倡导的跳出书斋、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新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田野哲学”不是“田野调查”方法向哲学领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为哲学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部门,而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元哲学层面的思考。“田野哲学”的定位是元哲学层面的哲学方法论,它主张对哲学进行“去学科化”,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进路,以非哲学家人群为读者对象,增进哲学的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8.
与“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认为,“马克思及其哲学所关注”、所研究的只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存感性世界”,不研究“人之外的世界”。“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提法本身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自己也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以下  相似文献   

9.
通常把“本体论”视作对“存在”的研究,因而也可理解为“存在论”。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古代哲学那种以抽象的、绝对的、一经确立便不再变动的本体为对象的“本体论”,已经为人类的思维进步所扬弃。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哲学再也没有新的形式的本体论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就产生了新的本体论,那就是“实践本体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以及哲学的现代化,在我们看来,就是加深对“实践本体论”的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出发来把握自然界、社会、人和思维等等。那么,“实践本体论”是什么呢?它的革命意义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今天,关于社会科学(取其广义,即包括人文科学和狭义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界重视。本文尝试探究社会科学的哲学本质。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范式向人文社会研究领域转移的产物,也可以说,自然科学范式的引入使人文社会领域也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研究”的对象。所谓“研究”,其表征为对对象采取“知识”或者说“认知”的态度去处置。作为最早实现的知识形态,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以此作为自己的哲学本质。分析起来,它包括诸多成分:自然哲学、形而上学(柏拉图主义存在论)、知识论、语言分析哲学、数学-逻辑和实验…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与此同时,反映在“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之中,是“社会哲学”的兴起与成长。“社会哲学”在中国的引人注目,当以“社会哲学研究丛书”第一批著作的出版及社会哲学两次大型的学术研讨会为标志。现在,“社会哲学研究丛书”第二批著作又出版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二批著作其鲜明的特征,是由第一批著作所相对侧重的“观念”向具体“问题”深入,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荆学民博士撰著的《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我们不妨以其为典型,在评介这本书的同时,品察一…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重人”、“重德”、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是心理健康运动的思想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一些为人处世哲学和态度有维持心理平衡的作用。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含有可能导致心理疾患和阻碍心理健康运动的固有缺陷。造成这种利弊并存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存在着时代差、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均衡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汪信砚  翁路 《哲学动态》2023,(5):25-37+127
在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表征现代社会的两个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现代社会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为特征的思想,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立,使现代人分裂为双重身份并处于双重组织之中,而政治国家也随之陷入双重悖论;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也具有一致性,即政治国家沦为维护市民社会的私利的附属物,其结果是市民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宗教化。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突破现代社会困境的“和解方案”并初步建构了其未来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以“社会力量”替代它。就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以实现人的类本质而言,“社会力量”与“真正的民主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核心要义为市民社会通过不受限制的普选制“变体”为政治社会,而前者则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变革市民社会、消除私有财产的方式走向人类社会。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效应:一是使马克思切入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开创了新的政治哲学传统;二是促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从元认识论的视角看,认识论既是反思认识的理论框架,又是启发认识行为的研究纲领。传统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以及某些受传统哲学影响的现代哲学)在本质上是思辨的,它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以社会为基点来解释认识问题,其实质是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本体性及其认识的社会性。“反思辨”是现代认识论的逻辑起点。由于“反思辨”的角度和方式不同,现代认识论又大体可分为四条思路,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实用主义的。这几种思路有一个重要的立足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关心社会、研究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因而本身就是“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看我国哲学研究的前景周炽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哲学研究应如何进行?这是当前哲学工作者和有关的其他人士经常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影响哲学研究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大体可归为两个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和哲学自身的因素。本文拟从哲学自身的因素来考虑问题。哲学自身因素对哲学研究的影响,主要是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和哲学研究课题的影响。哲学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问题,既与研究方法有关,又与研究课题有关。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左”的影响,把哲学简单地看作阶级斗争的工具,“资产阶级哲学”、“地主阶级哲学”、“奴隶主阶级哲学”这类概念用得很多,但“民族哲学”这一概念却鲜见。不错,在很多时候,哲学确实是具有阶级性的。不过,阶级性并非哲学的唯一特性。民族性也应该是哲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性。笔者认为“民族哲学”这一概念是完全可以成立,同一民族的哲学往往显出很多共同点。首先,同一民族的哲学经常会有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方式。例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真善合一、人我合一、动静合一等,即为中华民族大多数哲学家所共有。其思路和体系的框架往往离不开这些基本东西。中国哲学重“合”,而西方哲学重“分”,“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华民族哲  相似文献   

16.
这个问题是从一篇题为《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一点质疑》的文章提出来的(以下简称“普文”)。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对心理论述的科学概括,从而提出,“心理是脑的机能”或“心理是脑的属性”这个哲学概  相似文献   

17.
略论技术的社会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峰 《哲学动态》2003,(3):27-31
卡尔·米切姆将技术哲学区分为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两种传统” ,目前已得到普遍的公认。[1] 但笔者认为还应该有一种技术哲学 ,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哲学” ,作为相对独立的第三种传统加以倡导和研究。它既不像第一种传统那样侧重于技术的物质性、自然性和工程性 (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称其为技术的自然哲学 ) ,也不像第二种传统那样侧重于技术的人性、精神性 (如技术与人的地位、自由等问题 ,故又是一种技术的精神现象学 ) ,而是侧重于技术的社会性 ,即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作为统摄性的“形而上”的“总论”或“一般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18.
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叫“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张君劢以西方生命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为武器,宣传自己的“人生观”思想,建立了援洋入儒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他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基础。研究中国现代新儒家就不能不考虑当时西方思潮的影响,同样,研究“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张君劢就必须注重考察柏格森哲学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如果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来探讨张君劢在“科学与玄学”之争的“人生观”,便可发现张君劢的“人生观”与柏格森哲学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天人合一”、“天人并尊”的宗教哲学本体论意识、“天人感应”的宗教心理机制和“神道设教”的宗教社会制控功能意识是中国传统神学的三大宗教意识。由此形成的天地君亲师崇拜、神仙崇拜、圣贤崇拜是中国宗教的三大特色,这些崇拜形式长期制约着中国宗教的历史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政治、哲学都具有深远影响,从而成为中国宗教哲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技术哲学家JosephC .Pitt于 2 0 0 0年出版专著《技术的反思 :论技术哲学的基础》之后 ,在美国哲学协会的地方性会议上展开过多次争论 ,并在今年初出版的《技术哲学社会期刊》第 5卷第 2期 (作为专集 )上刊登了两种不同观点的文章。争论的焦点是技术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技术认识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技术哲学的学科地位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强烈的关注 ,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进入技术时代的要求 ,反映了哲学研究中的“技术转向”与技术研究中的“哲学转向”的要求 ,也与包括我国在内的技术哲学界目前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