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斌 《中国哲学史》2023,(2):106-112
凌廷堪撰《复礼》三篇,希望自己成为清代中期学术的“开其端”“矫其弊”之人。他在对古今学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复礼”思想体系。礼在凌氏学术思想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贯穿其学术思想体系的关键和灵魂。他认为礼是“五常”的“纲纪”,其“学礼复善”之说既强调先验的道德本心,又不忽视后天的教化,是对孟、荀之说的折衷。针对李翱提出的“复性”论,凌廷堪别出心裁地提出“复礼”说,并主张通过“复礼”实现“复性”。  相似文献   

2.
管仲与李觏均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主张以“循公而不私”、“义利并行”为价值原则.倡导富国富民之社会功利;管仲开社会功利思想之先河·佐桓公九合诸侯而一匡天下,李觏则始倡有宋一代之功利主义思潮。推进社会变革,“匡国济民”,成为“北宋的一个大思想家”,两人思想影响深远。通过对管仲与李觏功利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功利主义思想的历史联系及社会作用,于今天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中的《解老》篇有两个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一是《解老》开头几段文字对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评论,与韩非反儒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二是在“工人数变业……”一节说“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与韩非“法与时转则治”的变法主张是否抵牾。有不少学者把这两个问题归结为《解老》同韩非思想体系的矛盾,主张把《解老》从韩非作品中分离出来;也有学者认为《解老》实际上是“以儒解老”。由于这两个问题既关系到韩非的基本思想,又涉及到《解老》的真伪,所以有必要提出来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排辟异端本是孟子在唐宋能够成功升格的重要原因,但鲜被注意的是,李觏曾因排佛而非孟。李觏的非孟言论集中在其《常语》之中,而撰作《常语》之前,李觏对孟子其实颇为推崇,这是因为李觏早年对孟子的理解在于其精于治道和排辟异端。李觏对孟子态度的逆转,应是受到阻遏古文运动排佛攻势的僧人释契嵩援引孟子以攻击韩愈、甚至进而消解孔子和儒经神圣性的刺激。此外,由于佛学与性命之学的紧密关系,以及孟子在性命之学上的巨大诠释潜能,既改变了李觏对孟子的理解,也让一贯排佛且不喜性命之学的李觏逐渐对孟子生出反感。  相似文献   

5.
"克己复礼"并非孔子的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仁"的学说,可以说孔子的"礼"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仁"的存在。同样是讲礼,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孔子言语中的礼、法概念是疏离的,而礼、仁概念是切近的。荀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视礼的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有时候援礼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礼专讲法。韩非排斥"仁",剥离"礼"的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一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法治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6.
清代中期“以礼代理”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期,以凌廷堪、焦循、阮元为代表的汉学家提出了“以礼代理”说,即主张用礼学代替理学。他们认为,儒学的中心是“礼”而不是“理”,脱离了“礼”而言“理”,只能导致师心自用以及对人的具体情感的漠视。这一学说是清初顾炎武所倡导的学术方向的继续,它把人们的目光由内在精神变革转向对外在制度的关注;同时,这一学说明确反对以抽象化的“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理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有教无类立德树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其中富有深刻的伦理意蕴.从教育学的视角看,<论语>有深刻的逻辑严整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性近而不同,习远而可趋"的人性论是其教育思想基础;"有教无类"的平等意识、平等教育主张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教育对象论;以人文化成为突出特色的诗、书、礼、乐、文、行、忠、信等丰富内容构成其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论;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启发诱导、身体力行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构成其教育的方法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的教育境界构成其师德论.  相似文献   

8.
荀子礼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礼学见长。荀氏之礼学,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礼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礼,是为礼学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礼之缘起。将礼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礼学之人本文化论;苟子由群论分,以礼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礼至法,引法入礼,将制礼者、释礼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礼学之社会政治论。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于荀子美学思想的探讨多是从其“乐”论出发,而对于“礼”论中隐含的审美思想发掘不够。实际上,荀子的“礼”论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意蕴。首先荀子将“礼”奠基在人的丰富感性基础之上,将生命本身的存在作为价值建构的原点,表现出对于生命存在的关注和尊重;其次荀子认为与“礼”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是以具体而物化的形式恰当地表现了人存在的各种生命情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是对于人类生命情感的美化和装饰;最后“礼”的最终的目标和价值在于通过“行义之美”,构建一个“美善相乐”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不仅具有伦理和谐的意味,还具有审美大化的韵味。荀子的“礼”论不仅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理论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仁与礼的管理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与礼是孔子为重构有序而合理的社会管理体系而确定的两种管理控制手段和两个阶段性目标。就前者而言,仁着眼于内在精神价值的提升对管理人加以激励;礼则强调外部组织原则对管理人的规范制约作用;就后者而论,“天下有道”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仁治和礼治两个重要阶段。尽管仁与礼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范畴,但被孔子纳入精心构筑的思想体系后,二者便相互制约、转化,并在特定的条件下相等一,从而构成内外互动、辅成统一的管理控制机制,共同对管理人在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李渤,一生正直,敢于直谏,不为名利,是唐代贤良之臣。他在隐居庐山期间,怀有积极的入世愿望,故著《真系》以表其志。《真系》是一部道教经典,记载了上清派诸真人的事迹,既彰显了上清诸撰经真人的功绩,又反映了道教在唐朝政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明彻考评     
甄鹏 《宗教学研究》2007,73(3):54-56
李明彻是清朝著名道士、学者。除冼玉清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篇文章外,迄今学术界尚未对李明彻及其科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对李明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并加以考证;对《圜天图说》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同时有一些新发现:《广东通志》中的所有绘图为李明彻绘制,而不是一般认为的舆地略7卷;朝斗台在李明彻科学研究过程中基本没起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李明彻的成就,并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李道纯是元代著名高道 ,对他的研究也颇多。本文从其著作入手 ,试从美学角度重新梳理了他的思想 ,认为他的美学思想有以下三点 :一、力倡中和之美 ;二、道的审美特征 ;三、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王苏  傅永聚 《管子学刊》2011,(3):49-52,90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对于个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道德修养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德性自我,在礼义规范的认同、体验中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从而将外在的礼义约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进而成就理想人格,达到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5.
李纲与佛教     
李纲早在青少年时期已经学佛,因有浓厚兴趣,常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在贬谪沙阳期间,对佛教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之后,他更广泛的接触佛教,传播、运用佛教思想,成为颇有影响的佛教人物。他信仰佛教,但倡导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治世思想,因而在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转眼新世纪的第一年就要过去了.李洪志于2001年7月21日在华盛顿美国国旗下亮了一次相后就又龟缩起来,一晃又是半年了.这半年来他实际上是在恐慌中过日子.在上半年他几乎每月都要发两篇"经文",不断为弟子打气,并不断预言"大法"前途光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洪志的预言一个也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伦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李奇同志,于2009年11月17日19时在北京协和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6岁.李奇同志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自1955年调入北京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地研究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改革开放后,李奇同志积极筹备建立了中国伦理学会,被推举为中国伦理学会第一届会长,积极推动学会会刊<道德与文明>的筹备创刊,并任<道德与文明>第一任主编.  相似文献   

18.
19.
在二程之外,张载独立发展了一种对于穷理的认识。在了解前者的看法之后,他坦率地提出了批评。张载与二程在穷理说上的异趣,反映道学虽然有共同的经典资源和诠释对象,但不同学者的关注之点与处理手法却可以大不相同。这个情况也许再次说明,道学话语的形成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一、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与二程一样,张载也很重视《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但两者的解释颇有不同。如果说二程奉行的是一种同时论,那么,张载坚守的则是一种先后说。“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外书》卷十一,《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410页)可为前说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二曲的本体世界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万物本原的本体,二是作为人生本面的本体,三是作为仁义道德的本体,实质上二曲的本体是一种道德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