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黄鹤  王小英 《心理科学》2022,45(2):315-322
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家庭弹性评定量表中文简版、亲子关系量表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对428名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链式中介影响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本研究拓展了流动学前儿童领域的相关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彼此间的关系、各关系在儿童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对我们理解儿童发展的动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介绍当前关于这三者关系的三种主要观点,即主从式观点、独立式观点和整和式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各人际关系中交往双方的角色、地位、关系性质、儿童年龄阶段和社会文化差异等因素,阐述了我们对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管健  孙琪 《心理科学》2018,(5):1145-1150
以247名贫困儿童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构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亲子关系对贫困儿童问题行为的多重中介模型,得到抑郁、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和社会经济地位分别通过中介路径影响贫困儿童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有关的中介路径为91.25%,与抑郁有关的中介效应为57.60%,与自我控制有关的中介效应为57.15%. 结论:良好的亲子关系或成为贫困儿童的保护因子;应关注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增加有效心理疏导机制;注重培养贫困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角色理论与家庭儿童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视研究家庭背景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随着亲子关系、家庭过程与儿童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人们在逐渐成为独立知识领域的家庭研究、心理学及其他相关领域中,已迅速积累起了大量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某市四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96名学前儿童及其父母和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父、母填写的父母感知协同教养量表和亲子关系量表、母亲填写的儿童早期同胞关系质量问卷和幼儿教师报告的儿童行为量表探讨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在父母感知协同教养与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母子冲突和母子亲密分别在母亲感知协同教养与同胞冲突和同胞温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父子冲突和父子亲密分别在父亲感知协同教养与同胞冲突和同胞温暖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父/母子冲突和同胞冲突在母亲感知协同教养和儿童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父子冲突和同胞冲突在父亲感知协同教养和儿童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生育第二胎。二胎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出现了新的家庭成员关系,即同胞关系。现有文献在同胞关系的类型(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同胞关系的表现形式包括温暖和谐型、敌意冲突型、温暖与敌意并存型等。影响同胞关系的因素包括同胞自身因素(同胞的结构特征、气质)和父母相关因素(亲子关系、养育的差别对待、婚姻关系等)。各种形式的同胞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不同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影响儿童各自心理的发展:依恋作用机制、社会学习作用机制和社会比较作用机制。此外,结合已有文献,提出了一个整合的同胞关系理论假设框架,揭示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同胞关系,又通过哪些作用机制引发同胞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后,强调我国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同胞关系相关理论框架,注重文化的影响,以及重视预防与干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特区中小学生亲子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探讨特区中小学生家庭亲子关系状况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从珠海市有代表性的中小学选取学生487人,分别测定其家庭亲子关系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特区中小学生30%左右属于非正常亲子关系家庭,主要的问题类型是不安型、期待型、干涉型与溺爱型.中小学生家庭亲子关系状况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及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摘要研究考察2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水平及其家庭影响因素。对86名17.5到28.5个月的儿童在画笔和食物为诱惑物的两种延迟满足情境中的行为进行实验室录像观察。同时以问卷法了解其父母教养行为、婚姻质量及亲子关系等家庭因素。结果显示:(1)2岁儿童已经具有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且存在性别差异。(2)家庭教养态度,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态度对儿童自我控制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3)母亲所体验到的家庭生活的和谐程度能显著地预测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4)在控制了性别、婚姻质量及家庭教养态度后,亲子关系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念冥想是有意识、非评判地将注意集中于当下经验的方法。近年来,正念冥想作为一种潜在的方法被引进到ADHD儿童干预领域。因为ADHD儿童的特异性,为了增加正念冥想方案对ADHD儿童的适切性,研究者从练习设置、奖励系统、解释方式和家长纳入几个方面对标准的正念减压训练方案做了改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正念冥想训练能有效地减轻ADHD儿童的核心缺陷、改善其内外化症状和亲子关系。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实证研究的分析认为这些积极的影响可能与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与去中心化等心理功能的改善有关,而大脑相关区域激活模式的变化和结构的积极改变可能是正念冥想影响ADHD儿童的神经基础。文章也提出已有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学上的不足及其以后的探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临沂市3所小学1173名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及其母亲为被试,探讨了母亲消极情绪表露与儿童焦虑的关系,以及母子冲突和母子亲密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亲子关系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母亲消极情绪表露与母子冲突、儿童焦虑两两显著正相关,母子亲密与母亲消极情绪表露、母子冲突、儿童焦虑的相关不显著;(2)母亲消极情绪表露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焦虑;(3)母子冲突在母亲消极情绪表露与儿童焦虑间起中介作用,且上述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母子亲密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家庭和同伴是影响个体发展的最重要的微系统, 是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往对上述问题的实证研究非常广泛, 但很零散。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发现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影响问题行为有3种模型:独立模型、交互影响模型和间接效应模型, 然而这些模型及其有关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如亲密关系测量指标不统一, 内外化问题行为研究不均衡, 评价主体单一化, 文化差异, 缺乏充分的追踪研究和实验设计等, 未来研究应对上述方面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共同养育有别于个人养育, 在家庭系统中关注多个养育者共同抚养儿童的方式; 研究不同于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的共同养育对儿童适应的独特贡献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儿童在家庭生态系统中的成长过程。目前, 研究者们对共同养育的概念和内涵尚未有一致的界定, 共同养育的测量方法也未成体系。同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共同养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适应, 也通过亲子系统和婚姻关系系统间接影响儿童发展。未来的研究应结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家庭类型如留守儿童家庭、离婚家庭、隔代养育家庭、服刑人员家庭的特点对共同养育的基本理论(如不同类型共同养育内部结构、评估体系等)问题以及对儿童适应影响的工作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关于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极度稀缺。本文就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论述。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表现形式包括父母差别对待、协调同胞关系等。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养育第一胎的经验、婚姻质量、协同养育、儿童特点等。二胎父母养育的作用机制包括父母差别对待造成的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以及父母在协调同胞关系中的作用。此外,本文结合已有文献,提出了一个"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过程机制"模型,揭示在二胎家庭情境下,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父母的养育模式,又通过哪些作用机制对家中的两个孩子产生影响。最后,强调未来我国的研究者应该重视本土化,关注社会变迁中二胎父母养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儿童慢性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不仅对患儿自身及其父母的社会心理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还影响着亲子关系乃至整个家庭系统。因此,对慢性病患儿及家庭提供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至关重要。目前的干预模式各有优势,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综述了慢性病对患儿及其父母的心理社会功能以及亲子关系的影响,并为中国发展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丽  张日昇 《心理科学》2003,26(3):504-507
近几十年核心家庭取代大家庭成为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使亲子关系研究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目前一些研究[1]表明,老年人依然占据着抚育孙辈的重要位置。特别是隔代抚养中,祖父母代替父母的养育职能,使老年人在孙辈抚养中更是起重要的作用,祖孙关系及其功能更为重要。这里祖孙关系指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祖孙之间接触频率(身体卷入)和亲密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近30年来国际有关育儿风格与儿童发展之关系的研究,包括育儿风格与儿童的学习成绩、社会能力、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及育儿风格与亲子关。在学校学习方面,研究者发现权威型育儿风格与儿童和青少年更高的演绎推理能力、更强的优胜动机、较低的考试焦虑和使用更好的教室策略有关。在社会行为方面,权威型育儿风格与儿童延迟满足有关,儿父母高压、缺乏应答、高度心理控制这些因素与儿童的公然攻击行为有关。不当的育儿风格引起儿童的自恋人格障碍、多动症、A型行为、自尊、抑郁、自杀等。在亲子关系方面,权威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好。大量研究表明,权威型育儿风格是积极的、支持的、民主的、交流的、严格要求的和温暖的,接受儿童,控制儿童行为,允许儿童的心理自治。这种风格通过规则的、理由充分的双向交流,向儿童提供思想,也从儿童得到大量思想,这种育儿风格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近期研究显示,早期亲子触觉经验和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关于这种联系产生的原因,已有研究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CT传入神经(C-tactile afferents)及有关环路在其间可能起到的作用。基于已有文献,本文将提出一个综合模型,系统阐述背后涉及的心理机制,着重论证亲子关系、个体探索行为以及与之关联的心理成分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设计的局限、有关变量关系的多元性以及未来可拓展方向对该领域研究进行进一步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对53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功能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2)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在家庭功能和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幻想和个人忧伤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为培养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归纳推理观主要包括特征相似性观和概念观。在基于这两种传统观点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发现类别知识,特别是标签起到的独特作用,但目前关于不同类型标签作用的分析还缺乏系统性。该文从分析目前两大主要标签研究现状——语言标签和类别标签入手,试图明确标签作用和关系、解释混淆和误解;同时,作者就以标签为载体的研究同儿童语言发展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儿童归纳推理发展的语言认知模式。文章最后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对机制、技术和深层次内部关系三方面问题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20.
亲子关系作为家庭关系的核心成分,作为个体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亲子关系会对子女与他人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模式产生影响:在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友好、信任,反之则会表现出更多的怀疑和恶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