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论的实践一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这是多年来的流行说法。但这种“推广”和“运用”从来也没有讲明白过。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推广和运用,就是按照物质一元论的立场去解释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之所以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于社会存在包含有物质实体,或者说,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还有人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在自然界是自然物质,在社会领域是“社会物质”。后者除了包括物质的生产关系外,主要是指实物、物质实体。  相似文献   

2.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在狭义的“世界观”意义上理解“本体论”一词,那么,“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是,“物质”范畴是从自然、社会和人多样性统一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个现实世  相似文献   

3.
《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2期刊登了一篇对我们的研究观点提出质疑的文章 ,题名为 :“原始意识论”能成立吗[1] 。为了让读者进一步理解我们的观点 ,本文将对原始意识论作进一步说明 ,同时为了回答该文作者周慕瀛先生的质疑 ,我们将对周老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1 对原始意识论研究的进一步说明应该明确指出的是 ,我们的原始意识论观点 ,始获于对细胞功能和结构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上的进一步思考。现代生物学认为 :“细胞并不是生命物质的杂乱堆积 ,而是由各种生命大分子物质 ,经过组装成一个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统一整体 ,细胞各部分之间是紧密…  相似文献   

4.
一近来有人专论意识、思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或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之外的第六种运动形式。其理论根据是恩格斯的下述两段话:“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  相似文献   

5.
三、(意识的机制) 鲁宾斯坦把意识理解为意识到的过程,这是无可非议的。所谓“意识的机制”,就是要说明“意识到”这一过程是怎样实现的。“意识到”过程的对立面是“没有意识到”,因此,这一问题涉及“意识”和“无意识”问题。 (一)鲁宾斯坦认为,意识到的东西和未被意识到的东西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完全处于意识域内,后者完全处于意识域外,而只是在于意识到的强度或明晰性程度方面的不同,尤其决定于所意识到的是什么。“意识总是意识到的东西和未被意识到的东  相似文献   

6.
人也具有“意识”①。但是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  相似文献   

7.
保加利亚科学院荣誉院长托·巴甫洛夫在今年第1期《九月》杂志(文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以争论的和不可以争论的》文章,批判一些保加利亚哲学家和艺术家,说他们是“革新派”,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已经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观点。一、批判阿·波利卡罗夫等对当代各部门科学的新成就给予了过高的估价,从而轻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物质的哲学定义;一些年青哲学家走得更远,从而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修正。如日·热列夫等人说,“客观实在是物质的非本质的特性,物质只是作为人的意识的客体才获得这种特性”;“不应教条地理解列宁关于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定义,因为这不是对所有时代都有效的教科书定义”等。巴甫洛夫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哲学概念的“修正主义观点”,是“修正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整个哲学思想基础的基础,是修正列宁的反映论”。二、批判多·斯巴索夫、阿·加夫里洛夫等人为了“革新”和“创造”,同新实在论者、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托·巴甫洛夫等人宣布为“模写实在论”代表。他们把认识说成是“物质的人对物质的世界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否认观念是客观实在事物的主观映象,因而实际上他们也同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概念同事物本身混在一起。三、批判边·丹切夫等人是美学革新家”。丹切夫等人认为艺术的思想性是“艺术家(对事物)的主观态度的表现”。这“实际上就从艺术形象中抽掉了一切有认识意义的内容,因而也就抽掉了任何思想性。”托·巴甫洛夫文章发表后,被他批判的哲学家之一多·斯巴索夫在《人民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反击,接着该报又接连发表了托·巴甫洛夫、基·瓦西列夫、包·参科夫等人的三篇争论文章,《哲学思想》今年第3期又发表了米·扬科夫的争论文章。这些文章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事物的最普遍的结构及共规律性应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一部分人(多·斯巴索夫、基·瓦西列夫)认为应作为哲学的对象;而另一部分人(托·巴甫洛夫、包·参科夫、米·扬科夫)则认为应作部门科学的对象。因限于篇幅,本刊特将托·巴甫洛夫的文章详细摘译介绍,还将持相反意见的多·斯巴索夫和基·瓦西列夫的两篇短文全部译出,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1985年11月17~23日,印度的主要哲学团体“印度哲学大会”在南印度召开年会,庆祝它诞生60周年。印度本土和以外的各国哲学工作者300余人应邀参加会议。这篇文章是大会主席I. C. 沙尔玛教授代表大会主席团作的主旨性的学术报告,它反映印度哲学大会关于印度哲学和当前世界形势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在这篇报告里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哲学观点——客观的主观性。意谓,按照奥义书哲学,“我”这个最高哲学范畴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在“我”之内,主观和客观是分不开的,是统一的;主体就象客体一样是可以被感知的、被经验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一种对奥义书唯心论的新解释,是和客观物质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观点相反的。然而,据说现代量子力学在一种称为EPR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微观世界里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参看《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1期37页);客观的物质和主观的意识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绝缘,前者不是完全独立于后者而存在。说来奇怪,现代物理学家竟在微观领域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和三千年前奥义书哲学家的“幽灵”邂逅。所不同的,古代奥义书哲学家从苦思冥想的瑜伽中猜测主观和客观在“我”中的同一性,现代物理学家从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物质和意识的不可分离性。客观物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是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根本问题。现代科学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开辟着新的途径——为认识物质和意识在微观世界里的本来面目在科学上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9.
李峰、曹俊平先生指出,主张意识独立于物质实体的二元论观点是“值得仔细分析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双双陷入了“绝对化”;只有“比马克思的看法前进了一步”的波普,才圆满地解决了意识到底有无实体的争端[医学与哲学,1998,4]。一篇3000字的短文,提出这么多原则性问题,很有勇气。然而,这些问题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不符合医学的基本常识,必须认真地进行讨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认为,意识的实体是物质国内流行200多种马克思哲学原理的教科书,都写着这样…  相似文献   

10.
一般苏联心理学家都认为,苏联心理学是在同关于“心理、意识”的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对“心理、意识”既要克服唯心论的理解,又要克服种种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谢·列·鲁宾斯坦(1889—1960)在其《马克思著作中的心理学问题》(1934)一文中首先十分明确地  相似文献   

11.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12.
李令节   《心理科学进展》1989,7(1):55-59
意识问题是心理学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要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以至迄今为止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潘菽教授认为,在心理学中之所以形成这么多派别,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意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有不同和差距以至完全对立。近几十年来,由于对人的问题,尤其对人的心理、意识、个性感兴趣的科学门类越来越多,对这一老的科学问题的讨论再度热烈起来,并且日益深化。五十至六十年代,曾在科学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对意识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论争。1978年在西德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哲学会议上,  相似文献   

13.
(一) 联言推理帮我解疑题去年九月份,地委组织全区党员干部学习哲学原理。在学习结束时,进行了测验。在判断正误题中,有这样一小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大多数同志都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正确的.对加上了“和产物”应如何判断,大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如果把“产物”解释为是大脑加工厂进行过加工的物质.这题就勉强说得过去。于是,持这种看法的人断定此题正确。我对哲学学习不够,理解不透彻,也为此犹豫。忽然、我想起逻辑中的联言推理。我把此题先  相似文献   

14.
心理意识是脑的产物。欧美等国的心理学者要求具体探讨脑物质怎样产生心理意识,我们不但不应当反对,而且应当更加切实、深入地探讨。因为心理意识既是脑物质的产物,人就必然要求知道脑物质究竟是用怎样的活动产生心理意识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列宁一接触到心理学,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894年,列宁热情鼓励心理学家“摈弃了关于灵魂的哲学理论,迳直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4页)1908年,列宁在反对唯心论时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十四卷,  相似文献   

15.
区分物质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就是把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运用于观察社会。有人认为,从理论上把握物质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联系,是一个与哲学基本问题完全不同的问题;把哲学基本问题运用于社会,仅在于规定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所以,为了正确地理解物质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之间的联系,必须首先指出,上述看法是有问题的。有些作者说,物质和存在是完全一致的;他们把从物质引伸出来的领域归结为观念。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要加强对科技进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技进步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科技进步”一般是指科学技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展深化和为满足人们以及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我们在应用“科技进步”一词时通常有宽、窄两种理解:窄派把“科技进步”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所谓“硬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宽派则把它理解为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其中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与决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个人是赞成后一种理解的。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在某家报纸上刊载了一篇谈“比喻的科学性”的文章,认为“象吸铁石一样吸引着我”这个比喻不符合科学。其理由是:“吸铁石”只对钢、铁之类的金属有吸引力,而对其他物质如铜、玻璃、木头、肉类没有吸引力。“我”,是人,属于肉类,吸铁石对“我”不会有吸引力。因此,说“吸铁石”吸引着“我”是不科学的。我认为这样理解比喻的科学与否是不恰当的。比喻的科学性不同于科学研究或科学论文的科学性。一个比喻符合不符合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1979年第8期发表的薛真同志写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分歧》一文,其中有些问题,想和薛真同志探讨一下。 究竟怎样理解“合二而一”,怎样理解“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关系等问题,从今年以来,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这是哲学战线上多年来没有过的新气象,打破了禁区,解放了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关系等问题,是一  相似文献   

19.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20.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