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关联性记忆错觉的产生与保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力  朱滢 《心理学报》1998,31(4):374-380
两项实验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产生与保持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关联性记忆错觉接近学过词的回忆水平,但它的产生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变量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关联性记忆错觉不同于学过的词,在延迟加快时没有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DRM范式的关联性记忆错觉的理论解释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关联性记忆错觉的深入发展,研究者逐渐对关联性记忆错觉进行理论解释,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模型,该文从四个角度进行了归纳,即:基于部分编码的解释、基于信号检测分析的模型、模糊痕迹理论和综合的建构性记忆模型等,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关联性记忆错觉神经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雅琼  耿海燕 《心理科学》2005,28(5):1179-1181
该文介绍了近年来使用DRM范式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神经机制的研究。脑损伤病人以及正常人的神经成像研究表明:对关键诱饵的虚假再认可能和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有着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脑机制;颞叶中部和额叶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产生十分重要,并且它们各自的作用似乎都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4.
记忆错觉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0,23(1):96-99
1前言 记忆错觉(memory illusion)就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1]。如同关于错觉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知觉加工规律提供大量的依据,关于记忆错觉的研究,也应极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人类记忆,因而,记忆错觉逐渐成为当前记忆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拟对记忆错觉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2记忆错觉的早期研究 在 1964年版的心理学词典中,Drever对错觉(illusion)这一词条作了如下解释“在感知觉中,指对客观内容(或实际感觉材料)的主观偏离;在记忆中,指人们在回忆过去经验时由于增删…  相似文献   

5.
当前记忆错觉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记忆错觉的研究,对我们真正了解人类记忆至关重要,它是当前记忆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记忆错觉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关联效应、现实检测和信源检测的错误、流畅错觉,并介绍了有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注意分散对虚假再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何海瑛  张剑  朱滢 《心理学报》2001,34(1):17-23
采用DRM范式研究学习阶段不同的注意水平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意水平的降低,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显著下降。对关键诱饵的虚假再认率不易受注意分散的影响。正确再认和虚假再认的记得成分相似,但知道成分的变化趋势不同。虚假再认比正确再认的感知觉细节少。  相似文献   

7.
胡娟 《心理科学》2005,28(1):210-213
本研究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记忆错觉与消费者的年龄有关,老年组的错误率最高,青年组的错误率最低;(2)记忆错觉类型与年龄有关,老年组在英文和色彩项目上错误率最高,少儿在英文和汉字项目上错误最高,而对形状和色彩相对要敏感,青年组比较平均,是错误率最低的一组被试:(3)消费者记忆错觉的产生与消费者具体的消费实践有关,接触少的品牌产生错觉的概率高,接触得比较多的品牌错觉率相对要低。  相似文献   

8.
错误记忆的来源:编码阶段/保持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错误记忆是人们对未经验过事件或未学过单词的记忆。研究表明,不同实验室研究范式下引发的错误记忆在来源阶段上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同时操纵预警提示和时间间隔两个因素来探讨错误记忆的来源问题。结果发现:关联性错误记忆出现预警效应,但不具有时间效应;误导性错误记忆则恰好相反。可见,关联性错误记忆可能主要发生在编码阶段,而误导性错误记忆则可能主要发生在保持阶段。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对错觉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以往的错觉研究大部分关注与知觉过程相联系的错觉。近十几年来,当代错觉研究呈现出新的热点,并从狭义向广义演进。这一研究对象扩展的基础,是错觉现象的本质特征,即认知过程的一致性偏差。广义错觉研究的对象涉及知觉、记忆、思维、推理等各种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记忆源检测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围绕记忆信息源检测这一二十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研究领域,着重介绍了有较大影响的信源检测框架理论及其在源记忆错觉和神经机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最后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